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孙权一死,权力争夺战即刻上演,上文我们说过第一个挨刀的是“搅屎棍”孙弘,上台的是将门之后诸葛恪(字元逊)。
诸葛恪上台后做了两件正确的事和一件错事。
第一件正确的事是:整治内政,史书记载他“罢视听,息校官,免逋债,除关税”。
这里的视听可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影视戏剧综艺节目,而是专门从事监视的人员,也就是“耳目”。当然这些耳目,绝不会是派出去刺探敌情的间谍,而是监视臣子、百姓的“秘密警察”。
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皇帝,公元前846年,周朝的周厉王暴虐成性,奢侈专横,当时百姓常常在大街上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当朝的召公也劝谏他说:“百姓不能忍受暴虐的政令啊!”不料周厉王大怒,找来一个巫师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巫师告谁议论,周厉王就杀掉谁,这样一来,议论的人逐渐减少,百姓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周厉王见此非常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百姓对我的议论,百姓再不敢有怨言。”召公就说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就是著名的解决不了问题,就把提问题的人解决掉。虽然“问题”没有了,但天子的威望也减弱了,诸侯都不来朝拜了。
公元前843年,忍无可忍得百姓终于不约而同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于是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没几年就死掉了。
召公、周公二位相国共理朝政,号称“共和“ ,史称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
电影《窃听风暴》讲述的则是东德的一段关于“视听”的尘封往事。
相信当时东吴的耳目之多,危害之重也已经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所以诸葛恪才会一上台就把革除这一弊端作为维稳的第一要著来实施。
第二项“息校官”,就是开革一批官僚。只是现在已经不知道开革的这批官僚仅限于视听司的官僚还是冗官冗吏,如果开革的是后者,那就是拿公务员开刀以减少东吴的国家财政开支了。
“免逋债”就是免除民间的欠债,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除关税”就是解除地域间的关税壁垒,裁撤关卡、让人流、物流流通起来。
这四项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解除监管、削减财政、鼓励消费、商品流通,放到现在都是恢复经济的绝佳策略。所以说诸葛恪这个人很厉害,是东吴得以继续苟安的总设计师。
诸葛恪做的第二件正确的事是北上抗魏粉碎了曹魏企图趁东吴新丧一举拿下江东的迷梦。
原来诸葛恪在吴魏边境上巢湖边的东兴征集人力,建成了一座大堤,这座堤既有军事意义,也有经济意义。并左右依山各筑城一座。派留略、全端分守东、西两城。
魏国认为吴军入其疆土修堤筑城,耻于受侮,魏大将军司马师便想借孙权新亡,吴国政局不稳之际伺机攻吴。
孙权死的那一年(公元252年)十二月,司马师分兵三路攻吴南郡、武昌、东兴。分别由安东将军司马昭为监军,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率步骑七万攻东兴,毁坏大堤。由王昶、毋丘俭佯攻南郡、武昌作为诱敌之计。
诸葛恪亲自率领四万援军到东兴。并命冠军将军丁奉与吕据、留赞、唐咨等作前锋,攀山向西进军,因山路狭窄而前进缓慢。丁奉于是亲率三千人改坐舟楫顺水而下,两日到达东兴并占据徐塘上演了一出“丁奉雪夜奋短兵”的奇袭好戏。
那天,天降大雪,魏将胡遵等人认为吴兵肯定不会进攻,便毫无戒备地通宵喝酒。谁知丁奉率本部人马轻装突袭魏军营垒,吕据等部也相继到达,一同向魏军发起总攻。
魏军见状便惊恐得落慌而逃,因争渡浮桥超载而断,落水及互相践踏的死者竟有万人,魏将韩琮、乐安太守桓嘉先后遇溺,毌丘俭、王昶等得知东兴兵败,皆烧营退走,并留下大批军需物资,被吴军缴获。
获胜后,吴主孙亮进封诸葛恪为阳都侯,加封丞相、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并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 。
丁奉这个人很厉害,是东吴后期硕果仅存的底定老将,而且命很长,三国演义里,前期常和徐盛一起出场,后来徐盛写着写着就找不着了,但是丁奉一直坚持到公元271年。
正史上说丁奉是庐江郡安丰人,年少时骁勇善战,先后从属甘宁、陆逊、潘璋等大将帐下,几乎参加过吴国所有的大战,勇冠全军。每到作战时,常能斩将夺旗,也因为奋勇当先而时常负伤。不过升迁并不快,也不高,只做到偏将军。
