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修行?90后小姐姐禅修后深度解读戒、定、慧

万里新坟尽少年,

修行莫待鬓毛斑。

前程黑暗路头险,

十二时中自著研。


修行之路

一、 什么是修行

近年来,“修行”逐渐成为一个热词,参加禅修活动也逐渐成为一种风尚,但是有多少人真正的思考过,修行修的究竟是什么?

何谓修行?百科上说:修行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为了实现自主进化这一目的而主动对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约束的总称。通俗地说,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

但是单纯地修正行为是否就算得上修行了呢?其实不然。这里我们要讲到一个故事:

《喻世明言》上有一篇“月明和尚度柳翠”的故事,说的是南宋绍兴年间,修行五十二年的水月寺竹林峰住持玉通禅师因闭关未得参见新上任府尹而得罪与他,被其怀恨在心,使妓女红莲用计破了色戒,玉通和尚为复仇圆寂后投生府尹家为女,败坏其门风,后遇月明和尚点醒,终成正果。

故事的主旨是想要告诫世人,不可陷害他人,天理昭彰,因果报应。然而换个角度想,这同样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修行。

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玉通禅师闭门修行五十二年,并且是水月寺竹林峰的住持,在当地颇有名望。然而这样的高僧,为何会被轻易破了色戒?

我们知道,恶之根源为三毒,那就是贪、嗔、痴,玉通禅师此处是生了贪念,而后报复则是嗔心,继而堕入轮回,败坏府尹门风,终是痴人。

一位闭门修行五十二年的禅师,仍有三不善根,可知修行不易。而作为禅师第二世的柳翠,终日缠绵烟花巷里,却被一朝点醒,终得正果,又是何故?

笔者认为,用一句话或可解释,那就是:修行在心不在身。

修行之路

二、 什么是修心

什么是心?有人说心是意识,有人说心是思想,有人说心是灵魂,而我深觉,心就是大千世界。

人心是怎样,世界就是怎样,有人生着一颗骄慢心,总觉得周围的人都很愚蠢,但事实上他自己才是个愚妄之人;有人总觉得周围的人都存着坏心,十分恶毒,存这样心的人难道不是一个恶毒之人?而有的人却觉得周围的人都很有智慧,因而对他人谦逊有礼,这正是一个有智慧之人的表现;有的人看周围的人都很善良,无论别人做什么,他总是往好处想,这个人正是世间最为良善之人。

有人说这样也不对,我周围的人都是不同的,有人富贵、有人贫贱、有人愚拙、有人聪慧,其实没什么不对,因为人心不会是单一的,眼中看到的富贵是自身对名利的贪爱,看到的他人的愚拙正是自己无知的体现。

所以我们的心,正是我们的世界,佛说有三千大千世界,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正如每个人的心都是不同的。而我们修行,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我们修行为的是,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怎样修心?佛陀教导我们,应当修习三学:戒、定、慧,破除贪、嗔、痴。

很多人的理解是,我只要修习戒、定、慧,就能破除贪、嗔、痴,断除一切烦恼,证悟涅槃,往生极乐。但是不破贪、嗔、痴,又怎样修习戒、定、慧?就如同玉通禅师,修习五十二年,仍旧不能证悟。

我们不能妄加揣测其中的缘故,但是若要修行,正确的认识三学与三毒一定是最基本的。

修行之路

三、 修行三部曲之“戒”

对于“戒”的理解,许多人往往停留在表面上,三皈九戒,或者在家人的八戒五戒,各人遵守。但是这样的遵守也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尤其是在家人,常常纠结:街上买肉吃算不算杀生?上班玩手机算不算偷盗?听到音乐不小心唱出来算不算犯戒?犯了戒有什么果报?还有没有功德?

