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下,你会“读”书吗?

现代社会,随着电脑、手机、网络的普及发展,信息量的几何爆炸式增长、知识的碎片化、以及人们对碎片知识的依赖,能够认真坐下来读一本原著书籍的人越来越少。


一,我看到的外国人读书

前些年去国外出差,在国外学习期间,经常看到在地铁上和公共交通车上,有人在抱着大部头书在读。当时有些疑惑,抱着这么厚的书,不沉吗?

后来有机会逛逛外国的书店,发现其中奥秘:原来书店专门提供在路上读的书,看似大部头很厚,其实拿起来非常轻,厚厚的一本书几乎没有什么分量,方便携带。

我在从MIT地铁站(麻省理工学院)到剑桥广场地铁站出来的两站最老的地铁线上,就经常看到赶着上班听课的钙镁国人、外国学生在手捧大部头在阅读。这种阅读是慢读书,可能几个月、甚至大半年都抱着一本书在读。

后来到德国慕尼黑短期学习,也是经常看到德国人抱着大部头读书。看看人家,当时自己在想,除了这段学习时间,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抱着原著在读了?

当时ipad已经在市场上流行,也有美国人喜欢的亚马逊出的kandle阅读器,仍然经常可以看到抱着大部头读书的人。

二,古人的读书功夫令现代人汗颜

据说国学大师钱穆的孙女,向大师请教如何学好历史?钱穆给出的良方,就是把史记、汉书背过即可。孙女不解,如此大量书籍,如何背过?钱穆解释,只有背过,才能打下好的古文底子,才算是有了基础。

今日刚刚辞世的旅居香港的国学大师饶宗颐,能够开山立派,南饶北钱(饶宗颐钱钟书),南饶北季(饶宗颐季羡林),就是因为家学渊源。没有上过学的饶宗颐凭借超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少年时期就徜徉在父亲所建的家乡最大的藏书楼“天啸楼”中,文史典籍早已烂熟于心,打下了根基。

除了背书之外,古人还有抄书的功夫。在古代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都是手抄的,因此许多文人都有抄书的一手功夫。通过抄书,既熟悉了书籍,又获得了书籍。许多买不起书的穷孩子,就是靠这样拥有自己的书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在书中,以自己为例说,他从11岁开始抄读《资治通鉴》,经历了三年的熟读和抄写之后,他有了三本《资治通鉴》。就是原本,抄写本,和心中熟读记忆的那一本。

当年古代中国的书籍有限,尤其焚书坑儒之后,只保留正统的书。所以许多文人可以自负地说,把中国的书都读完了。上世纪20-30年代,一些文人到海外留学,就是因为国内已经无书可读。陈寅恪先生,在海外游学,不曾追求学历,只为找可读的书。

三,现代人能不能慢下来读点书?

现代人的信息来源渠道极其广泛,迅捷。说广泛,几乎每天睁开眼睛,就陷落在信息海洋里。据认知科学家研究,人每天大约接触有5万多条信息,能够被铭刻进长期记忆保存的寥寥无几。大多数信息,从这边进来,从那边出去。人体大脑成了一个过滤器,只留下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说迅捷,现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信息,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被打开APP关注的人发现。互联网,通过最迅捷的信息互联,把相关注的人连接在一起。

现在据说10年的信息量,等于以前人类2000年信息量的总和,并且还在呈几何级数增长。

这样的信息来源和渠道的多样化,让人的注意力分散,不能象以前那样容易聚焦在某一方面。因此,能不能慢下来仔细参研一本书,还真的成了问题。

正因为如此,才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忧虑。社会上倡导慢生活,慢读书的活动也渐渐多了起来。因为,现代生活把人往前拽着走得太快了,灵魂和身体已经跟不上了,需要停下来,等一等。

四,能不能不要功利,只要喜欢地读书?

