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宋茜发长文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据宋茜粉丝站放出与工作人员的聊天记录了解,工作人员称宋茜因为有肉没法穿没有袖子的衣服。粉丝回复工作人员说泡泡袖并不能显瘦,工作人员则说这些都是经过宋茜确认的,然后粉丝就手撕团队了。
看似好像是粉丝与团队就宋茜着装的争议,但实际上矛盾并非一蹴而就的。今年2月,宋茜带着经纪人李欣盈参加《我家那闺女》节目录制,结果经纪人的表现并没有创造良好的节目效果,反而使艺人口碑下滑,不久宋茜就退出了节目。
粉丝们将这次节目的失败主要归咎于经纪人,此事也成为一个引子,粉丝们开始深挖团队对宋茜的经营,并指出了一系列的不足。本月15号,因为事件影响泛化,宋茜本人不得不公开回应。
毫无疑问,宋茜团队与粉丝有各自的考虑,实际上在娱乐圈中粉丝与偶像团队(经纪公司)的冲突早已屡见不鲜,甚至也有艺人的经纪人因此“被离职”。
但是粉丝开始参与到艺人的职业规划,甚至敢与偶像工作室“正面刚”,究竟是什么给予他们如此大的权力?
01造星模式改变,“养成系”偶像兴起
消费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流量意味经济,为了收割流量,网络造星的频次、数量大幅增加,网络造星的途径、方式持续更新。
从2004年“超女”“快男”开始,电视选秀节目通过手机短信互动方式开始点燃了全民造星的激情。
而网络综艺选秀崛起,从《偶像练习生》《创造101》再到今天的《青你2》、《创3》,互联网上社交平台的互动,更是打造了全民偶像养成的狂欢。
不同于传统电视媒体时期,在社交媒体时代,媒介造星、粉丝追星发生了模式变迁,粉丝所承担功能和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当今的粉丝们更加强调表达和行动,也更有“力量”表达自己的意愿。粉丝“力量”越来越以一种可视化的形态呈现,粉丝群体空前壮大,“养成系偶像”、“陪伴式追星”的概念也随之推广开来。
作为国内养成系偶像的代表TFBoys,14年首次拿下音悦V榜年度盛典的两大奖项,从此进入到主流媒体视线,背后是粉丝们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打榜、投票、刷音源。
2015年,TFboys组合王源的生日,他的粉丝包下包括Youtube在内各大网站的广告外,还在纽约时代广场一号大厦的LED屏幕上,为偶像播放定制的生日祝福。
另一个养成系的代表是蔡徐坤,2018年通过《偶像练习生》C位出道,特别是总决赛当天粉丝通过官方投票渠道为他投出47640887票,总票数是第二名的两倍之多。
此外,18年下半年在新浪官方给出的成绩表和各项的数据中,蔡徐坤的粉丝也是一路遥遥领先。
养成系偶像的粉丝见证了偶像的一步步成长,因此饭圈组织和权力结构都相对稳定,很少出现粉丝流失的状况。
02明星选择性呈现,粉丝参与偶像塑造
网络社交拉近了粉丝与明星的距离,使明星与粉丝直接互动。粉丝们由传统“崇拜式追星”变为“参与式追星”,由线下“远远观看”发展为线上“社交互动”,明星从“被崇拜”到“被选择”,从“靠作品”到“靠流量”。
网络社交中影像成为明星吸引粉丝、粉丝追星的关键因子,成为明星与粉丝互动的重要符码。
为吸引粉丝、保持流量,明星及其团队高频率地更新社交媒体并发图,影视综艺中每一个镜头、每一帧画面都仔细考究,社交媒体、视频平台上每一幅海报、每一张图片、每一段视频都精修细挑。
明星通过影像把关选择性地自我呈现。从“官宣”到“私图”,从“工作照”到“随手拍”或“视频Vlog”,明星通过影像与粉丝互动,保持流量,而流量就意味着明星的所能创造的价值。
