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与人的现实

最近唐山爆发了一件恶性暴力事件,引起了社会的空前反响。罗翔老师也以视频的方式针对此事发表了一些意见,但是我要写的并不是此事,而是从罗翔老师引用的孔子的一句话,产生的一些对人生的想法。

孔子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们就按照罗翔老师的见解,发愤忘食就是生气的吃不下去饭,乐以忘忧,高兴的忘记了忧愁,岁数已经大了,还各处云游(各种乱跑),丝毫没有发觉自己已经老了。我从这句话看出了一个具备和普通人一样真性情的有血有肉的人,但是正事这种人格征服了无数后世学子,孔子也被奉为至圣先师。

我的看法,孔子本人就是这样一个真性情的人,孔子所处的历史时期正值文化启蒙早期,从大者说是那个时代,从小了说是孔子的成长环境很好地包容了他。孔子本人的天赋和客观的时代大环境以及成长的微观环境共同成就了一切,所以我一向觉得世界上最好的事就是有个宽容,良性的环境,容纳人的灵魂,与人和谐相生。这种宽容是很微妙,不是那种穷人家充满恶意、畸形的环境,也不是拥有巨大的资源可供挥霍的权贵家庭的环境,生活优越衣食无忧的中产阶层或者小康家庭也不意味着就是。它跟物质条件只有很弱的关联。它是一种很奢侈的良性,理性,包容但也不乏冲突的环境。生活中其实往往有很多困难,也有很多阻碍,但是整个世界的潜意识却都是善意的。就像有一个善良的爱孩子爱生命的造物主,在默默的提供着一切,但是你却感受不到他的存在;就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参天大树,提供了无边的绿荫庇护着一切。在此基础之上,生活中的一切磨难都是良性的,正是这些磨难和经历塑造出了健全真实,有血有肉的人格。

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上述所说理想化的状态。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健全的丰满的人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违背真实人格的同时又被外部环境完全接纳,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孔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不就是这种境界吗?

但是,理想归理想,我们每个人都被环境影响而无权决定环境,等到我们长大有了自我意识,初步明白事理,理解世界的时候,我们的心理、性格、思维形态也早已形成固定的烙印,虽说存在改变的可能性,但是基本上没有可行性。这个时候我们每个独立的个体,面对的是这个世界的现实,和我们自我本身的现实。传统文化只告诉了我们理想状态,却没有告诉我们每个人在面对我们各自复杂、缺陷甚至畸形的现实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但是当我们能深刻意识到我们自身环境的不完美,我们自身的不完美,我们所处的复杂现实,而又不丧失希望的时候,我们也就能清楚,我们应该怎么应对我们的人生。

首先应该观察,审视。带着包容容,冷静的心态观察生活,审视自己,我们每个人的现实都是特殊的,对于我们自身的现实我们都是无知的,我们应该怀以虚心,观察审视,才能做到自知、自明。

其次,应该学会试错,创新。因为我们自身的情况都是特殊的,在对待我们自身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既应该吸收他人经验,也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自己决断,每一次自己的决断都是一次创新。而创新又离不开试错,任何成功都是试错、改进的过程。

最后还应该持恒,坚韧。这一点就不必多说了。

观察审视,试错创新,持恒坚韧。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人合一与人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