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并不厚的小书。我之所以去读它,是完全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了。我本以为这是一本随性的散文集,读过之后却发现它是一本“人生答案之书”。
这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约翰在去度假的路上,为避开一起事故造成的堵车,另辟蹊径,选择了一条岔路,结果就遇到了一个名为"你为什么来这里"的咖啡馆。
咖啡馆的菜单上除了菜品之外,还有三个问题:
你为什么来这里?
你害怕死亡吗?
你满足吗?
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是在探讨人生最重要的命题:人生的意义。
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你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都没有深入思考过“我为什么活着”这类问题。有一句民间俗语叫“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所关心的,只是活着的状态。
我们时刻都在与凡尘俗事进行着纠缠,同时又不断地接收着外界纷繁噪杂的信息,被浮躁的外界环境所干扰着。
我们很难摒除杂念停下来去思考“我生存的意义是什么”,“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就如同书中主人公的状态:
我不知道我来到这世上到底为了什么,也不知道我想做什么,我只是在重复大多数人在做的事。
大部分人会庸庸碌碌地过完了一生,耗尽了一生所有的精力,在这一生中从没想过活着的意义。觉得平平淡淡地活着,平安健康就很好。
也有一些人按照外界对于“成功”的标准去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拼搏和挣扎,不断追求金钱地位,满足个人的私欲和野心。
还有一些人在某一天终于知道自己真正想去做的事情,但是却发现自己已经没有时间了。
以上三种状态,其实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人生态度不同而已。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拥有人生目标和找到人生意义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和质量是和其它人远远不同的。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呢?
的确,关于存在的意义,它是一个哲学问题,它受到了个体认知,三观和经历的限制,每个人存在的意义都不同。
这个“意义”说得简单些,就是你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或者可以叫它“愿景”。我们需要不断经历,不断地思考,不断地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不断地去尝试,发现自己所谓的“天赋”或是内心的呼唤,才有可能发现它,这如同一场“发现之旅”。
很多名人都是经历了很多之后“偶然”找到自己这个意义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美国的原始画派作家摩西奶奶,她从77岁起开始学习作画,虽然她从未接受过正规的艺术训练,但对美的热爱使她爆发了惊人的创作力,在二十多年的绘画生涯中,她共创作了1600幅作品。
再比如大作家村上春树,他开始的时候对音乐十分感兴趣,还开过一个爵士酒吧,他在经营酒吧的同时还从事着小说与英文作品翻译工作,由此产生了自己写小说的兴趣,一年之后他决定开始从事专业写作。
由此看来,有的人真的是穷极一生,甚至是直到老年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的和想要做的;也有很多人经历了几次的尝试才最终找到;有一些人很有幸在年轻的时候就坚定了信念并实现了目标。
所以对于人生意义这个终极难题,如果暂时找不到它也不用感到悲观失望,我们可以在立足当下的基础上,关注眼下可能的选项,时不时地从现实中抽离。
我们可以去贴近自然,去环游世界,又去冥想。总之,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时常让身心从杂事中解脱出来,从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平心静所去思考和感悟,分辨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你可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以担心自己能否找到它,但是你不能放弃寻找它。
如果真的找到了,那么就不要有太多顾虑,也不用过于操心生存问题,只需要顺其自然就好。只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一件真心想要做的事,就会自然而然地发挥出自己所有的能量和热情,就会依靠吸引力法则吸引来所有的好运和力量,产生出神奇的结果。你对目标的渴望和会让你顺风顺水,当你走在正确的路上时,总会得全世界的鼎力相助。
再说说第二个问题:关于死亡
关于死亡这个问题,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是否害怕,它终究是要来的。它对每个人都很公平,无论有钱没钱,无论身份地位,所有人都无法摆脱,也无法选择。
其实我们穷尽一生,到头来最大的的福报,就是“死得其所”。 它有三重含义,第一层就是没有什么痛苦地离开世界,第二层是没有什么遗憾,死得问心无愧,心安理得;第三层是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
最后一个问题:你满足吗?
这个问题在这书中几乎没怎么提及。实际上我们这个问题是和前两个问题紧密相连的,对于那些实现了人生目标的人,他们的人生满意指数可能会高一些,而对于没有找到人生意义的人,他们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很满意,但是相比来说,满意指数可能就不如那些找到人生意义的人。
但是无论我们是否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我们的人生都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着,我们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寻找和探索的过程,我们可以始终操持着一颗觉察的心,去体会自己的内心,并以此为目标努力去实现它,一定不要放弃去寻找它,并相信它可以实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