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销售培训师李治江,我今天要为大家推荐的图书是史蒂夫•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一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相信很多不了解史蒂夫•柯维的人可能就会问“那么高效能人士的另外七个习惯是什么?”,熟悉史蒂夫•柯维的人应该都知道他的成名大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因此,我在领读这本书的时候,很有点象领读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先发影响力》,《先发影响力》是继《影响力》之后作者写的一本姐妹篇,这本《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姐妹篇。说实话,写续篇不太好写,写得不好有点狗尾续貂,至少是炒冷饭的感觉,不管是罗伯特•西奥迪尼还是史蒂夫•柯维,大师就是大师,能够把续本写得这么好这么出彩的不多。而且我觉得这两位作者的续篇不仅仅是对经典大作的补充,而是找到了更为本质和关键的东西,比如《先发影响力》一书中,作者提到的制造焦点和引起联想,我觉得应该是比六大影响力法则(互惠原则、制造稀缺、喜好原则、权威原则、社会认同、承诺和一致)更加重要和有效。而这本《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找到自己的心声和激发他人心声远远比七个习惯更加重要。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人生中有两天特别重要,一天是我们来到世界上的那一天,另一天是我们终于想清楚了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很多人工作并不起劲,生活也过的浑浑噩噩,核心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而活?在《行为设计学》一书中,奇普•希思兄弟写到了关于使命和激情对于工作绩效的影响,那些使命驱动的员工,业绩排名在100人中排在第20位左右,而仅仅靠激情驱动的员工业绩排名排在第60位左右。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找到自己的心声该多么重要,史蒂夫•柯维说这是我们天生的四项能力,只是我们有没有发现并且加以提升训练而已。正是基于我们自己的行为修炼,也可以影响其他的人,就是这本书谈论的第二部分内容怎么以身作则建立道德权威,从而影响、激发更多的人去找到他们自己的心声。相对来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文字上有些晦涩,不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那样,那么好读,但是如果你能够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读完的话,相信你也一定会大有收获。
一、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为了让大家对史蒂夫•柯维有更多的了解,也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先来讲讲史蒂夫•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习惯一:积极主动
我想这是我们任何人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条件,没有积极主动心态和状态是很难成功的。前两天,我给一家卫浴企业培训,在重庆培训的时候,负责现场助教的颜老师就特别有积极主动的表现,她把所有的工作都安排的非常妥当,哪怕在组织学员吃饭的时候,也会问问大家饭吃饱了没有,是否合大家的口味?对比之下,另外一场培训的助教老师小方就有一定的差距了,一个小细节,当天晚上我们组织了一场PK演练活动,活动结束,有学员跟我讨论了一会问题,也就五六分钟的样子,她跟我打招呼说“李老师,没什么事的话,我就先走了”,然后她就真的走了,等我收拾东西的时候,发现课堂记分用的扑克牌还有一半扔在桌子上没有收拾起来。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一点,同样的一份工作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作出的结果自然也有天壤之别。那有的人会说我怎么培养积极主动的工作习惯呢?史蒂芬•柯维说培养习惯,我们每天的事情无外乎关注圈和影响圈两类事情,你把时间更多地花在了关注圈的身上还是影响圈的身上,关注圈的事情就是你只能关注而不能改变任何事情,比如你关注美国的疫情,关注股票的涨跌,猪肉的价格等等,这些事情咱们只能关注不能改变,影响圈的事情是说通过咱们的努力是可以对这些事情产生影响的,比如你每天晚上下班看看销售的书籍,写写工作总结,给老客户发个短信打个电话对咱们的工作有没有影响?肯定有,那么我们就需要每天把时间更多地花在影响圈上面。
习惯二、以终为始
我可以把这个习惯理解为《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这本书的由来和起因。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创造,一种是大脑中的创造,另一种是实际的创造。比如你想要2021年赚一百万,那么你首先得想要赚一百万,然后你得想怎么赚到这一百万,是安安稳稳做销售,还是干直播带货当网红或者干脆去打劫抢钱……反正你得想,这个就是第一个创造“大脑中的创造”,第二个创造是实际的创造,就是你去干了,不想就干那是蛮干,瞎猫碰到死耗子,靠的是运气。想了不干那是纸上谈兵,就像在这本书里作者写到的那样,相比于一个“一流战略+二流的执行”,我们宁愿选择一个“二流的战略+一流的执行”。这么讲大家可能理解起来还有点困难,咱们打个比方,这就像你用导航去到一个目的地,有些人直接开着导航跟着导航走,而有些人会先用导航模拟一下路线,做到心中有数,就算开到一半导航没电或者信号消失凭着记忆也能往前继续前进,先模拟的过程就是大脑中的创造,跟着导航前进就是实际的创造。以终为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这个“终”究竟是什么,我们忙忙碌碌地在追寻着什么?史蒂夫•柯维曾经在课程中做过一个游戏,就是在我们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给自己最亲近的四个人分别写一封信,这个时候你发现自己努力争取的往往并不是内心真正想要的。
习惯三、要事第一
