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篇为本书(未出版)序言及写作动机 】
一,一桩尘封400年的谋杀案
1660年代末,正处于清朝顺治年间,当时山东郯城的判案官员记录了一桩死亡案件。被害者是一名普通女性,普通到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现在我们能看到她的故事,是因为她死于情节比较曲折的谋杀,卷宗以夫姓称她为“王氏”。
400年后,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在图书馆尘封的古籍中,偶然读到这个案子,引发了他的好奇心。他利用历史材料,抽丝剥茧,追查事情的原委,以案件为线索,去还原了明末清初的中国底层社会。
2011年,史景迁将研究成果集结成书《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初版,轰动整个史学界。史景迁个人也因善于从独特的人物研究角度剖析历史细节而蜚声学界,成为一代史学大师。
二,大历史下被忽视的个体
2021年12月刚过去不久,于大历史而言,恰巧是王安石整整1000年的诞辰纪念,他因试图推动整个北宋变法,挽整个王朝于颓势,而被铭刻于时代。
2021年于当代而言,恰巧是90后中最“老的”一批年过三十的年份,而我,正是其中一员。
我们发现,回顾历史或我们身处的时代,我们最容易想起来的都是那些振聋发聩的名字或宏大的群体,就像对于古代,你会想起秦始皇、商鞅、宋神宗、王安石、梁启超这些名字。对于身处的时代,你会想起70后、80后、90后、Z世代,对于大事件你会想起改革开放、08年非典、北京奥运会…
那么,对于生活在北宋王安石改革巨浪下的,具体的老百姓如何面对生活的变迁?奥运赛场上因各种偶然因素,没有夺得奖牌的运动员如何继续支撑自己的运动生涯?甚至某个历史节点年份的你,当时过着怎样的生活,你还记得吗?
这些细小而微的人,你和我,绝大部分都不会被历史记录,连我们自己都已经模糊甚至逐渐忘记。我们这个民族的优势,就是总会有一种宏大的历史感,愿意为了集体做出牺牲和贡献,往往忘记了为普通的自己发声。
三,主流媒体视角狭隘与傲慢
2020年8月,二本院校教师黄灯以15年的从教经验和观察,追踪了一批又一批的二本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奋斗和出路,出版了《我的二本学生》一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2022年最新发布的一集《十三邀》节目中,许知远还特地对黄灯进行了一场专访。
但仔细想想,这种忽然爆发的关注不正代表了一种反常吗?
已经21世纪了,连人数比例远远超过一本的二本院校学生的学习、就业、生存问题都才刚刚开始被主流媒体所关注,并且广东还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那二本以下非大湾区和省会城市的绝大多数小镇青年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还要被主流当成“房间里的大象”忽视多久?
2021年底,教培行业暴雷。
教培机构们股价暴跌纷纷裁员转型止损,某天晚上我关注的一名小V发出了如下消息——学而思准备召开教师告别会。再加上对教培机构们遣散赔偿方案到底是几个月工资,会不会有额外福利赔偿等消息的八卦,这些消息一时间引发了主流媒体们秃鹫扑食般的疯狂关注。
这条消息让我联想起2017年在新零售风口时期,深圳一家公司同样的创业失败经历,于是在那条小V发布的信息下面留言,“真羡慕,有离职补偿,还有告别会,还有全国关注。我几年前在新零售行业,公司说没就没了,别说补偿了,几个月工资没人发,无人知晓,才是最惨的。”,没想到后来这条留言成为点赞最多的一条,许多沉默的大多数通过屏幕表达了自己的认同。
(小V发布的微博截图)
(我当时的微博留言)
2016年,美国主流媒体民调结果一致显示希拉里的支持率遥遥领先,不出意外应该会当选首任女总统。2018年之前,拼多多的用户数迅猛追赶淘宝,主流媒体纷纷质疑拼多多用户数造假,大量一二线城市网民质疑拼多多上面的杂牌货怎么可能有那么多人会买…
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最后纷纷被“打脸”,因为在主流媒体眼里“五环外”的世界仿佛是不存在的。然而现实情况是,沉默的大多数只是不善于发声,但不代表主流就可以傲慢的忽视他们。
四,《无人知晓》
2004年,电影导演是枝裕和发布了自己的代表作之一《无人知晓》,目前依然在豆瓣电影评分高达9.1,居于影史最佳影片之一。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母亲惠子带着四个孩子——明、京子、茂、雪,搬来新的公寓。但母亲却对周围的人们撒谎说丈夫去海外工作,自己与长子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事实是其它三名弟妹是“黑孩子”,因为四个孩子有着各自不同的父亲。他们一直呆在家中,没有去学校上学。在母亲去百货商店工作时,年纪尚小的哥哥明就在家中代替母亲行使家长的职责。突然有一天母亲不辞而别,她把手中仅有的20万日元现金和一张短短的便条留给了孩子们,这四个“黑孩子”不得不依靠自己活下去…
点赞最高的一条评价这样写道:
“家中早已经没有了妈妈,生活早已经很拮据,水电早已经停了,今天吃过的泡面汤要留作明天拌饭,喜爱画画就画在水电停用通知单上,从公园偷水饮用,把摔死的妹妹埋掉......这一切,都没有人知道。”
明的饰演者柳乐优弥,后来成为戛纳最年轻的影帝。“无人知晓”,最终被所有人知晓。
五,记录当代的“王氏”
媒体的广泛报道、体面的告别会、人性的N+1赔偿…当时看到这些新闻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涌起一种强烈的波动——这是精英们在时代聚光灯下的悲喜啊,他们被广泛关注,就像舞台上的歌剧一样引发一些感慨和共鸣,但是不,这不是大多数小镇青年们的真实经历,我们的生活辗转、悠长、煎熬、但从来不似这样舞台剧般的燃烧与跌宕。
灯光照耀的地方,上演的舞台剧万众瞩目,有狂欢、有大喜、有悲壮、有年少成名、有老而弥坚…但站上舞台中央的从来都只是极少数人。
而我要记录的,则是剧院外的寒风中,那个在昏暗路灯下默默前行的小镇青年。或许多年后你看到这本书,也可以从真实的成长记录中可以模糊看到自己的样子。
就像400年后,我们看到普通到没有姓名的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