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房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样的味(qi)道(pa)。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和大家分享了德国买房的“砍一刀”和“好房难求”。在这篇文章中,和大家吐槽一下我们看房过程中遇到的那些奇葩。
在后来看的房子中,有一个直接在主干道边上的房子。房子87平,建造年份为1956年,不带车位。房子里有个牙医诊所,楼下对面就是加油站。楼上旁边是轻轨(S-Bahn),楼下旁边是地铁(U-Bahn),让你时刻都能感受到车水马龙的繁华与喧嚣。
这个房子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突出:优点是房子面积够大,公共交通十分便利,让人甚至有种直接住在车站里的错觉。另外,房子质量较好,尽管年代久远没有怎么大修过,房子的能耗是我们看的所有老房子中最好的。房子缺点是,由于房子直接在主干道上,来自轻轨、地铁和汽车的噪音,让你在晚上十二点前感受不到一丁点儿的清静;而且由于楼里有诊所,房子里平时也比较嘈杂。
看房的时候,我们委婉地表达说,我们对这个房子很感兴趣,不过这房子有点吵,而且房子不带车位,平时停车是个大问题,能不能便宜点儿。中介是个开Q7的中年大叔,深得渣男精髓,没说可以,也没说不可以,而是酷酷地跟我来了一句“Welcome to New York!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们纠结了几天,再联系中介的时候,被告知房子已经被买走了。后来我们品了品大叔这句“Welcome to New York! ”,觉得当时没有完全get到大叔的点。大叔这话,不单是说房子位置太过中心,车位难求;还拐着弯说,这房子抢手得很,降价是不可能降价的。我们问能不能便宜点的时候,大叔应该在心里直接就把我们pass了。
既然没能在大叔眼中的宇宙中心“New York”拿下一席之地,我们只好继续寻找了。
接着下来的一个房子,房主是位老太太。老太太年纪大了,估计想给子孙留下点什么,一个独栋别墅拆着卖。房子是1950年的,从来没大修过,地下室昏暗潮湿,墙皮早已脱落了,地下室低洼的地方甚至已经积水。房子有三层,每层被隔出了两套40到60平的小套间分开出售。
我们看的是顶层的一套,发黄的墙面,斑驳的木制窗户,还有巨大的老式暖气炉,一看就是跟老太太同时代的。要不是这套家徒四壁的公寓“只售”18万,我几乎要以为老太太生活都要揭不开锅了。另外,在这边的小伙伴的都知道,德国的老房子大多是斜顶的。这个房子三层之上还有个斜顶阁楼,尽管面积不小,但是高度太矮,只能爬着进去,在里面人都站不直,住人是不可能的,只能放些杂物。而且里面全是灰尘和蜘蛛网,简直就是欧美恐怖片最爱用的场景。这个阁楼老太太也没放过,单独拿出来卖,打包价8万。听到这个价格我们脸上笑嘻嘻,心里mmp:这是谁给的勇气,梁静茹吗?
由于房子的状态实在太差了,后来我们没有继续联系中介。当然了,高傲的中介大叔也没再联系过我们,我们不买,有的是有实力的韭菜。
几次看房的铩羽而归,让我们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德国房市的火热。超低的贷款利率和居高不下的需求量,是德国近几年的房价疯涨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好房子的竞争异常激烈,如果房主比较善良,不会让看房者竞价,而是遵循先到者先得的原则,也就是拼手速。而想多拿点的房主,会让感兴趣的人竞价,价高者得。在好房面前,一是出手要快;二是别尝试砍价,一砍价你就out了。
如此过了小半年,我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找房网站上看有没有新挂出的房源。期间一直没遇到特别合适的,而我的存款余额竟然从开始的三千欧元,涨到了一万欧元,人家第一次靠自己当了次“万元户”。看到卡里的余额,不禁感慨,果然是韭菜属性,只有想着买房,钱才能存起来。而另一方面,也证明我边看房边存钱的策略是正确的。看到卡里的那点积蓄,我们信心大增,继续和卖房中介斗智斗勇。
在后续的文章里,我们会继续和大家分享在德国买房的经历,喜欢的小伙伴可以持续关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