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则:为何有的人吸不来他想要的东西?

秘密:转换自己的负面理念

我有个朋友,外号叫小巫婆,她没有信仰,但经常向宇宙祈祷,也经常收到宇宙给她的惊喜。比如她想要一个新手机,过了两天就会收到朋友快递过来的手机;她祈祷见客户的路上畅通,果然那段时间高架上车流并不拥堵。

她甚至运用这个秘密法则,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二春,她列了一个清单,写下了她对未来伴侣的六十七个条件,比如喜欢宠物、热爱孩子、会说两门外语之类,当然这些要求,她自己也能做到,结果,她真的心想事成,找到了心仪的男友,居然符合她百分之九十的条件!

我们不得不惊叹,她实现了这个奇迹。确实,秘密法则里有一条,转换您的负面理念,说“不要痛苦”只会招来更多的痛苦,不如说,“我很幸福,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事情的发生是根源于自己的心理模式,比如一个悲观的人,看什么都是悲观的,一旦悲剧发生,一边哭嚎,一边心里深处暗暗得意,您看我的判断准确吧?

心想事成,在潜意识里埋下一颗正向的种子,摆脱了那些“不可能”,“我不行”的固有模式,绽放出自我的能量!

比如那段时间,我那个小巫婆朋友就会经常给自己暗示:我正走在幸福的路上。每次等车,就对自己说,看,我的幸福就像我要等的车,早晚要来的,不过五分钟和十分钟的差别。

吸引力法则为何失灵?

很有趣的是有部分人运用这个法则改变了这个命运,也有很多人在这条路上重新跌倒。

我们都渴望“梦想成真”,宇宙是非常慷慨的,问题是,你是否真的只有这样一个愿望?

譬如,你爱一个人,很想和他共度一生,但真的吗?你是不是同时又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不配他,你不配有幸福?如果是,你想和他共度一生的愿望自然很难实现,因为慷慨的宇宙同时也会帮你实现另一个想法。关键还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选择——我到底想得到什么。

潜意识有神奇的能力——只要你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的制导系统就会帮助你接近并击中这个目标。

但为什么很多人并没有击中自己的目标呢?那是因为,你的意识不仅输入了目标,还输入了你没有觉察到的目标。

例如你可能一方面说“我要挣钱”,另一方面自我意象却是“有钱人是坏蛋”;一方面说我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却说,我就是低人一等……

让我们回到小巫婆的故事,她是否从此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其实,他们和世界上所有的伴侣一样,在经历了蜜月期后,也进入了战争和磨合期。

她太过强烈的念力,恰恰成为这个阶段的阻碍。她从小特别好强,什么都要好的,优秀的,所以吸引力法则对她也特别有吸引力,也正因为这样,她特别害怕表现出自己的负面思想和情绪,她无法接纳自己本质上是个忧伤的人,正因为她没有洞察和接纳到自己的内在冲突,她也无法接纳伴侣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于是纷争经常就此而起。

处境的改变,最根本在于对自己内在心理的洞察,和观念、行为模式的改变。

人如果处在一种困境里,基本可以肯定人的内在肯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正在抗争中。

比如我们都渴望有幸福的爱情和婚姻,但往往求而不得,为什么?往往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在作怪,特别是那些无意识认同的未被觉知的思维模式。

有个来访者,由于从小被父母遗弃,有很强烈的被抛弃感和不配得感,潜意识里渴望有悲剧感的情感生活,心理学上称为“强迫性重复”,所以她喜欢找个不靠谱的男人,不喜欢稳定的有安全感的男人。只有她觉知到这个模式,愿意去打破这个轮回,运用吸引力法则才有效。

还有个朋友,找的男朋友,老是遇到男方家人的阻挠,为啥,因为她找的都是没有真正长大的男人,听父母话的奶嘴宝。所以一旦父母反对,感情就进入死胡同。

问题的焦点是,你为什么要找个奶嘴宝?这个需要探究。

也许找个软弱的男人,有控制感,也许在原生家庭中,自己角色错位。

只有我们对自己了解得越清晰越深入,我们发出的愿望才越单纯直接,宇宙才能接收到我们内心真正的期待。

你越执着的,你越容易失去

为何我们有了强大的念力,仍然吸引不来我们想要的东西?除了觉知我们的模式,还需要了解下这个奇妙规律——你越执着的,你越容易失去。

比如小巫婆,她根子里的行为模式是:好强,什么都要好的,什么都要优秀,这也解释了她为何对心想事成这么着迷,也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想要的都能拿到。

