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亦姝考入清华的背后,是你触及不到的原生家庭

原以为自己一路过关斩将,

来到一个不错的城市上一个不错的一本已经很不错了。

殊不知,还没达到她父母的高度。

或者说,几代人的积累,实在是相差甚远。

2017年2月,随着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的落幕,一个身高180cm的上海姑娘在节目的“飞花令”环节中一战封神。

她叫武亦姝,那一年她十六岁,是复旦附中的一名高一学生。那天她不光取得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更拿到节目开播以来的最高分并成功夺冠,被誉为“国民才女”。

而在武亦姝的称赞声好像才刚刚散去的时候,她就再一次被推上了热搜:


高考成绩613(上海满分660),被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录取。


就在众人对武亦姝的赞叹声和羡慕不绝于耳的时候,有关媒体爆料出了武亦姝的家庭背景,一众网友开始纷纷调转枪口,大有“原来还是靠你爹的意思。”


原来,武亦姝的妈妈是美术老师,父亲武雷是一名律师。可她父亲这个律师可不一般,据说获得过选过全国十五大优秀律师的殊荣。

有人说:“天呐,原来是武雷的女儿,那可谓是律师圈内的小公主了,法律界基本没有不认识的人。”

一时间,寒门难出贵子的言论纷纷不绝于耳。

我觉得大多数人可能都不太清楚《中国诗词大会》冠军的含金量吗?我就随便说说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人吧,彭敏和陈更。


说我对陈更印象很深不太准确,其实是我爸天天在念叨她。倒不是老人家对她有什么非分之想,而是我爸总是说,陈更这个女孩实力挺强的,但每次好像都差了点运气。


请注意一个词,每次!


是的,陈更是少有的被淘汰了一遍又一遍却又源源不断重头再战,并且保持次次都从“百人团”脱颖而出的选手。


而且,她还有一句话就能描述出的优秀:北京大学博士生。


至于彭敏,其实第一次见他是在《一站到底》的舞台上。我对他了解也不深,但他也有一句话就能代表的优秀:


他是2015年中国成语大会总冠军,并且是创办于1976年大型国家级诗歌刊物《诗刊》的主编。


韩寒老师曾经有一篇文章,叫作《别用你的业余爱好,去挑战别人吃饭的本事》。


文章的大意是韩寒这个当年的金山区齐达内,率领着二中菲戈,附中克林斯曼,杨浦范巴斯滕,静安巴乔等一众圈内名人迎战职业儿童预备队,却被对方血虐的故事。


韩寒说:所谓专业,就是将一件事做到了极致,达到了业余人士无法企及的高度。


可武亦姝做到了,她用自己的积累和天赋,击败了彭敏这个靠诗歌吃饭的人。虽然其中有运气也有意外,但占比更多的还是实力。


我想,这样的本事,远远不是一句“家境优渥”就能塑造出来的。

有人说武亦姝高中就读于四校之一的复旦附中,这样的教育环境给了她无与伦比的优势。


可武亦姝的同学还有很多,为什么偏偏就只出了一个武亦姝?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武亦姝小时候,其实也是一个厌学的孩子。


大多数人都只看到了她父亲的光环,却不曾想过一个功成名就的父亲望女成凤的期望,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压力。

欲带皇冠,必承其重。


他们给还在读幼儿园的武亦姝制定了严格的日常计划,放学后的所有空余,都被背诗、绘画之类的爱好所填满。


其实当我们把人与人的阶层剥离开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都是一样的。


但这样的着急明显让武亦姝心生厌烦,所以幼小的她回馈所有任务的方式都是敷衍。


这也是父母教育中的难题,你永远没办法让孩子按照你的心意去行事。


武亦姝的父母其实这时也陷入了困境,一边暗自着急却又一边无可奈何,对于孩子的反弹,他们只能用更大的力气再度压回去。


还好在此期间他们见识了另一位朋友家的孩子,他和武亦姝年龄相仿。却喜欢看书,热爱思考。


武亦姝父母赶快向其询问育儿秘籍,却很快被告知这是孩子的天性。


“难道这世上真的有生下来就爱读书的孩子?”


武亦姝的父母不信,于是他们就开始观察这对父母的教育方式。


这对父母的确不会强硬的要求孩子去看书,而是会通过自己看书来引起孩子模仿的兴趣。


都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这绝对不是因为你们的生育关系,也不是因为你们是血缘至亲。


而是因为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天生的模仿者,他们像一张白纸一样并不懂世间的善恶好坏,只会单纯的去模仿自己看到的东西。


孩子看到最多的榜样,其实就是他们的父母。


孩子的言行很多时候都更像是一面镜子,清楚的倒映出了父母的日常表现。


可现在的很多父母呢?总是自己一边玩着手机一边教育孩子玩手机不好,一边骂孩子一边让孩子一定要讲文明。

这样强压式的教育,又有多少的说服性,孩子又怎能心服口服?


父母总是把自己想要孩子达成的模样当成了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把孩子一切不符合自己心意的言行称之为胡闹。

一边说“生了你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一边又告诉孩子我是你爸妈你要听我的。


从那天起,武亦姝父母的教育方式就变了。


他们下班之后不会再翘起二郎腿看电视,下象棋。而是拿起书本引领着武亦姝一起。


他们还玩起了成语接龙之类的小游戏,输了做家务赢了有奖励。


他们利用了孩子模仿的本能,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乐趣。


我想比起家境和能量,这才是武亦姝的父母做的最好的地方。他们没有固执的认定自己的对,也没有强势的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他们能听取身边正确的声音,能够迅速改变自己并因材施教。


教孩子做题很容易,教孩子养成习惯和兴趣却很难。


她的家庭在社会中有一定能量这不假,给予了武亦姝得天独厚的环境这也是真的。包括很多人都在说,武亦姝生在这样的家庭,稍微努力一下就能活得很好。


可你的努力比得过人家的这“稍微努力一下吗?”


很多人可能都对去年的北京状元说的那一番话至今都记忆犹新。

的确,当一个人优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足以让人们忽视掉很多东西。但很多人都更喜欢把他人的成功归结于环境,而故意的去忽视其本身的努力。


包括武亦姝和那位北京状元的层次差不多的家庭我想在中国可能虽然不多,但也绝对不少,可出了几个省状元和诗词大会冠军?


他们的成功,的确离不开父母的烘托。但是他们个人的努力以及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是缺一不可。

你知道在我眼中父母哪一项能力最重要吗?我想,是可以允许孩子达不到自己期望的能力。

前段时间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特别火:

“多优秀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武亦姝这样的孩子?”

至少在我看来,无论多优秀的家庭,都有可能培育不出武亦姝这样的人。因为天赋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可它又是真实存在的。

你可能有比武亦姝父母更优渥的环境,你的教育方式也是更加的宽松科学,你的孩子也知你苦心拼命努力。可她一样有可能没办法在学业方面达到武亦姝的高度。

因为你的孩子他原本就不是武亦姝。

比较,是人这一生很多痛苦的根源。

多问问孩子他自己的想要吧,你可能会发现有时候可能孩子并不一定就是错的,父母,也并不是每次都对。

你可能感兴趣的:(武亦姝考入清华的背后,是你触及不到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