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其实并不了解自己,也没你认为的那么客观

一个人的认知的片面性,其实也就是认知偏差,以及偏见,这不仅跟客观因素有关,也跟自己主观因素有关。

关于认知偏差,心理学家们已经做过很多的研究,得出了很多的理论结论。关于产生这种认知偏差的主要原因有:自我的认知偏差、社会知觉偏差以及归因偏差。


一、自我认知偏差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其实一直都不是全面的,很多人都会有一种错觉:我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我已经全面的了解了自己,但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

在社会心理学中,提出的13个与自我有关的概念,可以充分说明我们对自己是有认知的偏差的。

【自我概念】就是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自我的认知方面,也就是我们对自己各方面认识和信念的总和。它包括了三个层面:

①自己对自己存在的感知和认识,比如自我意识、自我觉知。

②一个人对“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与众不同的人”的认识,比如自我认定、自我认同。

③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好坏评价,是不是喜欢自己,对自己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比如自尊、自我肯定。

而自我概念的构建过程呢,是从四个方面找寻线索进行整合的:①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②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③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己;④通过自我意识推断自己。

【自我觉知】一个人对自己的形象、态度以及价值观等众多方面的知觉,分为内在自我觉知和公众自我觉知。前者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常常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不太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后者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更看重外界他人的影响与反馈,常常在乎外在的行为标准。

【自我差异】一个人觉知到的自我概念包括三个部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现实自我。

理想自我使一个人关注目标和成就,指引着自己对目标的追求。

应该自我使一个人关注责任和义务,回避一些目标。

当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不一致时,人们会感到抑郁沮丧;当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不一致时,人们会感到焦虑激怒。

【自尊】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拥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自我提升】也叫自我美化,指一个人以一种有利于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自我确认】一个人寻找和解释情境,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人们通过自我提升使得他人对自己有一个高的评价,从而有助于自己自尊的建立;通过自我确认使别人对自己有一致性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自尊。

【自我效能】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形成印象时所做出的显露。常用的策略有:自我抬高、谦虚、恳求、逢迎、恫吓等。

【自我障碍】人们提前准备理由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的策略。

【自我检控】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别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高自我监控的人善于自我表演,能根据情境和他人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低自我检控的人不善于在别人面前表演,不看重情境与他人的影响,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态度和感受。

【自证预言】也叫自我实现的预言,指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自己对他的期望行事。例如,罗森塔尔效应。

【体像】用来描述与个体对自己躯体知觉有关的现象的总称。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和态度与自我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躯体经验是自我的一部分。例如,一个人其实并不胖,但是他自己觉得自己很胖,这就是他与外部世界的界限不清。

【自我参照效应】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指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记忆效果优于其他编码条件的现象。也就是说,在我们接触新东西时,如果它与我们自身有密切关系,学习的时候就有动力,而且更不容易忘记。

二、社会知觉偏差

【社会知觉】社会心理学把对人的知觉称为社会知觉。它具有主观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

【社会知觉偏差】

首因效应:由第一印象导致,在总体印象上形成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适用于不熟悉的人。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他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对一种情景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观念变成了现实。例如,霍桑效应。

认知启发: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常用的启发策略:①表征性启发②可用性启发③锚定和调整启发法。

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4个因素:

①知觉者的情绪状况。

②投射作用。

③内隐人格理论。

④知觉者对被知觉者的熟悉与个人情感卷入。

三、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

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2.自我服务偏差

又称自利偏差,指人们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对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3.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观察者则会更多的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

4.自我贬损

为了解释自己的失败,行为者还可能用各种消极的方法来逃避个人的责任。这可以使失败者不必面对自己缺乏某种优良特质的难题,也是自我服务偏差的一种。

5.习得性无助

在不断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藩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其实并不了解自己,也没你认为的那么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