执着于好的,符合自己心念的,对不符合自己心意的生老病死、成住坏空越不喜欢,逃避、抗拒,希望自己天天好情绪、处在正向状态里,对自己低落的、忧伤的情绪根本不接受。

事实上,她内心埋藏了太多忧伤,但表面上她是个特别快乐爽朗的人。

一旦执着,世事就来考验她了,婚姻、孩子都是功课。

再回头看心想事成,最根本的原则是,不管发生什么,不管是不是符合自己心意,都是OK的,都是可以欣然接纳的,所谓好坏正向负向都是人心自己的二元分别。

我们可以承受失去,也可以承受拥有。如果一定执着在某个形态的有或者无上,就把自己给束缚住了。

当然,人性喜欢拥有,如果我这么说,你先学会承担失去和远离,就更能学会如何拥有,是不是更容易吸引人?

或者,更文艺点,心就像个容器,越空就能接纳更多的有,所谓真空妙有。

如何实现心想事成?

在这种基础上,我们再来看心想事成,就会更明了如何才能吸引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首先,我们要洞察自己的模式和动机,让潜意识和表面意识矛盾的那一面浮出水面,释放掉它,也就是从原来的模式里挣脱出来,重塑内心的自我意象。

比如看到自己对婚姻幸福的渴望,同时又受困于原生家庭的模式,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幸福的矛盾心念。

其次,洞察之后重塑自我意象,表面意识和潜意识就得到整合,就会真正让你的目标变得很单纯,或者说,你真的设立了一个目标,潜意识就自动会帮助你实现它。

武志红曾经提到一个案例,植物学家路易斯·阿加西一直致力于搞清一个石块中镶嵌的鱼化石。由于百思不得其解,他将工作放在一边,试图从头脑中摒弃这一切。他在晚上反复对自己说:我明明白白看到了那条鱼,如此这般到了第三天晚上,他在睡觉前拿了纸和笔放在床边,快到早晨时,那条鱼出现在梦中,一开始很模糊,但它的动物学特点最终变得十分清晰。

有天仍然伸手不见五指,他在半梦半醒之间将这些特点写在床边的纸上。

第四天早上,他惊奇地看到自己的草图,以之作为指引凿开化石的表面。当鱼完全显露出来时,竟然与草图完全一致,于是他很快判定了它的种类。

这说明,只要你设定了一个目标,你就可以将其交给潜意识去工作,这时甚至你不需要努力,反而越放松越好。放松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渠道。努力藏着一个逻辑“我能找到答案”,而放松是“我要松弛掉紧张的神经,打开通向宇宙之门”。也就是说,答案不是我找到,而是因为我打开了通道,答案自动来到身边。

因此,爱迪生才说:“思想就在空气中。”

真空生妙有,宇宙中无所不有。

所以,只有你足够的松弛,这也许才是心想事成的最核心秘密。

“自私”是一种最被低估的美德!

许多人活得别别扭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对自私过于羞耻,害怕不能成为别人心中的好人。

01

一个同事昨天讲了一件事:

她跟同学合租了一套房子,但这同学经常揩她的油。

我同事刚买了一包口罩,她直接撕开就拿走了两个,“我没口罩了,借我两个。”

牙膏用完了,她也不买,拿起我同事的牙膏就挤。

看见我同事桌上的零食,她也不征求同意,直接拿过来就撕开吃。

这样的事情很多,弄得我同事很不开心,

“直接说她吧,显得我斤斤计较、小家子气,

但不说出来吧,心里又觉得特别憋屈。”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许多人活得别别扭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对自私过于羞耻,害怕不能成为别人心中的好人。”

所以,今天我想讲一个话题:自私是一种最被低估的美德。

02

先讲一段作家三毛的经历吧。

三毛去西班牙留学时,父母一再叮嘱她:“凡事忍让,吃亏是福。”

于是在宿舍里,三毛总是抢着做事。

结果三个月后,她变成了女佣:

“三毛,帮我洗下床单。”

“三毛,我要约会,穿下你的裙子。”

“三毛,屋子脏了,怎么还不打扫?”

