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失败者"

说到孙中山,我们都能想到什么呢?或许想到的是孙中山的一次次失败,也许有的人想到的是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大清王朝。那么,孙中山到底是怎样的人呢?他是否真的是一个失败者呢?

在广州香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孙帝象出生了,他家里很穷。不过他有一个哥哥,当时已经成年,于是他的哥哥去海外的一个岛上赚钱,以此来养家糊口。

十岁的时候,孙帝象所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传统教育,并且当时改名为孙文。因为家里住在村庄,又在广东一带,所以从小听太平天国的故事长大,非常崇拜洪秀全,立志要当第二个洪秀全。

而在1878年,孙文随母亲去夏威夷看望哥哥,此时,他的哥哥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当时,他的哥哥就想让他留下来,或许可以尝试着在这里发展,而此时这个岛被英美殖民国家主导,有更加开放的思想和种种。那么孙文是否要留下呢?

此时,如果留下 就意味着他要去一片陌生的土地,这里全部都是陌生的人和文化,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可以给他开放一片新天地。如果回去,就意味着依然在旧的环境中。

而最终,孙文选择留下,他想要见识更广的天地,同时也想学习新的文化。而孙中山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他不停的阅读,学习英语 数学,化学,脱胎换骨,也开始重新审视华人的旧习俗,觉得这些都非常不合理,并不符合民主社会的产物。

于是他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在夏威夷岛上砸掉了华人家里的关帝像,这个像是一种传统,同时也是华人的一种习俗和依托。可是他的哥哥眼看他如此疯魔,受不了了,于是送他回国。

但是受过新教育的孙文回国后也并不想继续待在广州的乡村,于是选择去香港,加入基督教,减去自己的辫子。这里有文化较新,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又在外国书院读书,学习刻苦,成绩也非常优秀,被同学们称为通天晓。是在高中毕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博士文凭,考取医师职位,此职位在英国已经算是上等人,完全可以拥有地位 并且收入可观。

那么在这里,孙文以后该怎么选择自己的路呢?他主要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直接就医,这样可以让人们变好,同时自己也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那孙中山意识到的是医术救人毕竟有局限,只能救一部分人 ,但是并不能救国,他要做的是救国,从根本上来改变国家的问题,也就是政治制度。那么,要从何着手呢?其实主要有两种,一种从现实的角度考虑,他现在无权无势,同样也没有力量,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可以做成自己的一股实力,然后像洪秀全那样造反。而第二种就是直接上书自荐,可以把改革幅度很大,自上而下进行改革。而显然第一种是很难的,孙中山也并不想用第一种,于是他决定找人上书。

那么,孙中山要向谁上书呢?此时,孙中山没有任何官职,所以并不能给皇上上书。他现在需要找一个有权,但同时接触过洋务,可以理解他的思想的人,于是孙中山想到了李鸿章,他写了一封书,要从土,人,物和货四个地方来改善。但是孙中山上书并不是时候,此时正是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没有时间听他说话,所以并没有叫他入府,只是说打完仗后再见,当然可能孙中山本身的建议也并没有打动李鸿章,后来此事不了了之,孙中山备受打击,决定走第一条路,开始反叛。

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革命的决心还是非常坚定的。不管是以何种方法,他想要把外国的方法在中国推行,决心很坚定。

那么他在哪里找到同志呢?可以在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选择。清朝虽然对外部无能为力,但是对国家内部仍有极强的控制能力,在清朝的控制和封锁下,孙中山的革命并没有受到大家的理解,甚至觉得他是土匪,叫他为于是他最终决定加入天地会,依靠海外华侨来建立基本的起义路径。

1894年11月,孙中山回到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在1895年后,甲午战争失败,而孙中山也发起了他的第一次起义,但是事情泄露,最终导致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

1900年,趁着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的机会,孙中山想要起义,因为这样清朝就两边都顾不及。于是他发动惠州起义,但最终因为粮草不济失败了。而终于在1903年,由章士钊发行的《孙逸仙》这本书在民众中广大流传,孙中山被民众所知晓。

而孙中山进一步反思,此事为什么会失败,怎样进一步的革命?其实,并不是清政府没有给予机会,而是因为革命党的力量实在太弱小了,只是单打独斗,所以才导致一次次起义失败。孙中山所要做的是集合分散在各地的革命党人,建立统一的权利机构,这样才能更加强大,革命也有可能成功。于是在1905年,孙中山联合广东的兴中会,湖南的华兴会,江浙的光复会,与自己在日本东京组合起来的合在一起,成为兴中会。

