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写给妈妈的信:女性受教育,到底有多重要?

文/婉兮    图/网络

1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世长辞。

举国哀恸,无人不为袁老的离去而伤心。

作为国民度最高的科学家之一,袁隆平的研究成果直接面向群众,能切切实实被老百姓触摸到、感受到。

因杂交水稻受益的人,可以说遍及全球各地。而且它能惠及子孙后代,让饥饿岁月一去不复返。

所以这些天,悼念老人家的文字、视频铺天盖地。

而最触动我的,是袁隆平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内容不长,约摸千余字,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在这篇小文中,袁老用深情而伤感的笔触,追忆了自己的母亲。

袁隆平笔下的母亲,是一位习惯了都市繁华的大家闺秀。但最终,她却因为要帮儿子带孙子,永远留在了安江那个小地方。

顺着线索,我查阅了袁妈妈的资料。

她叫华静,出生于1903年,娘家在扬州经商,家境很富裕,自幼便接受了良好教育。

少女时代,她在英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读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毕业后,还曾在安徽某校任教,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知识女性。

任教期间,她与校长相识相爱,最终喜结连理,生下了五个儿子。

彼时恰逢战乱,一家人颠沛流离,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几乎辗转过大半个中国。

但孩子们的教育,却从未被耽误。


2

多年后,二儿子袁隆平,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了这样一句话。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当年闭塞的环境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与摩尔根?”

这句话很能打动人。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

那时候,中国还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无论经济实力还是科学研究,都落后于西方国家。

而科研中的最重要一环,就是与世界的最先进理论、技术接轨,以此来为自己的研究指路。所谓突破和创造,有时需要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此时,“懂英语”就显得格外重要。

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但它承载着的思想与观念,却能打开视野、扩大格局,为科研工作提供动力。

当然,袁隆平的流利英文,不能完全归功于母亲。后天的学校教育与自身努力,想必也占很大比例。

但学过外语的人都知道,语言的黄金学习期在幼年时代。这时培养起的语感和韵律感,往往能够受益终身。

拥有一个英文水平高的母亲,本身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尤其是在那个年代。

但母亲给予袁隆平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英文技能。

儿子尚在摇篮中,她便给他讲尼采,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一点一点注入孩子的幼小心间。后来更是想方设法、坚持让儿子们受教育,哪怕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

一个人要成功,要造福国家、造福人类,若仅凭自身的一腔孤勇,路途会很漫长很艰辛。

而原生家庭的助力,无疑能够事半功倍。它在培养外在技能的同时,更能培养勤奋、坚韧、崇高的内在力量。

袁隆平从母亲身上得到的,二者兼备。

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他说:我还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坚强如斯、豁达如斯。

那些附着在他身上的美好品质,几乎都能从母亲身上,找到些或深或浅的痕迹。


3

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的母亲,终究是不一样的。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在回忆录中描述过他的母亲。

每天清晨4点,妈妈都会叫他起床,“逼我吃早饭,随后教我学3个小时英语,接着两人分别去上班上学”,这样的情况每周持续5天。

这个19岁就嫁了黑人青年又离婚的白人女性,独自抚养儿子长大,却始终不忘梦想。

她攻读了人类学硕士,又为了完成博士学位去到印尼做田野调查,50岁终于获得博士学位。所以,奥巴马在母亲的榜样作用下茁壮成长,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

因为他有优秀的母亲,可以学她的努力和坚韧,拼她的见识和能力

伟人如此,平凡人亦如此。

小时候,我很羡慕同班同学晓梦,因为她有一个当老师的妈妈,和我那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母亲完全不同。

晓梦的作业本总是工工整整,小小年纪就练得一手好字,据说是妈妈手把手教的。

每年的六一晚会,她也必然担任小主持,手拿话筒侃侃而谈,自信的笑容仿佛马上就会溢出来。

到了寒暑假,妈妈还会带着她四处旅游,将课本里的抽象描述都化作眼前的生动山水。行了万里路,读了万卷书的于晓梦,始终都是鹤立鸡群一般的存在。

而我的母亲,不能带我旅游、无法教我写字画画,也无法向知心朋友那般,听我说说心事,为我分析各种困境,解决各类难题。

当然,我不能怪她。

这是阶层与文化限制下的必然结果,不是我妈犯下的错误。

幸运的是,在父母倾尽全力的培养下,我可以无限度接近晓梦的母亲,成为另一种妈妈。


4

当然,母爱不分阶层、不论学历,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但学历高低与知识构成,会影响母爱的表达方式和力量强弱。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桑德拉·唐研究发现,完成了高中或大学学业的妈妈更能养育出高学历的孩子。

高等教育带来的科学育儿观、良好的生活习惯、可及时调控的情绪、得体的待人接物,都会化为亲子教育里的和煦春风,在孩子幼小的心里洒下种子,受益终身。

丽江华坪女中校长张桂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女孩受教育,可以影响三代人。

此言非虚,没有任何夸大成分。

比如,华坪女中任何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孩儿。

如果不上学,她大概率会出门打工,早早嫁人,大半生辗转底层,被鸡毛蒜皮磨出粗糙的面容和性情。

在教育子女上,也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既没有经济条件去承担培养孩子的开支,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心,去琢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真谛。

往往是粗门大嗓吼一顿,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来管教孩子。

上过大学就不一样了。

她们可以谋得一份相对轻松、体面、高薪的职业,在教育儿女上,会更游刃有余,而不是沿袭父母辈的粗暴打骂。给口饭给件衣,就将一个孩子马马虎虎抚养长大。

这样的女性,自然能提高子孙后代的优秀率。提高国民素质的希望,也会更大一些。

这不绝对,但这确实是普遍现象。

我们说好女人旺三代,是因为好女人会成为好母亲,养育出优秀的儿女,成为一个家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的原始动力。

不是早就有人说过吗,“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当然,这不代表养育子女的责任义务,全部都压在女人身上。

我们探讨的,是受教育女性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优势。我们并不认为,男人可以置后代教养于不顾,更不是为男权社会添砖加瓦。

望周知。

求不喷。

你可能感兴趣的:(袁隆平写给妈妈的信:女性受教育,到底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