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骑士团长》文化?隐喻?大屠杀?对不起,我真没想那么多

正如我在前一篇随笔所写,于我个人而言,选择村上春树的著作当做爱好并不是多么复杂的算法做出的判断;

高山流水,负负为正,仅此而已。

《刺杀骑士团长》读完了,总想把自己的想法——哪怕只是一闪而过的也罢——写下来,就好比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感慨。

同时确实我对作者本人以及创作背景抑或写作动机过多追索,总而言之,村上的书读过几本,不算很多,也谈不上十分了解他的笔风。

想严谨地、不失公正地评价一番,又怕写不好,就先看了看百度、豆瓣,结果都是因为觉得翻译不咋地或者作者总在影射什么政治问题;不否认,书中提及了南京大屠杀:即大画家雨田具彦的弟弟雨天继彦作为征兵被送往南京,亲自参与了这一历史事件,后因不堪承受心理压力而自杀身亡。

哦,对了,也谈到了雨田具彦本人参与反法西斯等二战经历。

其实我想说的是:读者脑子里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不说这个了,跑远了。


谈小说本身,留意了一下百度词条,给出的定位是“悬疑小说”。

就又顺手百度了一下悬疑小说的定义:“悬疑小说是以一个悬念贯穿始终并且解开的小说”。这么一说的话就又多了一个可争议的话题。

还没翻开,就这么多事,这个著作注定不一般啊~

从名称来看,的确惹人遐想,标题出现了作案动作,不过看完方觉,所谓刺杀,不过类似电路中的开关一般。

我在看完小说后的整体感受就是:世界上的人或者物都是相互联系、互通有无的,谁也不能离开谁,有点类似蝴蝶效应的那种结果。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将近结尾处的一段话:

他在这两种可能性的平衡之上构筑自己的人生,他把两种可能性放在天平上,力图从其永无休止的微妙起伏中寻觅自己的存在意义。但我没必要挑战那种麻麻烦烦的(至少很难说是自然的)企图。因为我具有相信的力量。因为我能够由衷相信:无论进入多么狭窄黑暗的场所、无论置身于何等荒凉的旷野,都会有什么把我领去那里。

这段话可能有些形而上学的色彩,不过姑且算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一路读下来,看到这段话真有种四肢百骸完全放空的感觉。

还是像我之前概括自己的那样: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作者的妻一开始贸然提出离婚,结尾又圆满复合,姑且不论室是不是作者生物学上的孩子,就家庭圆满来说,这是作者所注定的;

二者书中主角之一免色先生,虽说一直强调不要孩子,之于他第一任女友而言,尽管苦心孤诣地希望能为免色留下后——先不说有理惠是不是他的女儿——在琴瑟和鸣,与子偕老方面最终也是美满收场,算是注定佳人相伴;

另外雨田具彦而言,创作出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希望他在奥地利的遭遇得以留存,虽然遭到雪藏,不过还是被作者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发现了,并且衍生出“骑士团长”这一理念帮助作者理解这一画作的创作意图,从这一角度来说,他也是注定的。

而且在我看来,作者和免色涉在一定程度上是类似的,即二者人生经历相仿。

免色涉不确定真理惠是不是他的女儿,与之照应,作者也并不确定室是否是自己的女儿。

但同时,在通往向往之地的过程,作者与免色涉又大相径庭。

免色涉在确定一件事情的手段是缜密思考,层层设局,一步步接近所谓真相;作者则是不去看、不去想、不去探索和验证,依靠相信的力量。

或者说他不觉得知道或者不知道一件事的前因后果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而是他认为那些都不重要。

好了,差不多就这样吧,也不少了。

原作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我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刺杀骑士团长》文化?隐喻?大屠杀?对不起,我真没想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