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e Spark 2.0 +
参考文章
1.spark基础之shuffle机制和原理分析
https://blog.csdn.net/zhanglh046/article/details/78360762
2.Spark Shuffle原理、Shuffle操作问题解决和参数调优
https://www.cnblogs.com/arachis/p/Spark_Shuffle.html
Shuffle就是对数据进行重组,由于分布式计算的特性和要求,在实现细节上更加繁琐和复杂
详细介绍文章 : https://blog.csdn.net/u010003835/article/details/105334025
在MapReduce框架,Shuffle是连接Map和Reduce之间的桥梁,Map阶段通过shuffle读取数据并输出到对应的Reduce;而Reduce阶段负责从Map端拉取数据并进行计算。在整个shuffle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的磁盘和网络I/O。所以shuffle性能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整个程序的性能高低。
Spark也会有自己的shuffle实现过程, 如下图所示
在DAG调度的过程中,Stage阶段的划分是根据是否有shuffle过程,也就是存在ShuffleDependency宽依赖的时候,需要进行shuffle,这时候会将作业job划分成多个Stage;
并且在划分Stage的时候,构建ShuffleDependency的时候进行shuffle注册,获取后续数据读取所需要的ShuffleHandle,最终每一个job提交后都会生成一个ResultStage和若干个ShuffleMapStage,其中ResultStage表示生成作业的最终结果所在的Stage.
ResultStage与ShuffleMapStage中的task分别对应着ResultTask与ShuffleMapTask。
一个作业,除了最终的ResultStage外,其他若干ShuffleMapStage中各个ShuffleMapTask都需要将最终的数据根据相应的Partitioner对数据进行分组,然后持久化分区的数据。
目前Spark 中的Shuffle 只有SortShuffle 一种, 在Spark 2.0 之前存在 3中Shuffle 逻辑,但是 Spark 2 之后将两外另种移除了。
Spark 1.* + 的存在 hash、sort 和 tungtsten-sort, tungtsten-sort 与 sort 貌似进行了合并。
http://spark.apache.org/docs/1.6.0/configuration.html
这是1.6的文档
spark.shuffle.manager |
sort | Implementation to use for shuffling data. There are two implementations available: sort and hash . Sort-based shuffle is more memory-efficient and is the default option starting in 1.2. |
因为Spark 2.0 + 已经不存在 HashShuffle 选项了,我们先看下 Sort-Based Shuffle 介绍。
为了缓解Shuffle过程产生文件数过多和Writer缓存开销过大的问题,spark引入了类似于hadoop Map-Reduce的shuffle机制。该机制每一个ShuffleMapTask不会为后续的任务创建单独的文件,而是会将所有的Task结果写入同一个文件,并且对应生成一个索引文件。
以前的数据是放在内存缓存中,等到数据完了再刷到磁盘,现在为了减少内存的使用,在内存不够用的时候,可以将输出溢写到磁盘,结束的时候,再将这些不同的文件联合内存的数据一起进行归并,从而减少内存的使用量。一方面文件数量显著减少,另一方面减少Writer缓存所占用的内存大小,而且同时避免GC的风险和频率。
Sort-Based Shuffle有几种不同的策略:
Spark 2.2.0 的截图
运行流程
此时task会为每个下游task都创建一个临时磁盘文件,并将数据按key进行hash然后根据key的hash值,将key写入对应的磁盘文件之中。当然,写入磁盘文件时也是先写入内存缓冲,缓冲写满之后再溢写到磁盘文件的。最后,同样会将所有临时磁盘文件都合并成一个磁盘文件,并创建一个单独的索引文件。
该过程的磁盘写机制其实跟未经优化的HashShuffleManager是一模一样的,因为都要创建数量惊人的磁盘文件,只是在最后会做一个磁盘文件的合并而已。因此少量的最终磁盘文件,也让该机制相对未经优化的HashShuffleManager来说,shuffle read的性能会更好。
触发机制
因为BypassMergeSortShuffleWriter这种方式比SortShuffleWriter更快,所以如果在Reducer数量不大,又不需要在map端聚合和排序,而且 Reducer的数目 < spark.shuffle.sort.bypassMergeThrshold (默认200)指定的阀值,就是用的是这种方式。
不是排序类的shuffle算子(比如reduceByKey)。
选择依据
主要用于处理不需要排序和聚合的Shuffle操作,所以数据是直接写入文件,数据量较大的时候,网络I/O和内存负担较重
主要适合处理Reducer任务数量比较少的情况下
将每一个分区写入一个单独的文件,最后将这些文件合并,减少文件数量;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并发打开多个文件,对内存消耗比较大
运行流程
在溢写到磁盘文件之前,会先根据key对内存数据结构中已有的数据进行排序。排序过后,会分批将数据写入磁盘文件。默认的batch数量是10000条,也就是说,排序好的数据,会以每批1万条数据的形式分批写入磁盘文件。写入磁盘文件是通过Java的BufferedOutputStream实现的。BufferedOutputStream是Java的缓冲输出流,首先会将数据缓冲在内存中,当内存缓冲满溢之后再一次写入磁盘文件中,这样可以减少磁盘IO次数,提升性能。
一个task将所有数据写入内存数据结构的过程中,会发生多次磁盘溢写操作,也就会产生多个临时文件。最后会将之前所有的临时磁盘文件都进行合并,这就是merge过程,此时会将之前所有临时磁盘文件中的数据读取出来,然后依次写入最终的磁盘文件之中。此外,由于一个task就只对应一个磁盘文件,也就意味着该task为下游stage的task准备的数据都在这一个文件中,因此还会单独写一份索引文件,其中标识了下游各个task的数据在文件中的start offset与end offset。
SortShuffleManager由于有一个磁盘文件merge的过程,因此大大减少了文件数量。
比如第一个stage有50个task,总共有10个Executor,每个Executor执行5个task,而第二个stage有100个task。由于每个task最终只有一个磁盘文件,因此此时每个Executor上只有5个磁盘文件,所有Executor只有50个磁盘文件。
选择依据
比较适合数据量很大的场景或者集群规模很大
引入了外部排序器,可以支持在Map端进行本地聚合或者不聚合
如果外部排序器enable了spill功能,如果内存不够,可以先将输出溢写到本地磁盘,最后将内存结果和本地磁盘的溢写文件进行合并
由于需要谨慎使用,我们暂不做分析
Tips
另外这个Sort-Based Shuffle跟Executor核数没有关系,即跟并发度没有关系,它是每一个ShuffleMapTask都会产生一个data文件和index文件,所谓合并也只是将该ShuffleMapTask的各个partition对应的分区文件合并到data文件而已。所以这个就需要个Hash-BasedShuffle的consolidation机制区别开来。
在spark-1.6版本之前,一直使用HashShuffle,在spark-1.6版本之后使用Sort-Base Shuffle,因为HashShuffle存在的不足所以就替换了HashShuffle.
