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的力量

图片发自App

和同事聊天,发现小时候我们都有这种情况。同样一件事件,如果自己主动去做就会很认真很快而且心情愉悦的去做得很好。如果是家长命令去做的,心里就会产生抗拒,做事也毛毛慥慥,马马虎虎。

同样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呢?看到尼尔.平克的《驱动力》我似乎明白了一些。

书中说到了第三驱动力。什么是第三驱动力呢?第三驱动力就是我们心里想把事情做好的欲望。这种力量很强大,可以让蚂蚁打败大象。

那么我们要怎么调动第三驱动力呢?需要满足三个因素:

1. 自主;人天生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事负责,如果能够自己决定自己喜欢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更容易激发内在的动力。

每次女儿房间都会弄得很乱,我经常听婆婆很凶的对她说:赶紧去收拾房间。这样其实效果不大,她只会匆匆的整理下,或者用很长时间也没整理出来。而我给她说的不一样,我告诉她自己的房间必须自己收拾,我不管你怎么摆那是你的房间,但是你得过段时间就收拾下,让它看起来很舒服。然后她的房间依然乱,但过段时间会恢复整洁,她自己会主动去收拾,他可以高兴的随意安排东西摆放。自己想做和别人强迫做,效果区别很大。

2. 专精;如果自主的安排了时间和做事内容,并没有激发内在动力,很可能缺少专精状态。什么是专精状态?专精就是能全神贯注的投入到所做的事情当中。

把工作量调整到感觉有点挑战,不会太难,也不会太简单的状态更容易集中精力投入其中。

3. 利他;做事的初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以利益为向导;第二种是[内在]发自内心的希望外界更好。只有内在目标才能更容易长期激励我们的第三驱动力。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行动营做分享的小周。他曾经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去做过指教。是什么原因促使她去做这个事?父母肯定是不支持的,可是她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去为灾区的人们做点什么,所以她去了。这就是发自内心的希望外界更好。

所以找到你的心之所向,并且身边所有乃至世界,因为你的言行变得更好一点时,会更大的刺激点燃你的热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之所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