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写作大师班》中把故事分为三个元素,说的人,听的人,以及说出来的故事,我已经把说的人进行了学习,今天,我想说一下“说出来的故事”。从定位来看,已经把作者和读者分离了出去,仅仅就是一个摆在面前的信息容器,打破容器,里面的各种东西洒落出来,便于我们对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
故事就作者展现生命体验的容器,作家把个人的生命体验提炼出来,用故事的形式加以阐释。好容器也必须有好容器的特征,书中认为,故事是信息的载体,要能让读者在阅读中重新体验其中的事件,让他们体会到,是什么样的力量,什么样的抉择,什么样的情感引导角色的一举一动,并从这种体验中获得知识。
一故事所展现的生命历程应该是完整的。
故事是一段完整的生命历程,这种历程是必然的,有逻辑性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包括作者也不能改变什么。故事不一定要展现角色的一生,当然了,很多作品都把主角的一生写完,那些没有写完的,也能窥视出其一生的走势。故事的有机性由此产生,故事会按照角色的生命本性走下去,从而让故事拥有生命。
故事要完整,这是对故事作者最基本的要求,上文已经有了详细的说明,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故事情节的逻辑结构,也就是说,故事必须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前面的情节是后面情节的铺垫,后面的情节同样是再后面情节的铺垫,情节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暗黑者》中有个叫韩灏的刑警队长,在对他的分析中,作者用了一个词语叫睚眦必报,这个词语出现了两次,后一次出现时,还增加了另一个评语,就是极度自傲。这两个词语构成了韩灏所有性格和以及展现这种性格的情节的基点。
韩灏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侦专业,是一位硕士,并且是省城公安局的刑警队长,是警界中的精英,这是他自傲的本钱,由此产生一种小气,心胸狭窄的行为特征。在初见罗飞时,就对罗飞能先他进行判断不服,后来,即便与罗飞成为专案组同事,也仍旧不肯重用罗飞,相反,怀疑罗飞,打压罗飞。
韩灏的这种特征,也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既然自傲,必然对个人荣誉和前途非常看重,于是就有了袭警案中的作弊,因为他的仕途不能止于一次失误,正是这次掩盖,导致了他成为袁志邦的一个工具,袁志邦用袭警案中逃脱的凶犯彭广福做诱饵,利用韩灏急于隐瞒的心理,让他杀死了特警队长熊原,进一步利用韩灏急于找出袁志邦,并想杀死后者的心理,假意要挟韩灏提供惩治郑骅的便利,借韩灏之手杀了郑骅。
在后来的逃亡之中,正因为睚眦必报,被罗飞算定韩灏不会离开本市,一定在想方设法找出暗黑者文成宇,甚至不惜扮演文成宇,成为阿华谋害两位集团老总的帮凶,最终身处绝境,处处受制于阿华,不得不用自己的性命做了最后一件好事,帮助警员尹剑成长。
韩灏从一名刑警队长变成了一名罪犯,其起因是办案中的一次酒后失误,这个失误是他刻意隐藏的,也是被对手充分利用的,就这样一步一步受制于人,源于不服输,源于自负,也源于睚眦必报,韩灏最终走向了死亡。
这就是故事中必须要拥有的逻辑,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刚开始种下的因,必然会结出后面的果。做到这一点,故事才完整,故事也才有说服力。
二故事充满着谜团,走进故事就是走入一段段解密的历程。
故事包含一些谜题,引导读者加以破解,并借此吸引读者读下去。在故事中,角色不是万能的,会忽略一些东西,即便是神探,也只能看到一些信息,只有随着故事的深入,才能发现更多的东西,从而揭开谜底,破解谜题。
不过,故事最终都会揭开真相,让读者看到所有的东西,然而,在故事结束之前,一定是充满悬念的,真相是一步一步展开的,这是对于故事的另一个要求。
《暗黑者》开始就是一个悬念,警官郑郝明为什么会一个人去网吧暗访,他究竟发现了什么,随着故事的深入,十八年前留下的悬案浮现在读者面前,那是一件至今仍旧没有破案的爆炸案,为什么当年会无法侦破,为什么又会成为绝密,直到第一部结束,我们才弄清楚了这个案子的所有真相,在第二部中,丁科又再次提及此案,我们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情节没有展开,读者就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只有小说中的角色有了发现,才会透露出一点真相,只有跟着角色去思考,读者才能解开心中的谜团,尽管这个谜团也是作者设计的,不过,读者更多的时候,已经开始参与其中了,随着故事的深入,这个谜团就在读者心中扎下了根,不解开,读者会感到难受,这就是读者读下去的原因,也是好故事的一个要求。
