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唐朝的白居易曾在这里吟咏徐行,沉醉在杭州西湖的青山绿水中,也正是因为他在诗歌中多次提到“西湖”,西湖逐渐声名远扬。发展至宋代,西湖已成为杭州居民日常用水的重要来源,西湖山水也成为了重要的风景胜地。宋仁宗皇帝也曾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来称赞杭州。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北宋神宗开始重用王安石实行变法,新法改革遭到保守派包括苏轼在内的士大夫的反对。苏轼多次向皇帝上书,反对并批评王安石的新法,遭到了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势力的排挤和打压。为了避开这场政治斗争,苏轼便主动上书请求外任,在熙宁四年(1071)六月受命出任杭州通判,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到达杭州。

到任杭州通判后不久,苏轼想起欧阳修曾在信中介绍过此地著名的诗僧惠勤和惠思,于是就去拜访了孤山下的惠勤、惠思两位僧人。那天的天空像要下雪的样子,远看楼台时隐时现,近看水清鱼游,苏轼顺着蜿蜒的山路来到僧人居处,纸窗竹屋中僧人拥褐坐睡,闲适温暖的场景令他感到舒适与宁静。他和僧人对坐谈心,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下午,因为天寒路远,未到黄昏他就被车夫催促归家,出山后仍忍不住回望,品味出游之乐。到家后才觉如梦醒一般,唯恐那美丽的景色在脑海中消失后难以再现,苏轼忙趁机写下诗篇《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蒲团。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孥nu儿子,晡bu黄昏时,蘧qu梦醒后惊动的样子)

初到杭州,苏轼就已经被这里闲雅幽静的景色所吸引,此后更是深深地沉醉在西湖清丽恬淡的山山水水中。

西湖位于杭州市的西部,三面环山东面城,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周围的山川古寺和亭台楼阁,也映照出苏轼在这里留下的每一处足迹。

苏轼担任的通判是知州的副职,在政务之外,得闲时便可以沉浸在西湖迷人的风光中。寻访名山古寺,与僧人谈心论佛,在禅机中悟道,享受心灵的宁静与澄澈,抛却尘世的纷纷扰扰,哪怕只是片刻,他也会格外珍惜。也正是在这里,苏轼和佛教结下了缘分。对于禅机的体悟不独属于僧人,而在于一个人的心境。他甚至觉得自己前世就是杭州人,有一次,苏轼和朋友去西湖寿星寺游玩,虽然这是他第一次来,却觉得这里的一切都似曾相识。他对朋友说:“从院门到经堂应当有九十二级台阶。”随即派人去数,果然如他所说。他还描述了寺院中其他的一些布局设置,也都与事实相符。后来他也在《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中写到:

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

似乎是冥冥之中的某种奇缘,这里幽雅的氛围深深地感染了苏轼,令他感到喜悦的是精神的自由与超脱。因此,即使是在病中也不能阻挡他寻僧访道的脚步。

【具体原文比这个长噢,不太方便全部写这里,详细内容可以关注公众号:木清诗语】

嘿嘿嘿,我等你噢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轼: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