现代社会快节奏,功利性很强,什么事都要有目的。读书也要学以致用,读书是为了用。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是却误导了许多人读什么样的书,和读书的方式。

1,读书要读有用的书,在高中以下的学生那里,就是读那些能够得到分数的书。其余的书籍,老师,家长和学生都不如法眼,都是无用的。因此,也不去读。

2,读书要读有用的书,可以误导一些万能书,快速入门之类的垃圾书籍,销量大增。在成功焦虑面前,和随时面临失败的竞争压力下,工作的人都想得到一本快速成功过的武林秘籍。通过读一本导师工具书,就能够所向披靡,纵横俾阖。

3,读书学以致用的思维,导致慢生活和慢读书的方式,似乎迂腐不堪,跟不上时代。实际上,读书学以致用,被误导成了读书快速有用,是读书功利性,当时没有用的书籍不用读。

实际上,读书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读书体用到自己身上,让自己在读书中成长,本身没有矛盾。是读书时间有效性和读什么书的功利性,导致选择短期有用的书来读,至于自己兴趣的着力点就放在了短期是否有用上,而不是自己的兴趣和喜好。

所以,只要不放弃读书的短期功利性,是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读自己喜欢的书的。

五,读书是化骨金丹,可以改变气质;读书需要把书中知识体用到自己身上,需要长远兼顾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左宗棠则坚持读书不能死读书,要体用到自己身上,通过读书体悟让自己成长受益。

而曾国藩和左宗棠的读书方法,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奢侈。唯其奢侈,方显其金贵。

现代人还是应该思量选择一些与自己有缘的书来细读,慢思,和在生活工作中体悟。这样的读书方式,是让读书,变成一种成长和生命旅程的伴随,是在生命旅途中读书。

读书还应该包括读一本人生的无字之书。那就是,在生命过程中,向周围人学习,迁善改过。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向自己的心灵学习,向自己的身体学习。

六,读书要大声朗读,要全身心投入,体验声情并茂

在党校学习期间,一位同学来自青岛。他有一个“读”书的好习惯。

我们在外出发,路上我听到后面嘟嘟囔囔,问一下“老盛,你在干什么?”“我在读书啊!已经养成了习惯,看书不读出来,似乎就看不下去。”

后来我体验了一下,确实把一些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再用大声朗读的方式重读一次,感觉就是不一样。

后来,我自己发明,把读英文原著当成一种习惯。从亚马逊网上,订阅当下最先进的英文学术著作,比如《Nudge》,《Thingking, fast and slow》。然后,细细品读,自我感觉还是蛮好。

现在好向往民国那时的各式各样的读书俱乐部。三五好友,同时读一本书,然后约个时间,一起共读,分享所得,在讨论争辩中各有收获。什么时候,志趣相同的迂腐酸臭读书分子,能约个交通和时间都方便的这样俱乐部?

七,深圳卫视的跨年报告会,让网上和现场观众听罗胖子一起解读过去的一年这本书

读书现在有许多新的方式,深圳卫视有创新。深圳卫视精心打造了一款电视节目,由卖知识的罗胖子,在新年跨年之际,给大家提供一道解读过去一年的大餐。

这样的大餐,从年初就签约,关注一年经济新动态的罗胖子团队,就开始拜访关注的企业和行业,然后提供给观众自己的解读。

有些解读,大家不认可;有些解读,颇有新意。关键我赞可的是这种新的跨年方式:你见过北方哪个城市,能够让人在家里坐在电视机前,拿个笔记本,在认认真真听四个小时的经济解读报告?

从这个角度,我知道了为什么深圳是创新之城。当大多数城市的卫视,还在纠结元旦和春节临近,端一台娱乐节目不合适,继续放连续肥皂剧也不合适,无所适从的时候,深圳又把大家甩下了。

人家用全新的领读方式,花钱雇了个罗胖子团队,把大家的心在跨年夜给抓住了。

读书,慢读书,读经典书,读生活书,读无字书,在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书中,慢慢享受生命旅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下,你会“读”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