影像在承载意义之外,还寄托了情感。从把偶像照片放置于钱包、粘贴在墙上,到设置为手机屏幕 、转发到朋友圈、自制成表情包,粉丝通过影像与偶像建立情感,并维系与偶像情感。
粉丝们能够大胆地抒发自己对偶像的喜爱,为表白爱豆、应援打榜,粉丝制图转发,能够积极参与与偶像相关的所有活动:机场接送机、各种商演、剧组探班。
此外,他们对话语权的掌控极度渴求,在追星行动中,粉丝组织起来的力量不容小觑。
粉丝强势参与偶像的塑造,对新歌曲风、服化造型,乃至发展路径都提出意见,同时也越来越关注行业,以更为专业的姿态介入偶像的工作,每个粉丝团体的分工,甚至如企业管理体系中一样清晰的工作框架。
他们用集体行动给固有的组织化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粉丝手撕工作室事件频频登上热搜,很多明星的粉丝都曾讨伐过艺人工作室,质疑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甚至请经纪人“C位下岗”。
2018年,陈立农的粉丝因为不满公司为他接下微商代言,闹上了热搜。被推上风口浪尖的陈立农工作室,第二天就发表了解约声明。
2019年,杨幂官方粉丝团账号突然发文控诉杨幂工作室,认为嘉行传媒没有合理杨幂规划未来的发展路线,接嘉行内部班底制作的偶像剧《许你暖暖的晨光》,并对“奶新人”的做法加以控诉。
粉丝与经纪公司的战争,应该会持续进行下去。而粉丝主动参与偶像的塑造,也确实能起到督促经纪团队的优胜劣汰的作用,成为娱乐圈中的“监察委员”。
03粉丝经济:流量≥实力
在这个流量和内容为王的时代,拥有名气和地位不一定带来流量,但拥有追随者肯定会引来流量。架构在追随者和偶像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被称为“粉丝经济”。
经纪公司也将更多精力放到挖掘明星的流量效应而非培养明星的实力和地位,通过各种手段为明星创造内容和话题,造就了一批流量惊人却没有作品的当红偶像。
也因此,新时代的粉丝经济主要靠流量决定,流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告商、消费者甚至是播放平台的选择,往往谁的流量高,商业价值就高。
(图像来自艾曼数据)
平台与资本尽管意识到粉丝经济的巨大生产力,但也只能在投资上挖掘和追逐粉丝的情绪资本与情感资本。
粉丝经济而粉丝经济源于粉丝们的情感偏向,在相当的程度上是盲目及流动的,呈现出诸多隐忧。
今年饭圈的“Ao3”事件,就是饭圈力量对明星的反噬,原本在饭圈的小规模事件,逐渐发展为一系列全网性事件,给偶像本人的商业价值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04情人眼里出西施,粉丝眼里出“大师”?
粉丝看待偶像及行为都会带上“粉丝滤镜”:没有礼貌会被当做“勇于反抗权威”,业务能力不强却会说“他/她一直很努力”,曾有过吸毒行为可以说“他已经改过自新”,婚内出轨会辩解“他们早己经离婚了”,“多人运动”会被称为个人的“开放式关系”。
在明星“劣迹”对道德一次一次的挑战下,粉丝对于道德败坏的包容度也越来越大,批评标准和道德标准也就被颠覆了。
此外,粉丝追随的偶像不断更迭,偶像的养成模式被框定为一项项数据,也推动了近年来粉丝轮博和控评盛行。(轮博为明星制造了漂亮的数据,控评为偶像营造一边倒的正面舆论)
最后,在社交媒体时代,追星方式的选择上看似越来越主动,粉丝甚至敢与偶像工作室“正面刚”,但也无法过高估计粉丝的力量。
粉丝经济的背后有着资本与平台的运作与操控的身影。粉丝、资本、平台、偶像共同形塑的粉丝经济,各方互相倚重,互为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