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这个在传统文化中被描述成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帝王,它呈现给后世子孙的是一幅,五官俊美仪表堂堂,完全称得上是美男子的形象,那么真实的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是找到他隐藏的真面孔的时候了。
朱元璋这个农村后生,在当时就像茫茫荒野中的一株细草一样,微贱的你无法把他辨认出来,他的祖先追溯上去全部都是穷困潦倒的文盲农民。
也许是中国的宿命,元末那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似乎就是为了把他从社会最底层,最不起眼的角落颠簸出来。
事实证明,这块广阔而贫瘠的土地褶皱里曾经隐藏了无数才华璀璨的生命,这个因为绝对偶然,从最底层走出来的农民向世界证明了它生命不平凡的热度和力度。
应该说,朱元璋才华横溢,从大字不识到自学读书写字,到后来能和大臣们讲经论史,舞文弄墨,不得不说,朱元璋有很高的天分和悟性,他自己也为此得意不已。
不过文字才能对于一个开国帝王来说毕竟只是装饰点缀,他真正的才华表现在军事政治领域。
这个半文盲皇帝,最大的贡献是他建立了一整套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在内的详尽周密的国家体制。这一套体制笼罩了中国社会整整五百四十三年,二百八十年后,跟在李自成屁股后面夺取了大明江山的满洲君主顺治皇帝仍然对此钦佩不已,他说,唐宗宋祖都不如朱元璋雄才大略。
《明史•太祖本纪》对他的赞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当我们试图去理解朱元璋时,无法忽略他背后的历史背景,事实上,在温文尔雅,充满书香气的上层文化氛围之外,中国社会还一直存在着一个恒定的下层文化场,这种文化是饥饿的产物。
追溯历史,中国是从什么时候起陷入了贫穷,至少在公元前300年,面对着战国以后不断蔓延的的贫困现象,孟子奔走各国,大声呼吁他的政治主张,而他视为完美的政治主张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不过是“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也就是让老百姓能勉强达到温饱。
孟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夸饰他的政治理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这种沾沾自喜的夸饰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酸楚的感觉:挣扎奋斗一生,垂暮之年才能“食肉”,这是多么辛苦的人生,而这样的一生,竟就是我们的祖先梦寐以求的理想。
在饥饿和自我保护的危机感的逼迫下,道德和良心成了一种可以轻易摆脱的累赘,朱元璋就是带着这样一种文化背景登上皇位的。
小农式的自然经济,狭隘的家族群居方式,使得朱元璋眼里的世界是封闭的,静止的,天圆地方,日月循环。朱元璋的初衷,就是为子孙后代制定一套无所不包的永远不变的运行模式,让大明社会在这个模式里永远平平安安地运转下去,使得老朱家的家业永远传下去。
但在他和他的子孙后代的这一治理之下,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一次巨大倒退,朱元璋以他独特的创意建立了一个超强稳定,超前低效率的社会。结果,这一制度的基本精神延续了五六百年,极大地窒息了中国社会的活力和生命力。
朱元璋,依着自己头脑中的形象去做皇帝,在命运以及神奇的手段把他送上人生巅峰的时候,他开始真正地操纵一切,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所有人的头上,在他眼里,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普天下的人民都是他的所有物,可以任意处置。
同样在这种乡野文化经营中长大的朱元璋,对他的臣民们只承认他们有生存权,甚至这种生存权也只是在完全服从他的摆布的前提下才能拥有,他根本不知道尊重他人的生尊严,尊重人的价值。
在明朝以前,即使军权严重时,士大夫阶层还是享有一定程度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独立,还有一些朝代,对于那些著名的高人逸士的隐士,皇帝甚至会屈尊降贵,重力去请,如果这个人坚持自己的活法,皇帝也会重重赏赐,以表明自己的尊敬和欣赏之意。这是传统社会留给人们,最后一块自由呼吸的空间,可自朱元璋登基之后,这块保留着最后一点宽容气息的空间便被他封杀了,朱元璋没有这份雅量,更没有这份雅兴,他不能容忍,在他至高无上的皇权之下存在这些高傲。
朱元璋把皇权扩大到了极点,把自我放大到了极点,他的行为严重压缩了社会其他成员的生存空间和权力空间,人们原本不多的自尊意识更被扫除一空,奴性就在人格空地上野草一样蔓延开来,中国人的整体人格素质在朱元璋时代从原本不高的基点上又做了一次大幅度的退化。
早年的贫困给了朱元璋磨练和智慧,也给他造成了深深的心理伤害。
在朱元璋的统治后期,他精心策划了数次巨案,有效地清洗了当时上层社会几乎所有智商比较高,权力比较大的人。
考察朱元璋在这样疯狂屠杀背后的心理动机,显然还是深刻的不安全感。登上帝位的朱元璋没有一天不被恐惧感所折磨,他总是怀疑别人都在盯着他的这份过于丰厚的家业,垂涎欲滴,他总是幻想别人都对他不怀好意,显然在历经磨难之后,他的心理状态已经不正常了。
朱元璋的杀戮功臣,并未受到传统史观的苛责,也并未影响传统史家眼中朱元璋一代雄主的地位,虽然有前朝残酷的文化做背景,但朱元璋的所作所为还是太过分了,超出了常人的情度。
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出于猜忌,阴暗,出于最大限度地保证大明江山的安全而不择手段,他不害怕神降罪,也不在乎良知的谴责,更不顾及友谊和信义这些人世间美好的情感。
他疯狂地屠杀整个社会,社会却如一潭死水,逆来顺受。这些沉默或者善意并不表明老百姓麻木怯弱,相反它恰恰说明了经历了数千年沉重历史的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人们知道朱元璋为什么举起屠刀,他们谁也不会天真到揭露朱元璋那些荒唐借口的地步。
在传统观念来看,朱元璋确实是一位不错的皇帝,他自律极严,生活非常简朴。
朱元璋治理期间,从不沉迷饮酒声色,平时除犒赏将帅,宴请百官,在后宫从不举行宴会,他每天早饭只吃蔬菜。但当我们拉远观察距离,我们看得更清晰的是,作为一个佃农的儿子,他在统治帝国的过程中把狭隘的农民意识充塞到整个帝国空间,乡野文化的粗朴有力的地冲击了中国文化中的宽容优雅的高贵气息。
虽然他智力发达,可是注定无法摆脱农民的视野和心理习惯,于是他给整个中国的文化性格打上了浓重的农民烙印,使中国由外向转向内向,从放松走向收敛,他的高压政策和血腥手段扭曲了民族的心理性格,封闭了人们的视野。
我们民族性格中的许多阴暗因素是时代积累的结果,而朱元璋在这些因素的传承中起了重要作用。
基于他自身的视野,心理和修养,他把传统文化中的消极、保守,落后的东西通过强硬的政策放大到整个国家的性格里,给整个民族的素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
西方观察者们一致承认中国人的忍耐与坚韧无与伦比,勤劳和节俭精神使他们身为震动,同时,他们另一个突出的印象是中国人的麻木不仁,对不合理的现状逆来顺受,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
现代化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都容易让人想起朱元璋这个既雄才大略又愚昧野蛮的农民帝王,他的统治甚至缠绕在这个民族数百年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