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Block智能车辆健康监控设备体验报告

最近,与币乎合作的CarBlock率先推出活动,邀请十位币乎作者体验其智能车辆健康监控设备,可以监测车辆出行数据,在汽车行驶的同时还能挖矿。成哥作为体验者之一收到了官方送出的矿机,使用了两天后来说说初次使用的体验报告。

1.CarBlock安装教程

拿到CarBlock智能车辆健康监控设备后,打开是一个小的智能硬件。接下来就是按照说明书进行安装。先通过扫描帮助页面看看自己的车型是否能够安装这个硬件,我看了下大概有十几款老的车型不能使用,都一一列出来了,大部分都是可以使用的。

第一步:前往360手机助手,去应用商店下载ZUS app,注册该APP。注意最好去360下载,之前成哥在华为商店或者应用宝下载都可能不好用。注册好后,设备会发送一封邮件到你的注册邮箱,进邮箱点击连接到相关网址验证下就可以了。

第二步:打开ZUS APP,根据提示,扫描CarBlock矿机上的二维码进行智能硬件绑定。这里注意了,选择智能硬件时要选择ZUS智能车辆监控健康器网络版。

第三步:在你的爱车上,找到OBD接口,如果找不到,直接百度车型+OBD+位置,度娘会告诉你答案。成哥的车在方向盘左下方,刹车的上方,要弯下身才能找到,也就是图中A区域。找到接口后,启动汽车引擎,然后把这个小硬件对准接口插上。

第四步:找到挖矿界面,配置矿机参数和算力,然后就驾驶你的车辆开始挖矿吧。

CarBlock智能车辆监控设备的安装还是比较简单的,对照说明书就可以,几个注意点上面也说了,如果不能挖矿,可以咨询客服。

2.CarBlock使用体验

安装好之后,成哥就开着车去挖矿了。随便开个十几二十分钟就可以,成哥挖矿两天的数据如下。

每天奖励350个car和0.1个EOS,按照官方的说法这个是买矿机的奖励,设置的时候是按照五个月回本的周期设置的奖励矿池,不过现在币价跌的够惨,大大延迟了回本周期。按照现在1499的矿机售价和奖励标准,回本周期大概在275天,也就是九个月回本。不过据官方所说,后期可能会调整奖励矿池,缩小回本周期。

除了奖励矿池,还有每天挖矿的矿池部分。这个目前是200000CAR每天进行分配,前期用的人少的时候是很多的,已经有些人挖到了几万个CAR,当然后期的挖矿矿池也会改变。成哥三天挖出了100个CAR,按目前价格算是1块钱,也就是一个月10块钱,这个有点太少了。

当然,除了挖矿,这款智能硬件叫做智能车辆监控监控设备,那么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功能。比如汽车电池监控监控。

还有一个牛逼功能,就是车辆行程记录,如下图所示。可以记录车辆每一次行驶的时间、行程和起点终点相关信息,然后在地图上反应出来。

这个功能还蛮厉害的,相当于开启了车辆定位功能。比如用于查找车辆位置,查看车辆行驶轨迹。细想一下,如果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装入某辆车中,那不就可以监控其车辆行踪了吗...细思极恐啊。

3.CarBlock未来设想

根据CarBlock白皮书和官网介绍,CarBlock后期要实现行程信息数据,驾驶行为数据,地理位置数据,车辆状况数据等信息上链。除了监控出行数据,CarBlock还会构建一个汽车出行生态,应用场景多样,比如共享租车,通过智能硬件收集数据及智能合约,将彻底避免共享租车过程中各方产生矛盾、权责不清及财产损失的发生,成为最安全及快速的共享租车交易模式;比如车辆保险,车险机构能够通过更完善的数据优化保费模型,提供更精准灵活的险种选择,并通过CAR Token进行结算,大大提高保险公司的业务竞争力。车主也能通过车辆信息授权,获得相应的保费优惠;比如二手车交易和车况报告,CarBlock独有的真实且无法篡改的车辆数据报告将成为二手车交易市场最重要的数据依托,数据拥有者可以授权第三方使用数据以赚取CAR Token,买卖双方也可基于数据和智能合约获得更合理的报价和安全的交易流程。

而其代币CAR Token除了交易所交易外,还可以在CAR商城购买多种汽车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具体可以登录官网https://carblock.io/进行查看。

如果以此为基础搞成一个生态,那么经过识别上链的汽车还可以使用token来支付他们所需要的数据,包括天气预报、附近的天然气价格、交通拥堵数据等。同时,这些车辆可以通过分享数据或选择将其卖给广告商或制造商来赚取更多的token。通过这种分享数据给予Token奖励的方式,可以创造一个车对车的封闭的生态系统,同时,也成功地把激励机制嵌入整个生态,让和汽车与出行相关的所有人都从中获益。

CarBlock现在正在币乎开展征文活动,如果对此感兴趣的话可以参与一下。CarBlock的设备现在通过币乎提供的链接购买,有1888CAR额外奖励。售价是1499元,大家如果觉得贵的话,那就赶紧参加CarBlock举办的征文活动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CarBlock智能车辆健康监控设备体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