之所以我们的效率不高,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我们不努力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怎样努力,我们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因为我们做的太多。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应该把时间花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急迫的事情上。史蒂夫•柯维分享了时间管理的四个象限,(1)重要而急迫的事情;(2)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3)急迫不重要的事情;(4)不急迫不重要的事情。当我们把时间浪费在不急迫不重要的事情上,刷微信朋友圈刷抖音追剧跟朋友煲电话粥……我们就是在虚度光阴。当我们把时间花在了急迫不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就会忙忙碌碌焦头烂额我们不懂得授权和合作,不知道把一些事情交给其他人去做,从而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就像我一个高中同学,她前几年做乳胶床垫的生意,经常往泰国跑,她说,我家里一定要雇佣一个保姆帮我带孩子,我宁可花点钱招人也要把时间留出来去做业务,毕竟我赚钱的速度比保姆要快啊,这是她的要事第一,不过在我看来陪伴孩子其实比赚钱更重要,换作是我宁可少赚点钱多点时间陪孩子,这是我的要事第一,也就是说要事第一,这个要事每个人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习惯四、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寻求的是所有互动关系中的互惠和互相尊重,也就是说要寻找第三种解决方案,不是你输我赢或者我赢你输的零和博弈的思维。这一点有点像我们上一期领读的那本书《谈判力》,作者在书中讲到原则式谈判的四项基本原则,其中的一项就是为共同利益创造解决方案。我记得那本书里有个双赢的例子很经典,两个人在图书馆里看书,一个人想要打开靠窗的窗子,而另一个人坚决不让,为此争吵了起来,图书管理员来了,管理员问“你为什么要开窗?”我要空气新鲜,管理员又问另一个人“你为什么不让开窗?”另一个人回答“我不想要过堂风”,于是管理员把隔壁房间的窗子打开了,两个人的问题就都解决了。在销售中,我们常常会陷入谈判的僵局,为了价格而跟客户争论不休,而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了解到客户争论的目的到底是多么?放弃立场专注于利益,或许能够创造更多的可能。
习惯五、知己解彼
当我们倾听并且试图去理解他人而不是想要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进行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了。知己解彼更多地在谈论的是我们要了解对方的沟通方式也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沟通方式,这个内容常常被引用在客户性格行为分析上,即我们所说的DISC四类客户的分析,D代表支配型、I代表影响型、S代表支持型、C代表分析型;也有人用西游记里的四个人来代表这四种人,孙悟空代表D,猪八戒代表I,沙僧代表S,唐僧代表C;也有人用四种动物代表这四种人,老虎是D,孔雀是I,考拉是S,猫头鹰是C;也有人用四种颜色来代表这四类人,黄色代表D,红色代表I,绿色代表S,蓝色代表C。最后一种不用我多介绍,大家一听就知道这是乐嘉的性格色彩学。大道至简殊途同归,你对知己解彼有兴趣的话,可以买一些四型人格的书来看看。
习惯六、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是第三条出路:既不是你的方案,也不是我的,而是独具特色的第三种方案。它比我们每一方的方案都要好。它的重点是解决问题、抓住机会、平衡差异。这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合作方式,是一加一等于三,等于11,等于111甚至更多。统合综效是任何高效能团队或者关系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所在。
习惯七、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指的是要一直在四个基本的生活领域内不断提高自己:这四个方面是身体、社会/情感、心灵和灵魂。这个习惯能够提高我们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前面提到的获得高效能的其他六个习惯。瑞•达利欧在《原则》一书中写到,如果现在的你没有发现一年前的自己是个笨蛋的话,说明这一年的时间你没有成长和进步。不断更新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太重要了,李嘉诚说过:经验是负债,学习才叫资产,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跟得上时代不被时代所抛弃。在《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里,作者谈到的就是这四个方面的更新,等下我们再展开讲一讲。
补充一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前面三个习惯可以用七个字来总结:许诺并恪守承诺,在我看来这是关于员工个人工作习惯的。从第四到第六个习惯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进行总结:让大家都参与进来一起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关于团队协作的。
本来是要领读《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这本书的,谁知道一下子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做了这么详细的讲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第八个习惯与高效能人士的第七个习惯高度相关,一脉传承;第二,这本书的写法跟《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极为相似,先写个人提升再写组织提升。
二、找到自己的心声
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说起来有点绕,包括了两个部分内容,一个是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心声,另外一个是激励他人去寻找他们的心声。
我们先来说说找到自己的心声。
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三项天赋:首先是选择的自由和力量;其次是普适、永恒和不证自明的自然法则或原则;最后是我们的四项才能,智力上的、情感上的、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我今天重点跟大家讲讲我们的这四个才能。
史蒂夫•柯维指出,那些成就伟业的人,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内心的斗争,极大地开发了自己的四项才能。智力上,愿景;身体上,自律;情感上,热情;精神上,良知。
愿景是在脑海中看到的可能性——人群、项目、事业、企业中蕴藏的可能性,当我们的头脑把需求与可能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产生了愿景。威廉•布莱克说:“今天得到证明的,是当初仅仅存在于想象中的”。讲到这里我想到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对我们来说,种一棵树的最好时间是10年前”,错过了10年前怎么办?还有第二个好时光就是现在。所以我觉得只要你心中有了愿景有目标,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2020年已经要画上句号了,不管你这一年过得怎么样,还有半个月的时间,2021年都会不疾不徐地走进你的生命长河之中,过往皆为序曲,你准备好了吗?
