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修养,叫“不说”

1

不说,是一种善良


很多人说,能看透一个人是一种本事。


可长大后才渐渐发现,看透是本事,不说透是修养。


记得在一本周刊上,刊登过一位知名女钢琴家的成名经历。


谈及自己的发展史,她说,有一件事确实深深地影响了她。


在一次钢琴大赛中,她在登台时不小心划破了自己的礼服。


然而,这时候舞台的灯光已经亮起,她已经无法再回去更换衣服,便只能硬着头皮上台。


演奏刚开始的时候,她一直有些忐忑,害怕自己的形象影响到评委们的打分。


但她演奏完毕后,所有的评委都为她鼓掌,点评时也丝毫没有提及礼服的问题,只是单纯地评价她的音乐。


她坦言,这是她演艺生涯里最难忘的一次演出。


正是因为评委们的看破不说破,没有指出她礼服的问题,反而赞美她的音乐,使得她的自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所以她常常在公开场合自称是几位导师的学生,也对几位导师的尊重溢于言表。

常言道:“打人不打脸,说话不揭短。”


很多时候,适当的沉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和温暖。


在这个世界上,能看透一个人并非难事,难的是做到看透不说透。


我们不仅要练就火眼金睛的本事,更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本领。


网络上流传着一句很火的话: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个人最善良的成熟。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尊重别人,不直言对方的短处,把沉默化成一股善意偷偷地赠予对方。

2

不说,是一种智慧

古语云,君子慎言。


不会说话的人,就如明枪暗箭一样,容易让人受伤。


而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的人,因为懂得顾及别人的感受,所以相处起来总是让人觉得无比舒服。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小故事。


著名儒学大师贝原益轩,有一次和一名学生同坐一艘船去修行。


但那名学生当时并不认识大师,一路上,他滔滔不绝地和贝原益轩讲述自己的经历,吹嘘自己的学问很高。


而贝原益轩则默默地聆听他的话,不做任何回答,只是偶尔点点头认同他的观点。


等到下船准备告别时,大家互报姓名,那名学生才知道自己在大师面前班门弄斧了。


最后,之前一句话都没有说的贝原益轩,这才说了一句话:


“年轻人,好好学习,将来你的学问一定会比我还高。”


没有打断学生的自吹自擂,也没有批评学生的夸夸其谈,仅仅留下一句激励的话,却让人感受到贝原益轩身上的良好修养。

之前看过一本名叫《一句顶一万句》的书籍,当时只觉得这个书名很有意思。


现在细想一番,才明白这句话蕴含着的大道理。


有些事,你心里明白就好,不必全都说出口;

 

有些事,你眼睛看透就好,不必非要去揭穿;


正如那句谚语讲的:“水倒七分满,话留三分软。”


有时候,不说,也是一种大智慧。

3

有一种修养,叫不说

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有这样一句名言: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真正有修养的人,从不大肆张扬,也不卖弄聪明;

 

他们往往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爱做一个沉默的“糊涂人”。


魏晋时期的王湛,平时不言不语,不爱表现自己。


别人有什么对不起他的地方,他也不会去计较,因此很多人都轻视他,认为他很傻。


就连他的侄子王济,也同样瞧不起他。


然而有一天,王济偶然看到叔叔王湛的房间里,摆放着一本《周易》。


王济心想,这位“傻叔叔”怎么可能读懂如此深奥的书,肯定是放在房间里做做样子罢了。


于是,他便走上前去问王湛:“叔叔,你把这本书放在床头干什么呢?”


王湛回答:“闲暇无事的时候,坐在床边随便翻翻。”


王济很疑惑,便故意请王湛给他说说书中的一些内容,想以此嘲笑他。


没想到,王湛分析其中深奥的道理,讲得精炼而趣味横生。


王济听后,心中暗暗吃惊,便向王湛请教了很多问题。


经过几天的接触和了解,王济才知道自己与叔叔相比,学识差了一大截,不禁感叹道:


“我们家有这样一位博学的人,可我这么多年来却一点都不知道,还轻视了你,真是一个大过错啊!”


王湛笑了笑,什么也没说,非常客气地送王济回家。

很认同一句话说的:“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真正的品格,无需通过肆意的喧哗来让人获知,而是从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气度。


很多时候,一个人修养如何,看他显露出来的气度就知道了。


俗话有讲,言不在多,希言则贵。

 

不说,是一种气度,更是一个人植根于内心的修养。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一种修养,叫“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