侦探悬疑推理小说都非常注重谜团的作用,《暗黑者》在谜团的设置上,采用了层层谜团的方式,这在第二部揭开文成宇身世的叙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文成宇是绑架案中留下的孤儿,袁志邦为什么会对他格外关照,并选定他作为接班人,就要从当年的绑架案中发现线索,然而,绑架案的案卷有致命的弱点,不全面,被有意的篡改过,这就必须要知道案件的真相,就不得不寻找当时的办案警察,不得不寻找警界传奇丁科。
为了寻找丁科,罗飞从导致丁科退出警界的抢劫案和导致丁科消失的碎尸案开始,发现了袁志邦就是抢劫案的作案者,发现丁科的儿子丁震竟然因为心理的阴影杀人,罪恶的根源一步步展开,最后由丁科来对这些案子进行一次总结。
要破解一个大谜团,就得先破解眼前的这个小谜团,小谜团一个接着一个,小谜团都解开了,大谜团也就真相大白了,这就是高超的故事。
三故事要包含情感体验和知识获得,要有帮助读者提升的东西。
故事所包含的情感和知识不是刻意增加进去的,尽管作者在一开始创作时,就对这两点了然于胸,但是,在故事中,必须要有铺垫,要让角色从事件的展开中,自己体悟出来,并且是真实的,而不是强加上去的,没有那个场景,没有经历过,就不会有那种体验。
故事要有知识和情感,要对读者有生命的启示,否则,就不能吸引读者再次阅读,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优秀的故事都是有阅读价值的,都能带给读者情感体验,并获得类似智慧的知识。
在《暗黑者》中,丁科“论菊”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的新的罪恶认知,依据这种认知,我们对小说前面的那些罪恶会有一个新的看法。
开车撞人的韩少虹,当初为了急于去上班,又受到小贩的挑衅,情绪激动之中,用车撞人,事后,一口咬定,是挂错了档,这是一种自保的意识。然而,小贩为了谋生,不得不占道经营,在利益受损的时候,用过激的言语怒怼他人,这也好像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方式。
这些事情的化解就在于规划市场,然而,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社会也就必然存在这些问题,就好像菊花园中还没有放置反光的镜子,总有一些菊花失去光照。
警察可以铲除毒株,却无法根除毒株的根源,只有社会发展了,人们都有了充分发展的空间,罪恶自然就少了,警察也就失业了。
这种认识和体验勾起了我对小时候上学的回忆,那时,放学之后,根本不敢在学校周围滞留,有很多同龄小混混专抢学生的钢笔和零花钱,甚至有公然调戏女学生的事件发生,现在,这种情况就少多了,不是因为犯事的小混混都被抓了,而是因为教育的普及,没有那么多同龄人在校外混了,学习给了他们另一种选择。
小说中的因果宿命理论也给我开了一个眼界,有些事情是注定要发生的,比如说,把钱借人,就得承受拿不回钱的后果,要掩藏一个小错误,就得用更多的错误去弥补,每一次的选择都会造就另一种必然。简而言之,为人处世都会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会注定着事情发展的方向。
当然了,有些认识只有进入到小说特定的幻境中才得到印证,不过,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常常会回想起某个小说的情节,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是恍然大悟,这也许也是认识社会的一种方式。
这种认识就是通过走入故事世界所获得的,故事要给读者制造这种获得认知的幻境,就必须要进行铺垫,让读者走进这种幻境之中,吸引读者去感受角色的变化,对痛苦感同身受,对烦恼如鲠在喉,这就需要艺术的真实,一步一步的从生活场景开始,引导读者进入幻境,与作者一起关注角色的遭遇,并一起感受到角色的领悟,从而获得认知。
好故事都是能巧妙,艺术的展现这种认知过程的。
最近,我在坚持阅读公号的短故事,三四千字,抖出一个问题,比如说妻子出轨,丈夫外遇,朋友背叛,等等,透过这个问题反衬出相关人的态度,以及根据这种态度做出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背后有着某种历史原因,最后,给出了某种生活感悟。相比《暗黑者》,这些小故事的容器较小,不过也都五脏俱全。
为了让自己能坚持每日学习,对《故事写作大师班》这本书,我已经开始阅读到了第二章,也都写出了一些感悟,发现后面的知识和前面的知识是相通的,有时是我自己理解上存在偏差,导致前后知识不一样,所写的东西也都存在反复,但是,我还是要这样唠叨下去,每一次阅读前面的理解,都会有些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我的提高。
给自己加油,我要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