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去结算”之前,先问自己这三件事

来源网络


双十二,在面对收藏夹里低至2折的托特包,我犹豫了。

之所以躺在收藏夹里,就代表着我曾经喜欢过它。撞色的几何图形,防水,轻便,实用。再加上2折的价格,感觉不买就对不起自己。

但是,对于按不按下“去结算”的按钮。我在自问自答中度过了午夜的时光。


1. 我有多喜欢?

看着这个包,我想象着夏日里,穿着白T牛仔裤,背着它,戴着太阳镜,漫步在街道上的场景。充满了惬意、休闲和清爽。

那么,我就是为了在夏日里背着它感受一把想象中得场景吗?

不,我还可以背着它带小朋友出去玩,它有着海纳百川的容量,什么都能塞进去,多方便。

那么,打开衣柜,去看看那些曾经也很喜欢的包吧。在体验过了“喜欢的”它们之后呢?

人都是喜新厌旧的,就算对某些旧物有着某种情愫上的迷恋,对于大多数东西甚是是人之间,也是喜新厌旧的。不然大家都满足于现在所拥有的,不再去追求新的东西,社会就停滞了。

但我觉得,人之所以可以自称为“高等动物”,不是因为我们能两条腿行走,不是因为我们有“语言”这个东西,也不是因为我们能把地球改头换面。而是因为,我们可以选择去对抗自己的本性,去扼制自己内心中的某些“天性”。

所以,我们可以忍痛割爱,可以思而不语,可以放弃自己的梦想而去做着自己厌恶的事情。



2. 我需要它吗?

想一下,我现在所拥有的,有可以替代它的吗?

有。海纳百川的大包,我有数个,皮的、布的、防雨绸的、黑的、蓝的、黄的、棕的。任何需要大包的场合,我都能翻出一个去搭配。

所以,我需要它吗? 不需要。

在做广告的过程中,我们会提到两个词:need 和 want。在广告人的眼中,want要比need好用多了。因为要用物质去满足人们的“需要”,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任何物品都有无数的替代品,价格低廉的、昂贵的,大部分人都能用所能付得起的金钱,满足“需要”上的满足。

但是欲望呢,就像,我吃了馒头,吃饱了,但是下一次我还想要吃包子。我吃饱了,但是我想要更好的。这个对于“更好的”的追求限度,我们就不可想象了,总有一些打破我们想象力的事物的存在。

所以,在购买之前,要在内心明确,这是自己的需要,还是欲望在燃烧。


3.  我买的起吗?

这个包,在原价时,也是在接受范围内,只是知道这个牌子总会打折,尽管可能打折时会售罄。可能收藏的当时也并无“非他不可”的想法,于是抱着等打折了再说的念头扔进了收藏夹。

现在,2折的价格。在心理价位上,就相当于不花钱了的感觉。

“永远不要去消费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价格”。这是我对自己说的。

以前也做过分期买包的事情,一个包,分12个月,每个月还的钱觉得并不算什么。感觉相当于白捡一个包。但事情果真这么简单吗?

消费者再精明,也算不过消费着消费者来赚钱的那帮家伙。

信用卡每个月都会打电话来建议分期还款,分期了每个月还一点,看似是捡了便宜。但实际上呢,这个月消费了这个数目,下个月也差不多,每个月都分一分,后面每个月还款的金额越滚越大,还要缴纳分期手续费。所以,赢得还是那帮子赚钱的。

尽管当初分期买包并没造成什么后果,但是在每个月还款的过程中,意识到了分期的“意义”。就是让你沉浸在“轻松”的假象中,先把钱花了,后面的事情,不管你有没有醒悟,这钱你得自己还。

毕竟,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所以,这个包,我并没有买

今早醒来,看着显示售罄的2折托特包,我也并没有感到“煮熟的鸭子飞走了”的懊悔。

可能它是被一个刚好需要它的人,兴高采烈的抢走了吧。对于一个需要它的人来说,这个价格,就像中了彩票一般。而对于我来说,只是花一点钱让衣柜多了一个占位品罢了。

今天,我对自己在这场跟欲望的对抗中,获得胜利而感到高兴。




你可能感兴趣的:(按下“去结算”之前,先问自己这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