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劝你多攒钱+少消费?因为这4个字

01

这几年,我对一句话感触特别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句话的魔性之处在于,每当我准备做出决定时,它时常成为一面闪着红灯的报警器,提醒我考虑背后隐藏的代价。

 一个远亲侄女即将大学毕业,几个月了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尝试找社招类岗位同样空手而归。她想了想,认为自己普通二本没太多竞争力,就业环境不太好,就打算背水一战考个985/211研究生。

“普通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才4千多,而普通硕士有6千多,更别说985硕士一毕业平均月薪就有8千多,起薪就高啊。”

侄女有些兴奋地说。

这个说法其实我听过很多次,把博士>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放在工资平均数上做对比。表面看,数据白纸黑字地摆在那儿,好像研究生的工资起点确实就比本科生高对吧?

我却不这么认为。

因为这压根对比错误。

硕士比本科多读2-3年,假设一个拿着4500工资的本科毕业生工作了3年,工资上涨到6千多很正常吧?

硕士生的起薪,要对比的收入标准不是本科生,而是一个工作了3年的本科生。

再说句残酷的话。

女生读完研究生已到适婚年龄,虽然每家公司都口口声声地说“不会歧视女员工”,但没办法,女性的生育问题在雇主眼中,始终是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何况你还是个新人。

相比之下,并不占上风。

当然,如果你确实是学霸,读研带来的收益大于这几年工作的收益,继续深造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毕业后,竞争同样激烈:你对职位、薪酬的要求更高,这样的就业机会反而更少。

任何选择都有潜在的成本,任何选择都有潜在的损失。

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曾说,经济学的本质就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我们无数次听过这句话,可惜的是,多数人忽视了利益背后的机会成本。

02

什么叫机会成本?

用相对官方的定义,是指你做这件事放弃的最大价值。

用俗气些的解释,就像我经常劝大家多攒钱、少乱花钱,为什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未来会遇到无数想拥有的东西,想买车、想买房、遇到一个不错的机会、想用钱解决某个棘手的问题……

你现在把钱多瞎浪一些,将来的机会就少一些

这点在职场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一个从事IT解决方案的同行朋友,30出头时逐渐转型做管理,从主管做到部门副经理。临近35岁,他创业一年多的同学业务上了正轨,打算拉他一起。

他陷入前所未有的纠结中。

跳过去呢,意味着放弃辛苦多年得到的一切。不过去呢,用他自己的话说,“这辈子估计没几次这种机会。”

犹豫了大半年,最终一咬牙跳去创业公司。

周围人都相当佩服他的勇气。千万别以为这是很容易的事,随着能力、经验、时间的累积,我们开始逐渐往金字塔上端走,似乎有了更广的选择范围。

可选择的机会越多,选择的成本也越大。我们只会愈发保守。

就拿那位同行朋友看,他放弃了近30万的年薪、工作多年的公司、可预判的晋升+加薪机会、不错的福利……换来一个高风险的创业机会。

你做出的每个决定,都有成本。

所以有个段子讲:

比尔·盖茨如果看到地上有100美金,最好别捡,因为他弯腰捡钱的几秒钟,创造的价值绝对超过100美金。

对普通人来说同样如此。

·大公司有不错的资源和平台,但小公司能得到多角度锻炼,你只能选择一家公司吧?

·传统业务抗周期性强,但朝阳行业有更多红利空间,你只能选一个行业吧?

·A妹纸好看,B妹纸腿长,C妹纸性格好,你只能选一个交往吧?

没办法,人生答卷上大部分都是单选题。得到一样东西,就必须放弃另一样东西。

03

我们做出行动时,如果懂得从成本角度考虑,其实会让你看明白很多问题。

前阵子,我和从外地回来的同学吃饭。她开玩笑地说:“多吃两口,你这顿饭吃得也不便宜。”因为她知道我现在手头的一些工作,如果按时薪算是4位数(当然,我又不是机器,要是和好友吃饭的时间都没了,那活着还有啥意义啊)。

你的每一分钟,都有隐形价值。

很多贪便宜的人都栽在这点上。

我同事在网络上找技术资料,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资料包,里面有50节免费课程。折腾了一下午,又是加关注,又是转发,总算获得下载资格。

先不说花费了几个小时+消耗了周围朋友的情分,这类免费的课程很可能质量平平,万一学完发现没啥用,你想想,50节课一共20多个小时,就算用工资折算也有好几千。

你亏不亏?

贪便宜省下的钱,抵不过时间成本,因小失大。

同样10分钟,你拿去积赞、找人“砍一刀”,意味着放弃了这10分钟用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哪怕你休息10分钟都能回点儿血。

别说这点时间啥也做不了。

网络上有句鸡汤话是:你过不好早晨,就过不好一天。

我觉得这话改改也成立,你无法正视10分钟的价值,往往也打理不好10小时。日积月累,时间就像忘记拧紧的水龙头里的自来水一样,悄摸摸地成吨流走。

连期望中奖500万,都得先迈开腿出门(有效执行)+花2块钱(投资未知)+记得查看中间名单(时间管理),是有不少核心要素的好么?

凡事皆有代价。

04

看过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布吕丹之驴。

如果有两堆完全一样的干草,一头驴离干草的距离相同,那么,驴就会由于不知道该吃哪堆干草而活活饿死。

事实上,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面对这个问题时并不见得比驴聪明。

人面对的多数选择,其实都像是两堆干草中选一堆。AB两个选项,结局最不理想的,既不是选A也不是选B,而是迟迟没做出选择。

我们在患得患失中,失去了原本唾手可及的东西。它的名字就叫“机会成本”。

造成这样的局面通常有2点原因。

1、不愿付出代价

很多人习惯到处找人问“做什么最赚钱”、“现在适合做什么?”、“XX领域现在进入还有红利吗?”

就拿写公众号来说,与其纠结现在写公众号还能不能挣钱,不如你先注册个公众号、写几个月试试。

你去做,付出一些时间精力,换来一个潜在的变现渠道;

你不去做,回报的可能性注定为0。

公众号行不行,短视频行不行,微商行不行,你只有先做了才知道行不行,或是适不适合自己呐。

正如雷军所说:试错的成本真的不高,错过的成本真的很高。

2、厌恶损失

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早知道我就……”

不少年轻人经常陷入一类苦恼:好迷茫啊,我该继续做这份工作吗?我要转行吗?我要去考研吗?想着想着,就在摇摆不定中浪费了青春。

年纪越轻,越应该主动选择。

因为你的机会成本低,低到没什么负担不起的。要知道,35岁跳槽和25岁跳槽,要付出的代价不可同日而语。

不要担心是不是“好选择”。

商业史研究者张潇雨曾聊到一个做事的方法,就是当你面前有2个差不多的选项,没有其中一个明显优于另外一个咋选呢?

随便选一个。

然后努力把它变成好选择。

在努力之前,你压根不知道哪个好。况且学霸不管选哪所名牌大学,都会是学霸;大公司不管选哪家,都会给予你匹配的薪水和经验值。

所以,在你深思熟虑做出决定后,就没必要满脑子懊恼。

一来,每个选项都有成本,再正常不过。

二来,对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有做好选择的能力,而是有让自己的选择变得更好的能力。

共勉。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劝你多攒钱+少消费?因为这4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