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最早叫做“娇耳”,据说它的由来与医圣张仲景有关。张仲景晚年告老还乡路过家乡白河岸边,天寒地冻看到好多穷人耳朵都冻坏了,心生恻隐,就叫弟子在南阳东关支起口大锅给老百姓舍药。
他的药和别家不同,叫做“祛寒娇耳汤”,是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合在一起煮,把煮好的食材捞出来包入面皮里,做成耳朵状的“娇耳”,煮熟了给来求药的穷人吃,一人两只娇耳,一碗热汤下肚,吃娇耳的同时,又祛了寒,数日之后烂耳朵的毛病就治好了。后来“娇耳”在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称谓,宋代被称为“角子”,元明时期被称做“扁食”,到了清代才固定下来,被叫做饺子。
就我看,这就是药食同源,医圣张仲景的药膳果然了得,现如今,娇耳汤没人做了,不过饺子早已走进千家万户。尤其是“出门的饺子,进门的面”成了在外的游子们必备的饮食。在北方,从年三十守岁,到大年初一过早是一定要吃饺子的,象征团圆的饺子代表着一年的好意头。
至于其他时节,以我们东北人为例,赶秋膘要吃饺子,入冬怕耳朵冻要吃饺子,冬至了还得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才算圆满。
认真论起来,饺子得属于山东和东北的最好吃,馅料多种多样,总有一款会get到你的心田。
鱼肉馅料的饺子得属鲅鱼馅的最好吃,那是山东的特色,鲅鱼的鲜佐以五花肉的香,再加了冬天的韭菜,这三鲜馅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吃了真的会上头。
东北饺子的代表作得属酸菜饺子,每每吃时总怀念自己未出嫁的好时光,酸菜的味道刚刚好,配以五花肉,怎么吃怎么香,一点儿也不油腻,我唯一与众不同的是酸菜饺子也喜醮着醋和炸好的辣椒面吃,一碗饺子下肚再来一碗原汤,心里美得很。
至于广式的虾饺,上海的锅贴饺子固然很香,但总觉得吃不饱,还是家常的饺子既能饱腹,又能满足对家的思念。
成了家,我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女生,变成了十项全能的妈妈,最有信心的一餐还得属饺子,我的芹菜饺子不光自己爱吃,吃过的人都说好,饺子的好一在馅料,二在皮,不会擀皮的时候,在馅料上就得精益求精了,有些人包芹菜的饺子只有肉和芹菜,顶多放些葱姜,而我的饺子喜欢复合味道,芹菜也并不只有一种,粗芹、香芹配着来,葱姜是必不可少的,再配以海米、木耳、青辣椒,拌出来的馅料才够香。讲真,可能出于对饺子的热爱,我所有的做饭天赋都在饺子上了。
爱吃的人往往挑剔,辣子面最好是博湖的干辣椒,辣里还回着甜,口感一级棒。除此外,一碗蒜泥倒入生抽,再拿滚油浇一下,爆出香味了,再放些香油,和辣子面一起当作醮料,每次都是吃撑的节奏。
老公并不喜欢这种吃法,他更喜欢吃饺子的原味,认为那样才是饺子本身的味道,好似文章本天成,天然去雕饰,而女儿则取中,只喜欢油泼辣子醮上醋汁吃。
论起醋新疆本地的醋口感并不出众,我更偏爱吃保宁醋或者镇江醋,山西醋也好吃,可惜太酸,会有喧宾夺主之感。
我见过最厉害的包饺子的人是我的堂姐,一个人包的量足以超过全家,唯有父亲在世时擀皮的速度能供得上堂姐,一家人包饺子,我们总是开玩笑,说他们两人就能开一个饺子馆。
每个人包饺子的功夫不同,有的人包得丑,有的人包得秀气,还有的人包的饺子样子与众不同,比如我家以前的一个保姆,擅长包麦穗饺子,这种包法我也觉得好,能最大限度的装更多的馅料还保证不会煮漏,端得厉害。
所有的食物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饺子,以至于无论去哪里旅游,只要当地饺子出众,我一定会点了尝尝,不过目前为止去的地方并不算多,吃来吃去感觉最出众的还得属蓬莱旅游那次吃到的饺子,虽然是简单的三鲜馅儿,可味道简直绝了。回家后我试着还原过,可怎么总感觉差一些,这成了我的念念不忘,这款饺子于我来说就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了。
其实无论是不是冬至,我都会吃饺子,可冬至毕竟是个特殊的日子,在北方,冬至这天饺子馆肯定是爆满的,食堂的餐桌上也会多上一盘饺子。冬至意味着入九,寒冷的冬天才真正拉开序幕,在暖暖的屋子里,吃着饺子和家人一起围桌而坐,本身就是一种幸福,饺子带来的温暖足以让我们有勇气去对抗严寒,不知不觉间饺子就成了冬至行走的名片,有了冬至的饺子,我们的这个冬天才会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