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20年还有两个月,学习到了两个“局”的我,选择了辞职
下篇——破局
这是王一鸣的第三篇原创文章
上一篇我写了关于“不入局”的一些观点——认清“局”的局限性和心理上的“不侥幸”。
这一篇就写一下关于自身的破局的一些感悟。
那你可能会说,知道自己不入局了,就算是破局了。这句话,只能说对一半。为何?如果自身从“局”里抽身出来,那在局外以后。又该如何去总结调整自己的方向。
1
赚钱有三种模式
1.出卖自己的时间打工
2.把自己变得值钱卖出多份
3.购买他人的时间实现更多时间总量
那么从时间和价值的变量分析就很好理解了。
第一种,时间单次的利用,产生的价值最大化也在于你卖给谁。那么“那个谁”就确定了你付出时间相对应的收益。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看得到的天花。
——具有单一性
第二种:来自于自身的内功是否扎实,自己就是自己的产品经理。自身的内化的技能、经验、销售技巧各方面综合起来就是值钱的。比如你的选品能力、渠道把控能力、市场分析能力、产品定位能力等等。
——具有可复制性
第三种:自己成立的公司有一定的护城河与技术壁垒。迅速成长为独角兽然后被并购的企业。这个属于极少数的成功案例。故不做讨论。
2
套用这三种模式举一个例子:
第一种情况:
小明本来在一家工厂里面上班,学习腌酸菜。固定工资5千元一个月。后来小明学会了怎么做,就跑出来自己开了一个店或者摆了个摊。
但是生意最好的时候,除去租金、进货、物料等等各方面的开支。每个月的纯利润也还是在1万块钱。哪怕小明出来自己做了,仍旧是收入有限。因为这个赚钱的模式还是在贩卖时间。但好处是自由。
有一个词叫做“自雇”,他只是把自己雇用了。自己给自己打工,在所有有限的条件下,还是单一性的贩卖时间赚钱,赚钱的模式还是没有变。
第二种情况:
小明后来觉得哪怕是产品卖得再好,开店的收入都有上限。后来就把店关了。转念一想,为何我不把产品供给人家帮我卖呢?就用门店那部分的钱投入到生产,开了个小作坊,后来自己跑渠道投放产品。
他利用平时的经验发展了很多帮他销售酸菜的渠道(渠道把控经验),还根据不同的购买人群开发出不同口味的产品与定价(产品研发、价格定位)。就这样,小明的生意越做越大。后来开了一家厂子。又或者后来开成了品牌连锁直营。
3
这个是传统产业模式的走向。还有很多实际因素没有放进去做参考。因为是我本身做传统销售多一些,就挑自己比较熟悉的去讲。
很多做传统食品的业务员刚开始也是自己做公司的产品,拿着公司的提成。到后来有经验了。就自己跑出来,去代理其他的产品跑渠道,再招业务员。心再大一点的后来就自己开一个厂。
那么绝大多数的传统行业都以实体经济为主。发展得越大所需要投入的成本就越大。就拿一个食品厂举例好了。
生产场地费用的投入、办理各种证件的投入、原料库存的储备、机件生产设备的投入、人工成本等等。以我的接触到的经验,开这样一个加工厂。保底最少20万左右。体量不一样,所要投入的资金也完全不一样。
那么一个实体经济的企业,所涉及到的环节越多。投入的精力也就越大。只要其中有任何一个环节跟不上,整体就会受到影响。
4
这个就涉及到一个商业模式。
说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自己身边的长辈朋友,开厂做农产品加工。因为一开始的时候就投得比较大,按我的现在学习到的说法就是“入局”了还有“心存侥幸”了。
从厂房的投资建设还有产品的研发前前后后亏了五、六百万。还是在没有正常产出,几乎没有任何的盈利。后来企业就挂掉了。
还有一个现象,大多数开厂或者是公司的老板刚开始做的时候都抱有一个念想。都想打造成一个知名品牌。但是做了才知道“品牌”这两个字有多“重”。这个“重”指的是所需要投放的成本。
传统行业内有句话:“一个亿都未必能够砸出一个品牌。”
走实体路线,对于一个创业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一旦失败了,试错的成本太高了。沉默成本太大。哪怕你是开店,成本也不会太低,总而言之,冷启动的起点太高。盈利的模式太脆弱。
所以引用一句话“若非必要,勿增实体”。
而且现在的商业环境已经不是70-80年代那时候的环境了。实体经济,特别是我们90后,已经几乎没有什么机会了,那些站稳了脚跟的老一辈们早已经掌控着渠道、经验与技术各方面资源。
5
传统的路子难走,上班有天花板。怎么办?
互联网留给90后00后年轻人的机会还是有的。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自媒体与“个人品牌”。
因为现在互联网的基础建设与发展在当下已经算是非常成熟,但是仍然在不断完善,也就是说,与互联网相结合是当下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做的一件事情。
那么网络上解释是如何解释“品牌”二字的?