自律是我们实现愿景的自我要求和应对困难时的勇气,明明知道很困难却依然抱着必胜的信念坚定前行是一种自律。自律通常都是反人性的,正象叔本华说的那样:凡是使你痛苦的事情未来必使你强大,凡是使你快乐的事情未来必使你痛苦。关于自律这件事情,我还是挺有话语权的,大家知道我今年九月份去隔壁108公里徒步,结果80个男生里我拿了男子组第四,11月份我们戈友黄山聚会,我又是全程徒步上山第一个登上山顶。想起2008年我一次去爬黄山,虽然那个时候比现在年轻,可是爬完黄山基本累瘫,大腿痛小腿痛一瘸一拐地痛了一个星期才恢复正常。我讲这些是想说从2017年开始跑步,这三四年的坚持让我的体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现在的体能这么好,这就是自律。
热情首先是体验在热爱上,就是你对这件事情投入了多少的时间和精力,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人类的第一美德,著名影星凯瑟琳•赫本说:奖励对我来说无足轻重,工作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大家还记得我们领读过一本《心流》的书吗?当你热爱一件事情的时候投入全部精力的时候,你就能够获得心流体验,也就是傅园慧小姐所说的“洪荒之力”,每次在写领读稿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因为书里的精彩内容实在太多,好像一些金句和案例都舍不得去掉,所以领读稿迟迟写不出来,可是一旦开始写的时候呢,思路就如泉涌一样,我也就不考虑什么章法了,想到哪写到哪儿,完全跟着我的大脑来进行书写,这时候我就获得了心流的体验。
良知,善良和知道,知道这两个字太好了,什么叫做知道?我们知道了道,这个道可以理解为世界运行的规则、规律,史蒂夫•柯维称之为原则。我在2017年曾经读过三本书,对我的影响和启发很大,《一个人的朝圣》、《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还有一本鬼脚七的《人生所有经过的路都是必经之路》,那个时候有两个概念一直让我很困惑,一个叫良知,一个叫良质,这两年渐渐想明白了,良知是让我们遵从内心的声音,遵守世界自然法则,而良质是把事情做到极致天人合一。所以,王阳明说“致良知”,心里想的就去行动在事情上锻炼自己的修行和修为,一个老外能写出“良知”这两个字来真是厉害,还有可能是史蒂夫•柯维并不了解什么是良知,翻译者把这个词翻译成了良知,总之这两个字用的巧妙。
三、激发他人找到心声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领导艺术的,史蒂夫•柯维总结为“领导的四项职责”,头脑—对应着探索航向,灵魂—对应着以身作则,心灵—对应着充分授权,身体—对应着整合体系。
激励他人去寻找他们的心声的整个过程可以用两个词做总结:掌握关键和执行。我不知道大家听到这两个词有什么感受或者想到了什么,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安迪•格鲁夫的OKR——目标与关键结果。岁末年初的,很多企业都开始在做2021年的年度规划了,但是我们年初做的很多规划也好,任务分解也罢,大家胸脯拍得啪啪响执行起来却大打折扣,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我们只分了目标没有追踪落实到执行的细节上面,我在《OKR目标管理驱动业绩增长》的课程上经常会讲到三级目标的制定与分解,从任务目标到流程目标再到工作目标,只有追踪到工作目标才是有效落地的目标管理。
以身作则和探索航向是掌握关键的两个关键动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连自己的心声都没有找到你怎么会影响其他人呢?作为领导者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史蒂夫•柯维用尾舵来比喻领导者心声的影响力,同时他又提到了如何建立可信度和获得信任的技巧。
执行的效果来源于整合体系和充分授权,关于整合体系,我更加认同戴明的管理工具PDCA,计划、执行、检查和改善,对系统不断改善从而完成既定目标。充分授权,释放员工的热情和才华,让员工自己主动发展,是领导艺术的最高造诣。
关于如何授权,如何建立信任,在《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这本书里作者都有详细的论述,特别是其提到员工执行力不强,如何破解的四个步骤?要事第一,目标分解,记分管理和追踪反馈四个方面,相信对我们大家都有所帮助。
这本书的整体阅读感受是信息量很大,文字稍微有些晦涩拗口,我前后大概看了十天左右,仍然感觉尚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强烈建议大家深度地精读一遍,推荐阅读指数我给出四颗星的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