那么联合起革命的精神应该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主要所说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分别是民族,民权和民生,所谓民族就是指驱除清朝,恢复中华,也就是使汉人不受到满洲人的压迫。所谓民权就是创立中华民国,中国之所以弱,就是因为封建,所以要实行人人平等,民主。选拔总统和议会。所谓民生就是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

我认为从整体的角度来说,孙中山的主张是非常科学且有道理的。也就是说他想做的是好事。

随着主权的确定,他们革命党的实力也不停增加。

从1906年后,孙中山又发动了八次起义,每次都失败,孙中山去列强里争取实力,一无所获。但是后来,国内的革命军占领武汉,因为各个巡抚都受不了晚清的压迫,于是纷纷跳船,自我独立,与孙中山站成一队,主要在南方。于是南北分裂成两个政权,一个是清政府,此时掌权的人是袁世凯。一个是孙中山这边的革命党。

那么接下来孙中山上应该怎么办呢?主要可以有两种,一种是革命北伐,一种是议和。就是革命成功的太容易,而国人并不理解革命党的价值和精神,而且各地依然留下很多恶势力,孙中山当然想要继续北伐彻底变革,但是,那些跟他干的巡抚并不听他的,他们支持孙中山在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发泄口。所以孙中山也没有兵力,只有自己的革命精神,那些督府公开和他对着干,于是孙中山只能选择议和。

这议和的过程中,孙中山要坚持什么退让什么呢?坚持的第一点就是让清帝退位,并且民国方向不能变, 要坚持对旧文化进行改革,移风易俗。总体来说这个要求非常高,那么他可以退让的是什么呢?他说可以退让的是大总统的职位权利,给予袁世凯。以及使得定都北京,而并不是革命党的势力范围,但同时,孙中山不信任官僚出身的袁世凯,于是私下加上临时约法 。最终两方谈成。

而此时的孙中山认为民权,民族已经完全实现,他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民生,去执行修铁路的工作。

可是,民国安稳的局势过了不到半年,形势就急转直下,国民党领袖宋教仁遇刺,这是革命党掌权的人。这件事情整个扑朔迷离,最终,好像有一部分线索指向袁世凯。

那么孙中山此时该怎么办?其实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用武力讨伐袁世凯,一种则是忍耐,使这件事就此过去。通过分析,袁世凯的北洋集团当然不希望彻查,最好能不查。因为这样会损伤他们的利益。而已经成为各省领袖的革命党人,也不希望。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获利者,已经没有革命激情了,想要就此妥协,安稳的继续维持民国。而有钱有权的工商业的人也不希望彻查,民国已经成立,还是安定为好,否则商业凋零。而广大的下层民众并未受到改革的精神影响,所以此事无感。

在如此的氛围下,黄兴等人主张此事就此罢休,在国民大会发表后,汪精卫也希望可以在协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不可回到暴力的老路。

但是孙中山始终认为革命是为了共和,而如今袁世凯践踏的这种约定,他无法忍耐。于是发动二次革命。

在这里,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孙中山在这么多人都抗议的情况下,发动了这次战争,是否是合理的选择?他为了革命精神这样做真的可能成功吗?

但最终,此次革命的结果是走向失败,孙中山只好流亡日本。回到日本后,孙中山开始反思,二次革命何以失败?孙中山认为绝不是袁世凯太强,而是因为国民党抛弃了建国宗旨,于是他重新建立中华革命党,重新培养其他人的革命精神。第2点就是权利不够集中,于是村中山采取措施是入党就要发誓 忠于党。

孙中山等人深入各党一起讨伐袁世凯,但中间出现过很多问题,所以导致这样的活动一次都没有成功。但是孙中山所有的是信念,他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这一天很快到来,因为袁世凯复辟,所以孙中山发动护国战争最终成功,可是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中国的局势反而变成了军阀混战。

那么孙中山该怎么办呢?首先要明确的是何人是他的朋友,何人是他的敌人。敌人当然是北洋军阀,而朋友就是地方上的军阀。如此,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军政府。但是我们应该想想,为何西南军阀想和孙中山联合?这些军阀只想借助孙中山的影响来与北洋军阀分庭抗礼,以此来保住地盘,并无维护的理想。不久,南北军阀同意休战,护法运动就此失败,孙中山被迫流亡国外。

