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8听书笔记: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

身为中国人,仅仅是西方的知识,已经不能支撑起我们的精神空间。我们必须,也应该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里,去寻找更多的精神资源。

历史是可供我们快速调用的过上有尊严生活的快捷方式。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如果有这么个人,读书,然后当官,官当得不怎么好,只好滚回家去种田,那这个人在旁观者的眼里,是不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至少也没什么可骄傲的。对,当时就是这样一种观念。

但是请注意,当历史到了公元405年11月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小县令辞官不做,回家了,回家的路上写了一篇文章,叫《归去来兮辞》。你知道的,这个人叫陶渊明,那一年,他40岁。然后,他用自己余生20年的时间,种田、写诗、受穷,承受儿子没出息的痛苦,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世了。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会觉得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死了而已。但是,只要稍微拉开一点历史的视野,我们就知道,陶渊明最后20年的生活,惊心动魄,因为它的价值超过了同时代发生的几乎所有的事。

因为有了陶渊明,因为有了陶渊明这晚年的20年,后世中国人里所有失意的人,不管是被动失意的,还是主动辞官不做的,他们心里烦闷的时候,都可以来到陶渊明这个名字旁边坐下来,和他聊几句,听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者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从此,咱们中国人就知道了,人在飞黄腾达之外,还可以有另外一个努力的方向:拼尽全身力气,和山川田园融为一体,度过普通而有真趣的一生。

我刚才说的陶渊明,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个例子。但是,积累得多了,当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西方人在一起,面对一模一样的人生挑战的时候,他们内心感受的丰盈程度是不一样的。中国因为历史绵长,因为文化没有中断,数千年积累出来的人格模板,可以被一个当代中国人随时调用。就像昆明大观楼那幅对联上说的,“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你看,我们中国人就有这个本事,一登楼,放眼一望,数千年往事,滚滚英雄就在眼前,这就是历史长的文明的好处啊。

虽然我们的肉体生命都不足百年,但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这个数千年传统的继承人,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就有着数千年积累下来的人格基因。而其他文明里的人,就没有我们这样的优势。

你可能会问了,这样的文明优势对我们个人来说有什么用呢?用处挺大的。

你想,孔子奔走一生,不得重用,他内心孤独吗?不孤独,因为他可以经常梦见500年前的周公;

司马迁受尽摧残,悲愤作书,他内心孤独吗?不孤独,因为400年前有个叫左丘明的人写了《左传》,给他指明了道路;

一个普通的中国木匠,辛苦劳作一生,他内心孤独吗?不孤独,因为他知道,自己对手艺精益求精,祖师爷鲁班地下有知,会看着他微笑的;

一个戏班里的演员,所谓下九流,社会地位卑微,他内心孤独吗?不孤独,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一行叫“梨园行”,是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所创,皇帝都能演戏,我这也没有什么丢人的。

我们中国历史太长,又有着举世无双的连续性,所以,这个庞大的人格基因库积累的数据就足够多,我们当代人的任何处境,都可以用极高的分辨率在历史中找到对应的镜像。

同样是帝王的谋士,既可以有张良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也可以有陈平那样巧计百出诡谲奸诈的,还可以有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同样是莽撞人,可以有张飞那样粗中带细的,也可以有李逵那样天真烂漫的,还可以有鲁智深那样豁达热血的;

同样是创立伟大帝国的人,西方人讲来讲去,好像脑子里也只有一个凯撒这样的模型,但是咱们中国人呢?一说起来就是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国人有着更多、更精细的人格模型。

在这么丰盛的历史资源面前,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真的是可以“各取所需,丰俭由人”呐。

当然,中国历史的这种力量,不仅赋予每个人以勇气,整个民族的勇气也是这么来的。

当年,汉武帝用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虽然很成功,但也闹得民穷财尽。在当时看,对汉武帝这个人的评价是功过参半的。但是换到历史的角度来看呢?汉武帝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不管外来侵略者多么凶残,中国人心里都有数——中原民族是有办法积累力量,反败为胜的。

所以你看,后来就一次又一次地应验。

宋朝灭亡之后,不到100年,朱元璋那代人,就可以喊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心里有底气。

而这句口号,在600多年后,颠覆满清的那一代革命党人,又可以几乎一字不变地喊出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几十年后,日本用一个工业国的力量,碾压式地要征服中国这个农业国。不管局势多么绝望,中国人心里都清楚,日本人想灭亡中国,办不到。咱们仍然可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你想,这其实不需要多少历史知识,抗战的时候,在中国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你跟普通老百姓只要提起一个人的名字,岳飞岳武穆,他们的抗日激情马上就能点燃。

你看,历史不是过去的故事,不是印在书本上的高级知识,历史就是我们当代中国人,无论是危难关头,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能随时借重到的力量。

前不久,我读到赵汀阳老师的一本书,叫《惠此中国》,其中有一段话,我当时看了就很激动,抄录下来,今天也分享给你:“一个精神世界越被广泛使用,越被更多的人分享共用,就会因此凝聚起越多的文化附加值和难以拒绝的魔力,就越能够吸引更多的心灵,结果会形成一个无穷增值的循环。”

读历史,不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故事,而是为了让我们这个脆弱、短促的生命加入到那个无穷增值的循环里去,去汲取力量,支撑我们过好这一生。

理解了赵汀阳老师这段话,也就顺便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那么多的历史典籍里面,我们最看重这一部《资治通鉴》。

你想,《资治通鉴》诞生于宋代,和《春秋》《左传》《史记》《汉书》这些书相比,不仅是篇幅长、历史跨度大,它还因为卷入到那个无穷增值的循环里去的精神资源更多。这些资源既包括到宋代才正式成熟的儒家意识形态,也包括伟人在思考当代中国问题的时候读了它17遍的传说,等等。看待精神资源咱们就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哪里卷入过更多的精神资源,哪里就有更多的力量。

这就是我们当代中国人一定要读《资治通鉴》的理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128听书笔记:为什么要读《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