…………

“我凡事忍让,争着做事情。结果我变成了一个很便宜的人。”

终于有一天,三毛火山爆发了。

那一天,一帮女生喝酒之后,在寝室横七竖八,吵闹不休。

三毛多次劝说,但没人理她。

结果害得三毛被查夜的院长大骂一通。

三毛火了,抓起扫把,对着酒鬼们一顿乱打,有人冲上来抱三毛,三毛伸手就是一个耳光。有人冲过来拳击三毛。三毛冲她胸部就是一脚。

…………

事后,三毛既不忏悔,也不道歉。

“但奇怪的是,从此那些同学就反过来拍我马屁了。”

三毛早上起晚了,室友打好了饭。

三毛洗了头还没擦干,就有人问:“我来替你卷发好不好?”

心理学者张德芬说:“个体与个体之间,常常是彼此吞噬的关系。”

如果“我”不够硬,没有一点攻击性,就很容易被“他人”吞噬。

所以,遇到过分的人和过分的事时,我们一定要敢于表达愤怒。

当别人感知到你不好惹时,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也容易收获好的关系。

“浑身都是刺,别人才会照顾你的感受。你软绵绵的是人都想揉一把,多舒服。”

为什么说自私是一种被低估的美德?

因为做人“自私”一点,你就可以减少90%的烦恼。

老好人就是韭菜。

03

作家刘同讲过一件借钱的事:

一位朋友给他打电话:我要买车,差点钱,能不能借我点?”

刘同说:“我有钱,但是不能借。”

朋友有点蒙。

刘同解释说:“前几年,我借钱给朋友,后来闹得很不愉快,所以我定下了规矩:绝对不再和朋友发生金钱关系。”

朋友客气地说:“我理解。”

读大学时,刘同喜欢听CD,于是买了上千张CD。

这位同学来玩:“我借两张哈。”

那位同学来玩:“我借两张哈。”

刘同本来不想借,但不好意思拒绝,

于是东一下西一下,借出去几百张。

第二年,很多CD还是没还回来。

刘同就上门或打电话讨要,很多同学说:“你是不是记错了?”

从这件事上,刘同懂得了一个道理——没有原则的人,容易吃哑巴亏。

于是,他开始建立各种人际交往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不和朋友发生金钱关系。

“一旦超越我的原则,我就立马拒绝。”

一开始,刘同怕别人说他自私,担心因此会失去一些朋友。

“但没想到,没多久大家就都理解了。”

有了这些人际交往原则,刘同的生活一下简单起来:“以前没有原则,经常吃哑巴亏。建立原则后,哑巴亏几乎就消失了。”

刘同用经历告诉我们:别以为曲意逢迎能换来美好结果,无底线的宽容只会招致更多放肆。

只有那些敢于“自私”,敢于用“自私”建立原则和底线的人,才能从人情世故中获得真正的解脱。

为什么说自私是一种被低估的美德?

就是自私能帮你建立原则,

建立原则有两大好处:

第一:你不用开口,原则就帮你消解了很多麻烦。

第二:更有利于维持和谐长久的关系。

就像刘同一样,大家都知道他“自私”不借钱,所以既不会找他借钱,也不会因为他不借钱就生他的气。

04

春秋时期,鲁国规定:

“国人凡有去国外旅行者,见到鲁国人在外沦落为奴,可花钱把他赎回,回国后可去国库报销费用。”

孔子的弟子子贡,外面看到鲁人为奴,就花钱将他们赎了回来,但赎回来后没去国库报销,很多人由此称赞子贡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却大骂子贡。

别人觉得奇怪:“赎人不报账不是很高尚吗?你为什么要骂他?”