我们知道,Spark的运行主要分为2部分:一部分是驱动程序,其核心是SparkContext;另一部分是Worker节点上Task,它是运行实际任务的。程序运行的时候,Driver和Executor进程相互交互:运行什么任务,即Driver会分配Task到Executor,Driver 跟 Executor 进行网络传输; 任务数据从哪儿获取,即Task要从 Driver 抓取其他上游的 Task 的数据结果,所以有这个过程中就不断的产生网络结果。其中,下一个 Stage 向上一个 Stage 要数据这个过程,我们就称之为 Shuffle。
HashShuffle 存在两个版本,未经优化的和已经优化的版本。
在HashShuffle没有优化之前,每一个ShufflleMapTask会为每一个ReduceTask创建一个bucket缓存,并且会为每一个bucket创建一个文件。这个bucket存放的数据就是经过Partitioner操作(默认是HashPartitioner)之后找到对应的bucket然后放进去,最后将数据 刷新bucket缓存的数据到磁盘上,即对应的block file.
然后ShuffleMapTask将输出作为MapStatus发送到DAGScheduler的MapOutputTrackerMaster,每一个MapStatus包含了每一个ResultTask要拉取的数据的位置和大小
ResultTask然后去利用BlockStoreShuffleFetcher向MapOutputTrackerMaster获取MapStatus,看哪一份数据是属于自己的,然后底层通过BlockManager将数据拉取过来
拉取过来的数据会组成一个内部的ShuffleRDD,优先放入内存,内存不够用则放入磁盘,然后ResulTask开始进行聚合,最后生成我们希望获取的那个MapPartitionRDD
缺点:
如上图所示:在这里有1个worker,2个executor,每一个executor运行2个ShuffleMapTask,有三个ReduceTask,所以总共就有4 * 3=12个bucket和12个block file。
如果数据量较大,将会生成M*R个小文件,比如ShuffleMapTask有100个,ResultTask有100个,这就会产生100*100=10000个小文件。
bucket缓存很重要,需要将ShuffleMapTask所有数据都写入bucket,才会刷到磁盘,那么如果Map端数据过多,这就很容易造成内存溢出,尽管后面有优化,bucket写入的数据达到刷新到磁盘的阀值之后,就会将数据一点一点的刷新到磁盘,但是这样磁盘I/O就多了。
每一个Executor进程根据核数,决定Task的并发数量,比如executor核数是2,就是可以并发运行两个task,如果是一个则只能运行一个task 。
假设executor核数是1,ShuffleMapTask数量是M,那么它依然会根据ResultTask的数量R,创建R个bucket缓存,然后对key进行hash,数据进入不同的bucket中,每一个bucket对应着一个block file,用于刷新bucket缓存里的数据。然后下一个task运行的时候,那么不会再创建新的bucket和block file,而是复用之前的task已经创建好的bucket和block file。即所谓同一个Executor进程里所有Task都会把相同的key放入相同的bucket缓冲区中。
这样的话,生成文件的数量就是(本地worker的 executor数量 * executor的cores * ResultTask数量 )如上图所示,即2 * 1* 3 = 6个文件,每一个Executor的shuffleMapTask数量100,ReduceTask数量为100,那么
未优化的HashShuffle的文件数是2 *1* 100*100 =20000,优化之后的数量是2*1*100 = 200文件,相当于少了100倍
缺点:
如果 Reducer 端的并行任务或者是数据分片过多的话则 Core * Reducer Task 依旧过大,也会产生很多小文件。
HashShuffle写数据的时候,内存有一个bucket缓冲区,同时在本地磁盘有对应的本地文件,如果本地有文件,那么在内存应该也有文件句柄也是需要耗费内存的。也就是说,从内存的角度考虑,即有一部分存储数据,一部分管理文件句柄。如果Mapper分片数量为1000,Reduce分片数量为1000,那么总共就需要1000000个小文件。所以就会有很多内存消耗,频繁IO以及GC频繁或者出现内存溢出。
而且Reducer端读取Map端数据时,Mapper有这么多小文件,就需要打开很多网络通道读取,很容易造成Reducer(下一个stage)通过driver去拉取上一个stage数据的时候,说文件找不到,其实不是文件找不到而是程序不响应,因为正在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