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志,各行其志,各得其所

人各有志,万物都是各得其所。出仕和归隐,各行其志,并无高低之分。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忼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世说新语》

庞士元,即庞统,南郡襄阳人,其叔父庞德公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又喊庞统为“凤雏”。

司马徽,字德操,人称“水镜先生”,以品鉴人物著称,是荆襄隐士群的代表人物之一。

也许有人会问,荆襄隐士群是怎样一种存在?

怎么说呢,表面看这就是为躲避北方战乱而集体隐居荆襄的一群高士,实际它代表的是东汉后期士人由群体抗争转向自我精神独立的一个标志。

也就是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曾被独尊的儒学崩溃了,很多士人不得不选择归隐与放旷,集体转向老庄玄学,魏晋风度由此而生。

在荆襄的隐士群中,有两类人,一类是有济世之心的,遇明主、时机到,即由隐退转为入仕,如诸葛亮、庞统等;另一类是选择终身隐逸的真正隐士,如司马徽、庞德公等。

说起来,庞统与司马徽的渊源来自其叔父庞德公。庞德公对庞统的评价很高,认为他将来定能有作为,于是推荐他去拜见颍川名士司马徽。

司马徽有三个特长:识人、上树和弹琴。话说庞统第一次见到司马徽的时候,司马徽正背着小竹篓在树上采桑。

于是两人就有了一段对话。

庞统问司马徽,大丈夫生于世该成就伟业,你怎么在做妇人该做的事儿呢?

司马徽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个观点,谁规定追求功名利禄才算伟业?通过卑鄙手段获得高位,或富甲一方却奢侈无度,这些所谓荣华并不值一提。

对于隐逸者来说,功名利禄确实不是他们的追求。

作为内心倾向隐逸的那类人,挺能明白那种感受的,如果撇除生存的压力,仅以本心来说,追求功名利禄其实没有多大意思。

所谓有得必有失,得到功名利禄所要付出的代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关键是,一时得到不代表一直得到,但追求过程中丧失的有些东西,如原则、底线、本心、由衷等,能否找回来也未可知。

在人的一生中,总是要面临各种的选择和取舍。很多人在面临选择时不知道该怎么取舍,其实并非真的很难取舍,有一些是受制于自身强烈的欲望,另一些则是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压力。

事实上,主流价值观、舆论等外界无形压力,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人的选择。

而魏晋时代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时尚和审美追求都倾向于追求精神与自我,崇尚自由与自然。

人生短促,自然永恒,突破了宇宙与生死的格局,凡俗看重的富贵名利有如浮云,不值得执迷。

就是这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各有志,各行其志,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