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打开ted看到这样一个标题的演讲:如何控制你的时间,本以为会又是各种用规划和控制力省出时间的tips,演讲者却另有发现的点破了人们所谓没有时间的真相,那就是我当前不想做这件事,或者说这件事当前优先级对本人而言不高。
演讲者举了个例子,当家里突如其来漏水使得整个储藏室面临被淹的窘境时,一直说着没有时间的她抽出7个小时(几乎是一天工作时段)最终解决了这件事。当然这类突发事件并不是我们本意希望的,但当前情况下它的优先级最高,我们不得不将时间分配于此并且一定要完成。
生活琐事如此,工作学习娱乐又何尝不是人生时间中的一部分呢,对于那些在当事人看来优先级高的活动,哪怕不情愿我们通常也会硬着头皮完成,因为不完成的后果是我们能预计到极度可怕的,生物总是趋利避害的,会做出最保守的行为以避开危险。
对于演讲者抛出的这样一个观点,有的人会说,什么啊,就算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也并不能解决我时间管理的问题啊,又是一剂无用的鸡汤。不过既然我们知道了根源,围绕本质落地分析,是可以在我们作出时间分配选择时有所帮助。
这里具体拆分成以下几个问题:
1,哪些是对当事人所言高优先级活动,进一步又有了时间段不同的区分;
2,哪些因素影响了我们的意愿;
3,如何提醒后果的严重性;
4,考虑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否在我们能力范围内 。
下面一个个的来说。
一,如何评价优先级。
这是个人价值观和人生长远目标以及阶段性目标所决定的。有的人优先工作升职,有些优先家庭,但在特别急切的情况下必须做出调整,比如工作优先影响到了家庭和谐,爱情的幸福,就需要把我们的优先级至少在当前时段的标准进行调整,这也是为什么大量时间管理类课程反复强调的先写10个大目标再拆分出当前阶段的小目标!因为它们是你在评价事件优先级的标准。
比如一个20出头初入职场的少年最可能的阶段性目标是努力工作争取升职高薪,当然这个升职方式可能是提升个人技能,可能是扩展人脉关系,也可能是紧跟领导步伐,无论哪种,你这个阶段的时间分配就是以此为高优先级,所以你可能会为了和同事联络感情而聚会,却和感情稳定的女友说我没时间陪你吃饭,这时女朋友最好能理解男生在此阶段的优先级选择,也会获得另一半的感激。但这种时间分配的选择有时也可能会失策,比如同事的聚会只是漫无目的毫无帮助的闲聊,而和女朋友却是一年一次的生日或者好久没见的重要聚会,一次选择出错后的后果会在心里记录下来,那么下一次相似事情发生,他的时间选择标准可能就会发生改变。
说说我自己吧,身处在加班严重的游戏行业,却并不太喜欢将大把现实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游戏与我而言只是消遣和工作必需,真实的我更希望将时间投入在阅读写作舞蹈上,所以就常常有矛盾:是为了金钱透支身体和时间加班工作,还是为了自我而抽出时间写作锻炼。两者经常会发生碰撞,当前不得不为了钱加班而放弃自己喜欢的事情,心理难受;而不顾一切去做更长远更有益的事情,当前的现实又很残酷。很难,但我只有更高效的生活去挤出一点点自己的时间,固定每日中午的练舞和写作,这就是与我而言的优先级。
二,意愿,即当前情况下我是否愿意做此事件,这可能受到来自外部或内部因素或者二者的综合影响。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分析出所有可能影响因素并控制和改变它们,或许就能让我们立即想要去做这件事。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一件事是好的,比如健身比如阅读,但往往一时兴起做了几次后就因为各种没时间的借口放弃了。以我自己为例,说好的学英语,往往因为下班太晚以要休息的名义放弃了,却能将这个时间用在在看剧上,到头来又没能早睡又没能学习。这不是因为我没有意志力,或者懒惰,而是因为我没有精力了。虽然我有时间,但我留存的精力只够支撑去做不费力的事情了,而又还没完全耗尽到要睡觉的地步。
因此 ,意愿除了发自内心的热爱以为,很大程度决定于我们的精力。
自控力的相关书籍里有这样一种说法,自控力是会受到消耗的且能积攒再生甚至扩充的。与其说的这么虚,我就会将自控力理解作精力。所有的人类活动都需要消耗精力:日常琐事,社交,学习,工作,娱乐等等。精力包含体力和脑力且缺一不可,每个人的初始属性不同,且每一天的精力初值都会受前段的影响而略有不同,但成长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关训练来提升,也可能会因长期闲置而逐步减退,这就类似游戏中初始选择人物角色和相关属性分配,游戏角色在后天可通过历练不断提升属性或者调整点数分配。
所以当我们被琐事困扰时,工作学习上安排的事项就可能无法完成,哪怕客观的时间充裕,因为我们的精力已经被损耗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去和朋友聚会,或者玩电脑游戏后,哪怕回来还有闲余时间却无法再遵守制定完善的计划表,因为你的脑力或者体力精力的某一血槽已空,如此结果便是:一心想要干掉的跑步健身的flag或是端坐书桌前学习英语的计划做不到,只能以舒适姿势倒在沙发里看朋友圈的杂乱消息。
为什么劳累时大家喜欢倒在沙发中?因为端坐书桌前对我们的脊椎也是一种劳损,除非有非常舒适的人工座椅和环境才能支撑长时间的坐姿工作,之前听过漫画大师蔡志忠的演讲就曾说过他一天画画工作12个小时以上,必须要求桌椅有精确的适合身体的尺寸,这便是为了保留体力精力,而他本人的脑力精力本就相对普通人多,加上长期的作画思考的锻炼更加提升,也就有了超长的脑力精力可以输出那么多好的作品。
想要意愿不为精力影响,在我看来需做到如下几点:
