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推动受害者成为施暴者|《东方快车谋杀案》

如果从众多推理小说中选一个喜欢的侦探,你会选择谁?


我想我会选择这位脑袋像一颗鸡蛋且留着两撇向上翘起的小胡子的小个子男人,赫尔克里•波洛。大概是他的形象就很滑稽幽默,我总觉得很亲切。今天要讲的故事就发生在波洛在叙利亚完成一件棘手的案件后,回国途中发生的事。

波洛因临时接到电报,不得不立即回国,可往年这个时候,车厢大部分都是空着的东方快车,今年去却人气爆棚,仿佛全世界的人都选择在那晚出行,波洛预定车票无果后,终于在朋友布克先生的帮助下,弄到了一个二等卧铺,就这样,波洛踏上了这列开往加来的东方快车……

午夜,列车因大雪被阻隔在了南斯拉夫的文科夫戚和布罗特之间,雪夜中,一切行动都在秘密进行……

第二天一早,满脸愁容的布克先生告知波洛,车上发生了一起凶杀案。被害者是那位曾向他求助过的雷切特先生。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波洛知道了雷切特的真实身份,也牵出了雷切特曾主导的一场绑架撕票案,在种种证据中,波洛确认嫌疑人就在这节卧铺车厢的12人之中。

1.雷切特的秘书麦奎因(McQueen)
2.雷切特的英国男仆贝多斯(Beddoes)
3.大惊小怪的哈巴德太太(Mrs. Hubbard)
4.阿巴思诺特上校(Col. Arbuthnot)
5.家庭教师玛丽·德贝汉(Mary Debenham)
6.德拉戈米罗夫公爵夫人(Princess Dragomiroff)
7.公爵夫人的女仆希尔德加德(Hildegarde)
8.安德烈伯爵(Count Andrenyi)
9.安德烈伯爵夫人(Countess Andrenyi)
10.美国侦探哈特曼(Hardman)
11.意大利司机福斯卡雷里(Foscarelli)
12.乘物员皮埃尔(Pierre)

凶手到底是谁,动机是什么?大侦探波洛如何抽丝剥茧找到真凶?这些,小伙伴去书中找找答案吧。


我很喜欢看推理小说,总想着可以在作者笔下的蛛丝马迹中找到线索,展开头脑风暴,但显然,我并不是一个侦探,鲜少能在众多证据和证词中找到线索。

但相较于《无人生还》,我更喜欢这种有侦探的推理小说,起码不会让我毫无头绪,可以跟着侦探的思路慢慢思考,虽然,其实自己的思维并没有跟上侦探的脚步,但那种抽丝剥茧,慢慢看到真相的感觉,也依然充满成就感。

我一直记得书中前篇,布克先生对波洛说的话

“我的朋友,我们周围的人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国籍,不同的年龄段,三天的旅程把这些互不相识的人聚集在一起,在同一个屋檐下吃住,谁也离不开谁,三天后,他们各奔东西,也许再也不会见面了。”

我想,如果波洛不在这辆列车上,那么布克先生可能完美诠释了列车上各位乘客的未来轨迹,他们会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完成着自己的工作,这场雪夜快车上的谋杀,只是人生的一个插曲。


阿婆在书的结尾没做任何深度描写,在波洛给出了两种推理后,他风轻云淡地询问了布克到底是哪种?而布克说是第一种简单的推理,随后波洛就退场离开了。阿婆安排了一场风轻云淡的结尾,却又真真切切的在读者心中点燃了关于正义探讨的炸弹。

我就是被阿婆轻描淡写就勾引了思绪的人,读完整本书,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想法不是“人性与法律的对决”,而是经常在微博中看到的一句话“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如果没有这场东方快车谋杀案,也许在某一年,某一次转折中,雷切特依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当真相最终被揭示,当正义最终降临,受害者及家属身在何方,你我还会在意吗?如果不是正义的迟到,何需这一场人性与法律的对决。

这句话看似在向世人展现法律的公平正义,可迟到的正义无异于一把尖刀插在受害者及家属的心中。尽管正义永存,但迟到的正义绝不是真正的正义。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

“逼迫受害者成为施暴者,甚至犯罪者的,不一定是坏人,还可能是糟糕的法律”。

想想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当有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当法律不再是公众的法律,不再代表着正义,当审判沦为个人的表演舞台,又有多少《东方快车谋杀案》在暗中进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什么推动受害者成为施暴者|《东方快车谋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