品牌(Brand)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培育和创造品牌的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自身有了创新的力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而巩固原有品牌资产,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地参与竞争。
品牌指公司的名称、产品或服务的商标,和其它可以有别于竞争对手的标示、广告等构成公司独特市场形象的无形资产。
那么品牌又有哪些特征呢?此处我想以“李佳琦”这个个人品牌为例。
①品牌是专有的品牌
品牌是用以识别生产或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的。品牌拥有者经过法律程序的认定,享有品牌的专有权,有权要求其他企业或个人不能仿冒,伪造。
“李佳琦的样貌,你能模仿。但只有一个。”“平台认证大V”
②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源
由于品牌拥有者可以凭借品牌的优势不断获取利益,可以利用品牌的市场开拓力形象扩张力,资本内蓄力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品牌的价值。
“带货”“网红”
③品牌转化具有一定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品牌创立后,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的不断变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企业的品牌资本可能壮大,也可能缩小,甚至某一品牌在竞争中退出市场。
“需要频繁的开播露脸。保持粉丝热度与平台热度,从而不被竞争下去。把控好运营。”
④品牌的表象性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不具有独立的实体,不占有空间,但它最原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通过一个比较容易记忆的形式来记住某一产品或企业,因此,品牌必须有物质载体,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物质载体来表现自己,使品牌有形式化。
“口红一哥”“直播红人”
⑤品牌的扩张性
品牌具有识别功能,代表一种产品、一个企业,企业可以利用这一优点展示品牌对市场的开拓能力,还可以帮助企业利用品牌资本进行扩张。
“不止卖口红,也可以把控其他品类”“带货能力超强”
李佳琦直播5小时,成交达353万,五分钟卖掉15000只口红,5小时的成交量顶很多传统行业的一年的营业额了。
⑴出卖自己的时间打工。——直播
⑵把自己变得值钱卖出多份。——利用专业知识和控场能力卖货,有大量 的粉丝基数,拿货的时候有产品议价权,自身出场费也高。
如果李佳琦做线下的销售模式,没有互联网平台。我相信他一个人一年跑断腿都不可能完成这样的销售额。
6
那么谈谈我所接触到的个人IP是什么概念:品牌是你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走在街头能够认识,敢进去消费的地方,品牌给人的是信任,信任产生安全感,所以无论多大的品牌都要持续的出现,即便是超级大品牌,如果不出现,安全感就没了,个人品牌也是如此。
个人品牌是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有的人适合去展示技能,有的人适合去追逐自由。——以上两段引用自道长。
找到自己喜欢的,做好自己。把喜欢做的事变成技能变成产品,不断钻研和学习。借助互联网的机会,无论是技能还是产品都是可复制性的去做成交教。这样才能让自己越来越值钱。
与实体经济不同,因为现在互联网创业成本非常低,边际成本非常小。我相信在这个时代只有不孕不育,没有怀才不遇。因为这个时代不缺产品,不缺平台,不缺流量。这也符合“精益创业”的概念。
如果用收支平衡来衡量,普通人一般在互联网上的投入风险低回报高。传统行业则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有限。
樊登也在低风险创业一书说到:“优秀的企业家从来都不是冒险的人,而是更善于控制风险的人。”这里又不得不提到“不入局,不侥幸”。
所以我才会从传统行业转向互联网创业。不止是公众号,有机会的话也想布局短视频的领域。由更大的平台去验证和反馈。自己是驴是马拉出来溜溜。
至少自己先给自己一个机会和交代,也希望在互联网上关注我而又素未谋面的人为我的专业,我的人品,我提供的价值买单。因为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
对于我来说或许刚开始很难,但是我相信这条路走上道了会比以前好很多。因为整体的大方向是对的。
这也是我死磕公众号的原因,我想要把我知道的,或者是想表达的都写出来。虽然刚开始会很烂,但是自己已经做好了可以接受这个过程。
给自己一点进步的空间,一点成长的时间。定位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自己走着走着又不断调整出来的又或者是从别人的反馈中得来的。
引用一下破茧的过程来做最后的结束。
从茧上的小口挣扎而出,是生长的规律,要通过挤压过程将体液送到翅膀的络脉,这样才能在脱茧后展翅飞翔。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有时候在我们的生命中就需要奋斗乃至挣扎。如果生命中没有障碍,我们就会很脆弱,我们就不会强健,我们将永远不能飞翔。磨炼、挫折、挣扎,这些都是成长的过程。
急于成功的人,别忘了哲人的名言:人生必须背负重担,一步一步地走,稳稳地走,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走得最远的人。
如果曾经“作茧自缚”,现在何不勇敢一点“破茧成蝶”。
每天进步一点点
是你浪费在我身上的时间让我如此欣然。
是你投资在你身上的时间让你如此珍贵。
我是王一鸣
一鸣未必惊人,不鸣则一成不变。
如果喜欢我写的东西请关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