2022-09-13

摘抄

【原文】

19.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①,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题解】

本章讲述的是与人交往之道。在《论语》中,对同一个问题,因提问者不同,孔子的回答也会不一样,此章便说明了这一情况。子夏注重个体修养,见恶如探汤,唯恐避之不及,故其教门人交友要谨慎选择,也可以见出子夏的清高和孤傲。子张善于与各种人结交,他的交友之道为宽容包涵。

【注释】

①与:“可者与之”的“与”是相与、交往的意思,后两个“与”字是语气词。

【译文】

子夏的门人向子张请教怎样交朋友。子张说:“子夏说了什么呢?”子夏的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交往的就和他交往,不可以交往的就拒绝他。’”子张说:“这和我所听到的不一样!君子尊敬贤人,也能够容纳众人,称赞好人,怜悯无能的人。如果我是个很贤明的人,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如果我不贤明,别人将会拒绝我,我怎么能去拒绝别人呢?”

//我的感想//

子夏门人问于子张,这个问的前因是门人对于子夏的交友“原则”有不完全认同的意思吧?

这样体现出,孔夫子是因材施教,给了学生不同答案,到了学生这里,在继续教下去,已然变为自己对于习得的传递,少了“因人不同”而不同回答的答案了。

《华杉讲透论语》中讲到,子张所答也是有点偏离于所问的。门人之问“交友”,子张所答,更适用于为人,和别人相处之道。

那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后来人到底要怎样分辨呢?

用《华杉讲透论语》中讲到的王阳明给他弟子们对于这类相互矛盾的话的答案来解答吧,“…那只是不同角度说一个事儿,也可能说的不是一个事儿,你自己切己体察,事上琢磨,自己吸收,纠结那’愿意’谁对谁错干吗?”

王阳明这段解说,现在这样感想,没人会像孔夫子那样因人而教育,那对于我们要学会切己体察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