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的年味

  春风阵阵迎新年,每逢回老家农村过年,总是免不了抚今追昔,追忆给我的童年带来无限欢快的浓浓年味,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在那个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年代,家乡有一句俗语:小孩盼过年,大人愁过年。意思大抵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几月不知肉味,小孩盼着过年能吃上好吃的美食,穿戴一新。而大人特别是子女较多的家庭则因经济上穷困,捉襟见肘,要盘算着如何精打细算地规划好过年而发愁。每逢过年,大人都要给孩子添置新衣,准备穿戴一新走亲串友去拜年,经济上实在无法支撑为所有孩子添置新衣,只有退而求其次,给大一点的孩子添置,小一点的孩子只有穿戴根据自身身长、体形稍作改缝的兄长的最好的旧衣服。添置新衣前,大人一般会对孩子们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统一思想而不致于让孩子们产生意见或抱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们一般都会体谅父母的苦心,共渡难关。这种窘境,没有经历过的年轻一代根本无法体会,甚至觉得不可思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家乡在过年时并没有喝避邪的屠苏酒的习俗,仅在端午节时保留了喝象征驱邪的雄黄酒的习俗。大年三十大清早,家家户户备好各种祭祀物品,如活鸡、蒸熟并添加了盐和酱油的块肉、米酒及香烛等,首要的事情便是去祖坟祭奠先祖,以示缅怀和敬仰。杀鸡、点烛、烧香、烧纸钱以及洒米酒,供奉祭祀品,三叩九拜之后,燃放大小鞭炮,整个祭祀过程就算结束。回家之后便是贴对联,对联一般是提前几天请村里书法最好的老学究写好,每家除了在正大门门框贴对联和“福"字外,在许多需要象征吉祥如意的地方还要贴上小方联,譬如鸡窝边上贴的方联书写了“金鸡报喜",猪圈牛圈贴的方联书写了"猪肥牛壮",水缸边上贴的是"来龙进宝",灶台边上贴的是“灶神在此",吹滤干瘪稻谷的风车贴的是“五谷丰登“,房门贴的是"开门大吉",甚至有些极少保留下来的古老纺车上则贴上"金梭银梭"。对联贴完之后,大家开始下厨,忙活各种美食,无非是平常难得可吃的鸡鸭鱼肉,中午一家团团圆圆吃年饭。

  家乡仍然保留了"守岁"习俗,大年三十晚上,守岁越晚,象征着来年越加吉祥、多福。所以在大年三十晚上,大家都要沐浴,更换新衣,在那个没啥娱乐节目的年代,家人一般都围着木炭火盆唠嗑、吃点心,发压岁钱,识字的小孩一般都喜爱看小人书、小说或其他读物打发着守岁时光。守岁至深夜,家中的主人在家门口燃放爆竹,然后关闭家中大门,大家方可上床入睡,这过程俗称"封财门"。大年初一清早,家中的主人打开大门之后,也是燃放爆竹,俗称"开财门"。然后催促家人起床,准备串街走巷给族兄族弟及村里的其他各户拜年。童年时睡眠时间较长,守岁较晚,又贪恋暖烘烘的被窝,父母一再催促也不太乐意起床。曾记得有一年年初一母亲采取强制措施掀走被子,才怏怏不乐地起床,双眼迷离,形似梦游,不愿洗刷,急得母亲帮我在脸盆内倒好热水,拧干毛巾,往我脸上擦洗,我生性倔强,忤逆母亲心意,母亲用毛巾给我洗脸时,用双手往地上一擦,再朝自个脸上一抹,瞬间变成炭黑般的大花脸,洗一次抹一次,母亲啼笑皆非,急唤父亲过来帮忙,抓住我的双手洗完脸直至情绪稳定为止。现在每逢回老家过年,母亲常拿我这童年糗事讲给我儿子听,引得儿子禁不住哈哈大笑:"原来老爸的童年是这个样子!"。

  欢欢喜喜穿戴一新在村里拜完年后,儿童的欢快时刻便到来了,有的在村里的晒谷场掷壹分、贰分、伍分硬币赌输赢,有的欢快地蹓着钢圈,有的在玩弹弓比准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还有的经过平素训练叠着形态各异的纸鸢在空中放飞,漫天飞舞,有飞机火箭状,小鸟飞行状,家禽飞步状以及动物爬行状,千姿百态,花样百出,玩得不亦乐乎。家乡有句俗语:初一初二外甥郎。指的是初一初二这两天只能是女婿给丈母丈人拜年或是外甥给舅舅和外公外婆拜年。亲戚间平常不逢红白喜事或其他特别事情,一般很少串动,以前过年相互串动拜年,一般都会留下来吃顿饭并在饭后吃点心,年景收成,家长里短,海阔天空地漫聊,也是维系和增进亲情和友谊的桥梁。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加快,务工潮要求尽早返城,这些习俗也渐渐地淹没了,串门拜年也渐渐地变成形式化了,登门道贺一声,不相打扰,各自忙碌打理着自己的生活。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皆相宜。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浓浓的年味虽然离我们渐行渐远,去繁就简,移风易俗,年味浓也罢,淡也罢,只要过年的吉祥、喜庆景象还在,也总是与时代的潮流相适应。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时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