孔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因为子贡的做法,会导致更多奴隶不能得到救赎。

因为别人看见鲁人为奴时就会想:‘我赎买后,若去报账,品格就不如子贡。但不报账吧,我又负担不起。’

于是只好装聋作哑不去赎人。

所以,子贡不报账的做法,实际是在阻碍更多奴隶被救赎。”

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

其实就是想说:自私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越长大越成熟,我就越明白一件事情:利益交换才是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

任何“白嫖”的关系都不会长久,

任何“只有付出”的牺牲都不会长久,

任何“损己利人”的买卖都不会长久,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赢得一段长久的关系,那就是:利益交换。

为什么说自私是一种美德?

因为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说,“人类的自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一个人关注自己的利益,在合理获取自己利益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让其的努力转变为公共事业的推动。

我们一直低估了自私。

05

关于“利己”“损人”,

易中天做过一个排列组合:

[if !supportLists]1、[endif]毫不利己,专门利人;2、毫不利人,专门利己;3、为了利己,不惜损人;4、只是利己,并不损人;

[if !supportLists]5、[endif]既不利人,也不利己;6、既不损己,也不损人;7、利人利己,人己两利;8、害人害己,人己两害;

9、损了别人,没利自己;10、毫不利己,专门害人。

这么多项选择,

我们应该怎样取舍呢?

易中天说了这样一段话:关键不在是否“利己”,而在是否“损人”。

不损人,就没关系。既不利人,也不利己,不过是消极无为;

既不损己,也不损人,算是“安分守己”;

只是利己,并不损人,至少于人无害,又何必不宽容?

即便“毫不利人,专门利己”,虽然自私自利,也不必大加批判。

因为“利人”不可强求,“利己”则是天性。

也就是说,你不能要求人们“毫不利己”,只能要求他“决不损人”。

这就是底线。

实际上,一个人,只要守住了道德的底线,那他就还是好人。

好人不等于“君子”,不等于“圣人”,好人也是分层次的。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圣人”;面对利益,先人后己,是“君子”;危难当头,舍己为人,是“英雄”;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是“良民”;只是利己,并不损人,是“常人”;

真正应该批判的,是“损人利己”,即“为了利己,不惜损人”。

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

“人不能自私。”“你要大方一点。”“你要学会分享。”“吃亏是福。”

所以,“自私”在我们眼里,一直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但是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你可以自私,只要不损人就行。”

网上有一段话说得特别好:

“说别人自私,往往是因为没有更好的理由。如果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跑了,你说他偷窃,说他抢劫,但你不会说他自私。

只有东西是别人的,自己想要却求而不得,想不出其他说辞,这才说他自私。从某种角度来说,真正的自私,是强行要求别人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全你。”

说得很有道理。有私心,不是什么罪过,不应该被批判,我们都可以自私,只要不损人。

真正应该批判的,是“损人利己”。

06

在《爸爸去哪儿2》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

黄磊的女儿多多,养了一条小狗。陆毅的女儿贝儿,也很喜欢这条小狗,一直抱着不撒手,晚上还想带回家玩,但是多多不太愿意,

于是贝儿就跑来找黄磊:“我可以把小狗带回去吗?”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般会对孩子说:

“乖,让妹妹带回去玩一天。”

“让妹妹带回去玩一天怎么了?”

“玩一天怎么了?又玩不坏。”

“你是姐姐,应该让着妹妹。”

但黄磊并没有这样说,即使面对摄像机,他也没有为了面子而故作大方,他对贝儿说了这样一句话:

“狗是多多姐姐的,你应该去问多多。”

我觉得黄磊做得特别好,他没有干涉多多的想法,而是允许她可以“自私”。

没有为了照顾贝儿的情绪,就让多多受委屈。

许多人活得别别扭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对自私过于羞耻,

害怕不能成为别人心中的好人。

人这辈子要活得快乐,其实就得学会“自私”一点。

我说的自私,不是让你枉顾道德,去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而是要明白自私并不是件可耻的事情,然后守住自己的原则,学会取悦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吸引力法则:为何有的人吸不来他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