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传》杂谈(篇二)

在宋英宗闻名提拔,而宰相韩琦的反对下,最后折中,苏轼任职直史馆,编修国史。这让苏轼饱览许多珍本书籍、名人珍贵手稿、名家珍惜字画等,为苏轼后来成为全才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学习和鉴赏基础,亦算是韩琦的功劳。

后来,因宋神宗的爱护及王安石变法派群小的诬陷,终改派杭州通判。这一年是1071年,苏轼三十六岁。在这里苏轼展示了其经世济民的施政能力,“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工作态度,不诿过的品行品质。

苏轼上任后与陈太守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亲自带人实际考察,共同商议和制定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并于第二年春修葺完毕。


杭州的三年,苏轼成就了西湖,西湖也成就了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横扫古今诗作。

如作者所说:“杭州山水装点了苏轼的诗词,苏轼的诗词亦升华了杭州山水”。

如林语堂老先生所言:“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意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意,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

1074年,苏轼为远离政治漩涡,继续请求外任,呈请去东州任职,在弟弟苏澈所在齐州(今济南)附近。然事与愿违,变法派为阻隔苏轼与宋神宗的联系,也避免与苏澈相近更加难以对付,改任密州太守。

薪俸较低,甚至“采菊花果腹”,但依然没有改变苏轼仁政爱民的心,“赈灾除蝗”“除盗”“收养弃婴”三件大事无不令密州百姓称赞。常山雩泉亭因苏轼而有名,《密州常山雩泉记》,《留别雩泉》引文人骚客慕名而至。

《江城子 密州出猎》让苏轼开爱国词先河,展现了苏轼满怀捍卫国家、杀敌立功的豪情。密州的超然台也是苏轼留下的标志性建筑。

“休对古人思古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虽思乡,却以诗酒聊乐,谱写人生华丽篇章。

密州之后即徐州一年,苏轼带头抗洪,后修堤建黄楼。在1079年初调任湖州太守时,徐州父老奔走相告,依依不舍,苏轼挥泪作别,做《江城子 别徐州》。

“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待了103天,让他深感此生无望,遂托付弟弟苏澈照顾一家老少。但因各方奔走相救,苏轼终究获释,贬黄州。

在黄州因薪俸极低,苏轼生活艰苦,只能开源节流。得好友马梦得之帮助,买了几十亩荆棘遍地的荒地,亲自耕种。取名“东坡”,建屋舍,成就“东坡居士”


在黄州与好友相约游玩做《定风波》,表明了苏轼对于坎坷人生的态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友杨世昌在赤壁下泛舟夜游,随做《前赤壁赋》。三个月后与两位好友再次在赤壁下泛舟夜游,又做《后赤壁赋》,后又做古今绝唱《念奴娇 赤壁怀古·》。

原本苏轼已把黄州作为故乡,终老此处,但因宋神宗的盛情,在一首《满庭芳》中举家前往汝州。途径常州时,苏轼因喜欢而上表望在此度过余生,仁慈的宋神宗予以批准。

然1085年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宋神宗的母后高太后临朝听政,推翻新法。反对变法的官员相继召回,想在常州养老的苏轼同样开启了火箭般的升迁。登州知州,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1087年兼任经筵侍读,帝王之师。

1089年苏轼重回杭州,看到西湖“水涸草生,满目疮痍”,上表朝廷力陈西湖五个不可废的理由。终让西湖重现烟雨浩渺,“苏堤春晓”至今亦为西湖十景之一。

碰巧今年七月去过一次西湖,因时间太赶,只在湖边走了走,站在湖边观望一番便匆匆离去。

当时同行的朋友指着正在走的河堤说是“苏堤”,我不以为然,以为这只是景区用苏轼之名来吸引游客而已。当看到本书了解苏轼事迹时,汗颜不已。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传》杂谈(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