栖霞寺方丈隆相法师讲过一个故事,说是和尚摆渡秀才过河,因水中鱼虾甚多,船靠岸时水浪将鱼虾拍上了岸,秀才以杀生之名问责于和尚:鱼虾之死谁之过?和尚对曰:自然是先生之过。

为什么将鱼虾带上岸的是和尚,最后却是秀才之过呢?隆相大和尚此处留了个悬念,笔者窃以为,原因不过是存心的区别,和尚无意,秀才有心。

前文我们讲到的“月明和尚度柳翠”同样也说明了这样的道理,三皈九戒,戒的不是身而是心,从心里明确认识自己的贪念,知晓其从何处来,应到何处去,才能真正的做到“戒”,而不是单纯地行为上的限制、禁锢,因为限制和禁锢一旦放开,或者面临特殊环境,这样的“戒”不堪一击。

修行之路

四、修行三部曲之“定”

什么是“定”?有人说,定就是集中注意力,有人说,定就是什么都不想,也有人说,定就是打坐的时候不换腿。

如果说对“定”最好的形容,莫如一句古话来的贴切,那就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是一种大定力,这种“定”,来源于从内心生起的“戒”。

修行须“依戒资定,依定发慧,依慧断惑”,方可“显发真理,成正等觉”。而三学中,“定”又为佛法之中枢,有佛学家说过:广义的定不单指禅定,定学的修持意在培养人之定力,有定力的人,正念坚固,如净水无波,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有定力的人心地清净,如如不动,不被假象所迷惑,不为名利而动心,定学修持到一定程度自然开慧。

由此可见,佛法修持者的定力如何,对其能否修成正果,至关重要。

“定”需要我们不断锤炼、净化自己的内心,把一切都看明白、想透彻,真正做到对事物不执取,对名利不贪爱,对生命不执着。四川江津县钟耘舫题石门大佛寺对联做了很好的阐释:

自在观,观自在,无人在,无我在,问此时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

如来佛,佛如来,有将来,有未来,究这生如何得来?已过来,如见如来。

修行之路

五、 修行三部曲之“慧”

“定”能生“慧”,那么什么是“慧”呢?慧就是清楚、明了,我们的修行,无论是打坐参禅,还是修习入出息念,学习止观,其目的都是想要通过对自己内心更为透彻的观察和解析,来破除迷障、了知因果,见到过去、未来,从而摆脱轮回,证悟涅槃。

世上有一句老话,叫做“难得糊涂”,许多人奉为真理,认为人不能活的太明白,糊涂一点才好过。这就是没有“慧”的表现。

我们为什么要糊涂?世间许多痛苦与烦恼的根源来自于哪里?就是糊涂。

稀里糊涂的上学,稀里糊涂的结婚,稀里糊涂的生孩子,再稀里糊涂的奋斗一生,之后老去。上学学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结婚对象不是自己喜欢的人,生了孩子不知怎么教育,每天为了这些稀里糊涂的事忙得团团转。

旧的烦恼还没去,新的烦恼又来了,自己没有什么人生目标,大家一起追逐别人所追逐的东西,把别人的目标当目标,反正大家都是这样的嘛,就这么过呗,一辈子过去了,到死也是稀里糊涂的。这肯定不是“慧”。

也有人活得特别精明,知道自己的方向,但却不一定是“慧”。这一点在对待信仰方面体现的十分明显,有人信佛,信的特别真,为什么呢?因为佛能保平安,保升官发财;有人也信的特别真,因为信佛能往生天界、断除烦恼;当然,也有人是真正的为了修正自己,是为了通过学习佛陀的智慧,让众生安乐,世界美好。

《六祖坛经》上说:见性成佛。每个人本质上都是佛,只是被重重迷障遮住了心,有人听法破除了迷障,觉悟成佛;有人不能明了,继续执取,难以证悟,无论怎样守戒、禅坐都无济于事。

修行是一个不断反思自我的过程,我们必须找对出发点,端正态度,明了内心,种好因,才能有好的果。

是先断除烦恼,才能证得阿罗汉,而不是先证得阿罗汉,才能断除烦恼,修行不可拘泥于表面的形式与细节,本末倒置,最终苦修几世依旧不得证悟。

为积功德便积不得功德,为断烦恼便断不得烦恼,放下一切,从心出发,看清自己,破除障碍,自然水到渠成。

注:以上内容为本人禅修后之感悟,有不当或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修行?90后小姐姐禅修后深度解读戒、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