由此我们也应该思考,革命为何一直会失败呢?从现在的角度分析,革命所面对的并不是固定的人和权利,而是积累的专制传统,但是这种改革是很难的,加上孙中山并没有实际的权利。所以他的反对可能出现在任何人身上。这也是孙中山所意识到的。

虽然革命无功,在孙中山也并非一无所获。广东省的省长听到孙中山的精神,想要真心支持革命,于是给一部分军于孙中山,孙中山把他交给陈炯明训练,练习两年有不错的实力。

此时面临与孙中山的就是他是否要北伐?孙中山当然想北伐,因为他想树立的是真正的共和,是一种革命理想,所以他义无反顾。

但陈炯明是否愿意呢?此时他手中掌握实权。他对此是不认可的,当下北伐这是冒险,以此实力基本毫无希望。所以他不愿意损伤实力 给孙中山陪葬,这是于私。于公来说,他也认为联省自治是更好的方法。

但是孙中山并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认为中国分裂只会更加弱小。于是他在南京建立军政府,调回军队,成为非常大总统。可是此时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逃跑,后来他开始反思,以后革命的路应该如何走?

从民主共和的理想来说,当然不应该用一个纯精神来要求别人,并且不尊重他人的意见。真正的民主应该尊重,而且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人人都有私欲,这是事实,只有尊重才能寻求真正的共和,相互制衡才是真正的民主。但很明显 孙中山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是纯粹的革命者,他认为妥协是软弱的表现,我要做的就是夺回人民在军阀中的权利。这也是导致他一次又一次失败的部分原因。孙中山此时也意识到,要想革命成功 就需要确实的权利,才可以不被别人所约束。

以此来说,我真的很佩服孙中山的精神,他可以在一直失败的情况下继续坚持他的理想,不被打击。他对国的热爱也是深沉的,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一直为国想要飞行民主。

于是孙中山向欧美呼救,但是并没有回应者。不过乎意料的是,刚成立不久的苏维埃居然给予帮助,并且废除了原来沙皇俄国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怎么会对中国有什么启发呢?第一点,孙中山明白一定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革命政党,如此孙中山以美为师,以俄为师,由此他重塑革命党,确立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三个策略。而此时,国共第一次开始合作,同时他编练黄埔军和党军。第2点就是他逐渐改变了自己的革命人群,既然革命是变君权为民权的过程,那么改变的也应该是人民,这样也能获得更多的支持。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方略。

而正在孙中山忙于改革的时候,中国政局突变。冯玉祥,张作霖等人占领北京,邀请孙中山北上商量国事,如果此时谈成,就意味着中国有统一的机会。

孙中山是否要去呢?其实去不去的理由都很明显,如果去的,这就意味着危险,并且此时去谈成的希望不大。但是如果不去,就错失了和平变更的好机会。而比起个人的安危,孙中山更想干的是使中国统一,于是他最终选择去。

此时的他已经患病在身,又加上路途的劳累,宣传。使得到北京的时候,他已经无法下床站起来,他坦然面对自己的病,说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总结孙中山的一生。从此来说,我认为孙中山的革命到底有没有成功,此刻已经不再重要了。于个人的角度而言,他的这种精神本身就值得人们学习。他不在乎个人的生死,是为了自己想要的世界去做。他可以一直坚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相信最终革命如果失败了,他确实会无奈。但是,并不会遗憾,他已经做了所有他能做的。他的人格已经挺立起来,真的可以评价为一个伟大的人。

如果从外在的角度来评价,孙中山的革命失败了吗?相比于袁世凯国家富强和建功立业的传统思想,孙中山的成长经历给了他全新民主共和的理想,但是到底如何干好这件事情?如何才能把这件事情推行,孙中山为此奋斗了一生,一直不停的寻找。

在孙中山的努力下,他完成了民族,甚至也有部分民生。但是民权却不能实现。如果想要实现民权,就意味着与所有中国人为敌,那些腐败的思想是在近乎全中国的人心里根植的,想要革命成功,当然很难。

但他对我们的贡献是他找到了一条新方法,他在主动开辟新路,想要为中国找到一个出路,这个出路就是前面所说的民主。但是不幸,在他这里并没有成功。

可是他所当的是一个先行者,这于中国而言,就是伟大的贡献,他的革命理想有后人继承,并且继续探索。所以即便最后失败了,从全中国的角度来说,也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功的"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