所以说丁奉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低调。
这种优点不是所有人都能学会的,诸葛恪就不会。
于是他就做了一件错事。
当诸葛恪得胜还朝后,就开始骄傲自满了,他认为东兴之战暴露了曹魏只不过是只纸老虎,在他——诸葛恪的英明领导下一定能击败曹魏进取中原甚至一统天下。
有大臣们认为国力不支,军士疲惫,一致劝阻。诸葛恪不听。
于是第二年三月,诸葛恪不顾众人反对,征发二十万人伐魏,同时联络了蜀汉的姜维准备两路同进,兵锋直指中原。
吴地百姓骚动,诸葛恪开始失去民心。
但是此时的诸葛恪却站在他人生的辉煌巅峰,在淮南炫耀武力,驱略百姓。
有部将谏议:“如今引军深入,敌人领地里的百姓一定会逃走,恐怕士兵辛苦而收获很小,不如停下来包围新城。新城被围困,敌人的救兵一定会到来,那时再设法进攻,一定会有大的收获。”
诸葛恪采纳了这个计谋,于五月回军包围新城。魏牙门将张特率军拒守,苦战月余,士卒病亡战死者过半。但吴兵仍不能攻克。诸葛恪督师强攻,城池将陷。张特行缓兵之计,向吴军伪降,乘夜修补城防工事,继续死守。吴军士卒疲劳,加上天热和饮水等原因,士卒们患腹泄、脚气病的已经达半数以上,死的伤的随处可见。各营军官所报病人数目越来越多。患疾者过半,死伤惨重。诸葛恪认为军官们说假话,扬言要把他们杀掉,于是谁也不敢再去汇报。
诸葛恪自知攻魏失策,又以攻城不下为耻,怒形于色。将军朱异(就是那个家有落头蛮的朱桓之子)提了点不同看法,诸葛恪大怒,立夺其兵权;都尉蔡林屡次献策,诸葛恪都不采纳,于是他策马投魏。
魏国知吴军疲病,便命司马孚、毌丘俭趁势率军急进,合击吴军。诸葛恪被迫率兵撤退,士卒受伤染病,流落于道路,有的倒地添沟,有的被魏军捕获,存亡忿痛,大呼小叫。
最后一直等到朝廷召他回去的诏书一封接一封地送来,他才慢悠悠地领兵返回。
至此,百姓对诸葛恪大为失望,怨恨的情绪滋生得更快了 。
同年八月,诸葛恪回到建业,一回来就开始清洗朝堂,将他出征后选曹奏准任命的各级官员,一律罢免,重新选任。此后,诸葛恪愈治威严,动不动就对人横加责备,觐见他的人,个个屏息敛气。他还改换宿卫人员,用他亲近的人来担任,并命令部队整装待发,随时想进攻曹魏的青州、徐州。
和诸葛恪一同辅政的几位顾命大臣中有一位叫孙峻的,是孙家的远房亲戚,年约三十五六,正是风流倜傥的年岁,很快就和全公主——孙鲁班勾搭上了。为了上位,孙峻便和全公主定计利用诸葛恪为万民所怨、众口所嫌的机会,说他想制造叛乱。吴主孙亮毕竟年幼,而且诋毁诸葛恪的谗言又是出自自家人之口,何况他亲眼看见父亲灵前,诸葛恪踏过孙弘的尸体迈向朝堂,所以默认了孙峻的计策。
同年十月,吴主孙亮置酒请诸葛恪赴宴。
前一天晚上,诸葛恪精神烦躁不安,通宵不寐,而且,家中数有怪异,内心疑虑。到要朝见时,诸葛恪停车宫门之外,逡巡未入。
孙峻此时已在帷帐内埋伏了士兵,看见诸葛恪逡巡不进,恐怕事情败露。便迎出来,以退为进说:“假如您的身体不舒服,可以以后再来朝见,我去禀告陛下。”
诸葛恪好面子绝不允许说他不行,于是硬撑道:“我会尽力进去朝见的。”
这时,散骑常侍张约、朱恩等偷偷写条子给他,上面写着:“今日宴会布置不同寻常,恐怕会有变故。”
这一下诸葛恪也有些慌了,正准备返回,大门处刚巧碰到老好人——同为顾命的太常滕胤。诸葛恪推脱说:“我突然腹痛,不能入见了。”
滕胤不知孙峻的计划,只是觉得应该顾及礼貌,说:“陛下自从您回来就没见到您,今日设宴请您,您已到了门口,应当尽力入见。”
诸葛恪犹豫了一会儿,又返回去了,带剑上殿,向吴主行礼入坐。
侍者端上酒来,诸葛恪迟疑不敢饮。
孙峻说:“您的病未痊愈,应当有经常服用的药酒,可自己取出来喝。”
于是诸葛恪命人拿来自己家的酒,这才放心地喝起来,三杯耳热后,心情才安定下来。
酒过数巡,吴主孙亮起身先回内殿,孙峻也假托如厕,诸葛恪也没有疑心,继续与滕胤推杯换盏,不料孙峻在堂外脱掉长衣,换上短装,率领甲兵进来厉声喝道:“有诏捉拿诸葛恪!”
诸葛恪惊起,欲拔剑,尚未出鞘,而孙峻的刀已经接连砍下。张约从旁边砍孙峻,伤了他的左手,孙峻随手砍断了他的右臂。
这时卫士皆冲上殿来。孙峻说:“要杀的是诸葛恪,如今他已经死了。”于是命令刀剑入鞘,把宫殿打扫干净,继续饮酒。诸葛恪死时五十一岁。
诸葛恪长子诸葛绰,先些年因支持鲁王而获罪,被诸葛恪毒杀。次子诸葛竦、幼子诸葛建,听说诸葛恪被杀,车载其母而逃。孙峻派人于白都追杀了诸葛竦,诸葛建欲北投魏国,行数千里后,被追兵所抓。诸葛恪被夷灭三族,其外甥张震(就是故太子孙和正妻张氏的兄弟)及常侍朱恩等都被杀 。
据说早先有童谣说:“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合。”成子合反语是石子冈,石子冈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钩落就是皮带的饰物,民间称为“钩络带”。诸葛恪果然被苇席裹身,竹篾当钩钩在腰间,抛尸在石子冈。
其父诸葛瑾也曾担忧地说道: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
不过,杀他的孙峻曾夸赞诸葛恪:当今朝臣之才,无及恪者。
可惜!诸葛恪,有勇有谋,尚未一展抱负就已折戟沉沙,假以时日未知可做出怎么样的一番事业,如何不令人扼腕痛惜!
也许作为敌对势力曹魏的张缉,才能一语道破其中玄机:威震其主,功盖一国,求不得死乎?
这正是:诸葛恪螳螂捕蝉杀孙弘,孙子远黄雀在后捕元逊。
文 | 云间大彭
更多文章,欢迎点击关注“云间大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