1,扩充脑力和体力精力:通过专注学习的训练提升脑力,通过运动,规律作息,健康饮食提升体力,这就是缺少足够的睡眠,许多人第二天工作效率都会很低的原因。
2,减缓精力的消耗:如将日常琐事规律化即可以减少作选择对脑力的消耗,教主乔布斯不正是用极简的界面和交互征服了大众么,而他出现在不同场合永远风格固定的着装据说也是为了减少琐事的损耗,将精力保留在作更大选择上。打个通俗的例子,我们每天思考要穿什么或者午饭要吃什么其实都会消耗精力,所以前一晚准备好早上要穿的衣服,或者用投骰子的方式选择吃什么都可以算是一些节省精力的小办法。
另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用钱购买服务以减少精力损耗,比如打车和挤公交,当前者更为省时省力时尽量选择前者;又比如淘宝上反复比价比质和去实体精品店批量扫货,前者虽然廉价却消耗大量精力;还有许多人选择花钱去环境舒适的咖啡厅或者悉心布置的书房专注工作,而不愿宅在家里躺在沙发上困于狭小书桌上打字,也是因为在舒适度不友好的环境里,我们的精力难以胜任复杂的工作,当然这里的友好的舒适度并不是适合睡觉打盹的那种暖洋洋的舒适,而是符合身体力学,能让头脑清明,视力范围舒适的工作环境。
3,合理分配精力流向:前两点从开源节流去扩充精力,但归根到底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就需要将最考验精力的且对个人价值最有益处的事项安排在先,即吃掉那只最大的青蛙,这也是所有时间管理类课程强调先处理掉清单四象限中第一类重要且紧急的原因。但不同的人也要根据个人能力和类型来做分配,还是举社交的例子,对于外向型人或许适当的社交如鱼得水调动起大脑兴奋度,在结束后还有精力从事复杂的学习工作,而内向型人可能在社交消耗精力后难以再集中精力,仅能完成相对闲散的事项。因此你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不是独立事件,都在或多或少影响着后续所为。这也是为什么多数时间管理课程推荐我们在一天起始时列出清单,惟有统筹规划一日才知道如何分配精力会价值最大化。
我也会在每天上班前罗列自己要做的事项并按优先级排序,再对照着逐一完成,晚上再回头看时就会很清爽。
三,预知后果的严重性
对于即时反馈的痛苦,我们通常不会去做,比如把手伸到滚烫的开水中。但往往容易成为温水中的青蛙,落得一个可怜的结局。而往往很多事情都是逐步侵蚀我们的生活,最后到达不可逆转的地步。比如一些器官的病变:躺在床上看手机看电视剧视力逐步减退,常年熬夜或酗酒肝功能逐渐退化最终硬化;又比如一些个人行为的堕化:如处在一个纯粹打杂没有进步的岗位下,到了一定年纪既没了年轻人的体力和激情,又没有必要的派上用场的技能,就只能落得个中年危机的结局。因此我们需要提醒自己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坏习惯累加起来可能带来的糟糕结局,才能在日常中提醒自己不要去做某些眼前娱乐的事情,而把时间留给为未来增益的事情。
但那些长远的后果往往会被日常琐事遮盖而遗忘,这就需要我们在明显的地方暴露出后果,时常提醒自己。比如想象下以后体重超标,生病,被公司解雇等,警醒自己当前应该注重饮食均衡,坚持运动,坚持自我提升,更形象的是一些画面或者身边亲近的人的故事。
拿我自己举例,为了赚钱本职工作不得不做,但却不断消耗我的身体,侵占我全部的个人时间,连休息时间也不得不体验游戏,大部分工作都是消耗心力的沟通协调,以及重复精细的需求验收,而一旦离开这个岗位我并没有可以安身立命的个人技能甚至连健康的身体都可能没有了,更厉害的是这个行业的大多数人都似乎觉得熬夜正常也不需要个人时间,全部为项目付出。而我却做不到,就只能抽出吃饭的时间或者早起留给自己安静的世界来锻炼和写作,输出自己的思考,并且抓紧效率早点做完每日任务,争取每天10点离开。虽然很难,但我想到自己要继续下去的惨状一直在为转岗做准备,也断断续续在坚持。
虽然我的职业规划是往内容方向靠,但迫于现阶段每周任务是否按时按质完成决定了我的短期评分,而短期评分又一定程度左右了我转岗时对方对我的最初评价,所以我目前还是不得不分配出时间保证我当前日常工作,这也是考虑后果后决定的。
四,所需付出的努力是否在你的能力范围内
不好容易做到了前三点,但有时因为想要达成的目标离个人起跑线距离太遥远,花尽了精力和时间也达不到,最后还是不得不放弃,比如肢体不协调的人,想要一年成为唐诗逸这样的舞蹈艺术家是很难实现的,可以说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想要达成目标,首要是基于现有能力去评估,并制定可行的计划,付出的时间才有价值。
仍以我自己举例,我所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成为职业作者,这和我本身对文章组织的极大兴趣以及周围人的评价得来,为此我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这是我能够克服困难每天坚持做到的,也是我想要跨门槛往内容运营职业方向去靠的原因,能对我未来职业规划有帮助。而其他的爱好,比如唱歌,虽然也获得过肯定,但和真正歌手本身天赋相差太远,加上娱乐圈也并不是我个性所能hold住的领域,我只会将其作为爱好,闲来学学琴唱唱歌为生活增添情趣,而并不会投入大段精力去提升这方面的能力,而有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花太多时间在k歌这样的娱乐上,就需要控制自己此方面的时间开销。
说了这么多,具体去实践,还是需要克服很多人的惰性,包括思考的惰性,以及行动的惰性。但有了一定理论的指引,行动起来会更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