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魏晋寒
图片来源‖网络
随波逐流的人,终究会飘到不喜欢、不甘心、不愿意到达的地方。
提到“后悔”二字,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许许多多伤感、无奈、值得反思的回忆。
三年前,如果我好好学习,考入名牌大学,那该多好呀!
三年前,如果我准备周全,赢得竞争机会,那该多好呀!
三年前,如果我省钱攒钱,而不是过度挥霍,那该多好呀!
三年前,如果我自律坚持,而不是得过且过,那该多好呀!
……
生活当中,我们总是对过去时段里那些不顺心、不如意、不圆满的事情抱有后悔态度,反思曾经的自己是否用心、是否努力、是否得过且过。
面对过去种种负面经历,我们反思而又警敏,迎来了短暂的意志力爆发,获得了短暂的自律性突破。我们捶胸顿足,言之凿凿,向自己、向亲朋好友发誓要从现在做出改变,一定要努力行动。
然而,晚上想着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懊恼悔恨下的自我激励,像风一样吹来,又像风一样刮走,留下依然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的自己。
可能是三个星期时间,也可能是三个月时间,生活状态又恢复从前。正所谓:现在的自己悔恨三年前的自己,三年后的自己依然悔恨现在的自己。
如何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自律性,让自己保持持续性的“自我激励”状态呢?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基本心理动力公式,也被称为“变革公式”,即:
D *V * F > R
其中:
D(Dissatisfaction)不满:指个人对于自己某方面的不满程度;
V(Vision)愿景 : 指个人对于自己某方面的改变意愿强度;
F(First step)第一步指令,指个人对于改变第一步做法的清晰程度;
R(Resistance to change)改变阻力,指代一个人想要改变所面对的阻力。
D、V、F的乘积代表我们个人的改变意愿,倘若我们的改变意愿(D *V * F)真正大于改变阻力(R)的时候,我们才能获得改变,才能有所进步成长。
所以,仅仅依靠负面经历带来的反思感、悔恨感、警敏感是无法让我们持续性改变的。我们还必须激发自己的改变意愿,明确自己的改变步骤,尤其是第一步骤非常重要。
在畅销书《成为你想看到的改变》当中,古典老师谈到这么一个观点:“大部分人的梦想入口,并不是通过观察内心,而是观察一个榜样。”
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在工作当中,我们想要做出改变,一方明确计划目标,另一方面明确身份角色,即: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比如说:像XXX一样专业技能扎实;像XXX一样沟通能力强悍;像XXX一样文笔精湛;像XXX一样心理素质过硬。
正如古典老师说的那样:“我的经验是7+3,选方向,看比自己大7岁左右且欣赏的人;选技术,看比自己早做3年且成功的人。”
很多时候,之所以我们无法持续性改变,是因为我们改变意愿不够强烈;之所以我们改变意愿不够强烈,是因为我们没有建立“可视化”的改变方向。
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越清晰、越明确的方向感和目标感,越能激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和意志。此时此刻,我们不妨询问自己一些问题:
哪方面的能力,我需要提升?
哪方面的技能,我需要学习?
哪方面的社会经验,我需要补充?
哪方面的差距不足,我需要追赶?
倘若我们把反省、思考得来的答案,用文字记录下来,放在醒目的位置上经常翻看,我们的改变动力还会进一步提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影响我们的改变动力,即:第一步指令。
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经过反思、内省而产生了改变的念头,往往非常急功近利,非常贪多贪全,幻想着自己能够一蹴而就,一朝改变。然而,这种改变念头越强,给自己设定的第一步门槛就会越高,达到感动自己、自我纾解的作用。
比如说:
原来我不看书,现在我每年要看50本书;
原来我不运动,现在我每天都要晨跑锻炼;
原来我工作不认真,现在我必须每时每刻都要认真工作;
……
第一步行动的门槛越高,看似轰轰烈烈,看似斗志昂扬,实际上却大大限制了人们行动的持续性,甚至落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
真正的行动改变,一定是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
比如说:
原来我不看书,现在我一个月看1本书;
原来我不运动,现在我每天锻炼2次;
原来我工作不认真,现在我要给自己设定三个番茄时间,保持90分钟的高效率时间。
综上来看,我们想要持续性改变、持续性成长,而不是三分钟热度,就必须做好三件事情:
[if !supportLists]1. [endif]通过反思,激发自己不安现状的求变感;
[if !supportLists]2. [endif]通过树立目标,设立身份榜样,找准改变的方向;
[if !supportLists]3. [endif]降低自己第一步行动门槛。
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的上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