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要出局?
剑桥大学的两位研究者,通过数据体系分析出了,未来将被淘汰的职业,他们只是列出了这些职业的被淘汰概率,而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电话推销员、会计、保险业务员。
除此之外进入排名的还有365种职业,这有没有科学依据?数据是不是可靠?目前都不能断论。而仅次于保险业务员的职业是人事管理、工人和厨师。紧随其后的是图书管理员、摄影师(摄影爱好者请淡定)、化妆师、理发师。尤其当记者这个职业也列入被淘汰行列时,不知道有没有人会产生复杂心理(幸灾乐祸?)。而我们日常生活里目前不可或缺的保姆、健身教练也在淘汰行列。最后,虽然淘汰率只占了3.5%,可我们还是在排名里看到了律师和法官。
这种研究报告无疑让人心里不舒服,如果正好是自己从事的职业,会产生一种将被遗弃的感觉。到底是什么鬼统计,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数字还这么年轮化,365个职业的未来淘汰率。
人工智能是小可爱还是大恶魔?
对于普通人来说,拿着手机回家前,把空调打开;在上班就可以操控家里的扫地机器人,这都是比较可爱的人工智能的温馨画面,可是对于就业威胁论,就让人听着很不舒服了。当然,有人安慰自己,那都是将来的事情,让孩子们选择专业的时候有点前瞻性就好了。可惜,就在去年年初,日本富国生命保险就已经用人工智能平台替代了几十名人类员工。如果你还把这看成是未来才会发生的事情,可能会心惊了。
关于人工智障引发的哈哈哈。
网络上曾出现人工智能的收垃圾车,一抖擞,那垃圾桶里的垃圾漫天飞花的飞了一地的垃圾。这就像看到小孩蹒跚学走路,趔趄跌倒一样,我们看着都会说这算什么狗屁智能。于是,这种所谓的人工智能,留下来的只有贻笑大方。
人工智能变人工智障,这让人们在爆笑的同时,心里仿佛得到了一种安慰,人类就是人类,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取代我们的,人类设计的所谓人工智能,比起上帝造的人来说,显得粗糙很多。
八十万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是不是炒作
去年七月份国务院颁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无疑将人工智能从一种虚无的未来概念直接落地生根了,有渠道大肆宣扬80万人工智能人才缺口,令很多人在从业、专业的选择上,义无反顾的奔向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早在六十多年前就开始了,被人工智能教材一直提及的计算机之父图灵,就是在1950年提出了图灵测试的设想。 这位图灵叔叔,做了个假设,真正的人类和另一个“人”对话,如果人类根本辨别不出这个“人“其实不是真的人,而是机器,那么机器就厉害了。当时,这只是个设想,但学者们来劲了,认为从那会儿开始再过二十年,计算机可以代替一切人类能做的事情。
目前的情况:人工智能还不能替代人类。
人工智能要达到何种地步,取决于人类对它的设计和研究的进展。
智能简单点说,就是知识,而知识还不是智能唯一的组成部分,怎么应用知识去求解我们碰到的问题,才是关键,这个就是——智力。
所以,死读书,把知识用在应试上是不够的。你得知道知识怎么运用,重要的是你学到的知识能不能解决你碰到的问题。
智能,是知识和智力的叠加。有没有一句话就可以把智能给说清楚的可能呢,并没有,因为人类总是有很多流派的。其中有一种说法比较好懂,它说,智能其实就是思维。思维不是智能的全部,但思维是智能的核心。
人工智能败给了人类的顿悟思维
智能的表现比较容易概括,比如我们人类的记忆、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和执行能力。这些都是人类会的。而来自外部的信息,有百分之八十,是通过我们的视觉来感知的。其次是听觉。这就是感知了。而记忆,不光是记录在脑海中的信息,它是人类特有的,会对信息进行处理。好玩儿的是在下面:
人类有逻辑思维能力,有形象思维能力,但是,人类的智能里还有一个顿悟思维。这个顿悟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灵感的特性是突发的,尤其从事创意工作的人最有体会,灵感穿行于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形象能力之间,像一道闪电一样,滋滋冒着小火花儿。
想让机器有智能,其实是人类想创造另一种“人”。
人类的思维能力用来干嘛呢?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行动。
行动就是思维的输出。输出包括语言、文字和真正的身体力行等等。人工智能的概念就冒出水面了。科学家们就是想用人工的方法让冷冰冰的计算机实现“智能”,没错,就是想让机器像人一样拥有智能。我们国家成立人工智能学会是在1981年,而人工智能不是未来,是过去和现在就铺开了的,你所熟悉的计算机和航空航天,包括工业军事领域充斥着人工智能。所以,人工智能不是电影里所描述的未来,而是切实的过去和现在,也是将越来越覆盖全人类生活的未来。
人工智能还做不到很多事情。
人工智能没有办法产生一个新的概念,它更像是数据采集和优化呈现,就好比塞给它各种数据,择优输入,它会学着选择你所需要的给你一样。
如果你要求人工智能计算机提出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它就傻了。当然,如果要你提出一个新的科学理论,你也会傻的。彼此彼此吧。
我们都说人生要风趣,遇人最好是幽默的,生活才有乐趣可言。现在可以嘲笑下人工智能了,因为,人工智能不会幽默,也不会展开联想。打个比方,你给人工智能看搞笑漫画,它会觉得很冷,并且完全不懂笑点在哪儿。
人脸识别、物体识别以及文字识别,这些是人工智能比较擅长的,可想而知它可以替代什么了吧,它可以替代测量,替代判断,替代动作等等。当然这些都需要基于人类输入的大量的数据系统。
而对于语言的翻译,人工智能还是做得不太好的,于数据挖掘和处理就比较强项,所以科学家也会更致力于对这些领域的研究。
“强人工智能“”时代你是看不见了,记得和儿孙们说说这事儿。
因为人工智能设计的领域之广是任何一个专业在未来不能比拟的。其中生物学、医学、仿真、管制、网络、媒体、知识库、翻译、识别等等等等,简直无孔不入。现在你明白了,人工智能就好像是一张大网,兜着整个人类往上抬。
人工智能目前还是弱的,而它将在未来达到“强人工智能”阶段。那个时候,人类的技能它都学会了,真的不用你干什么了,股票分析师也可以歇息了。
而令人类比较害怕的是,进入强人工智能阶段后,机器的智能增长是指数增长,它们的智商确实会远超人类的智商。吓死人了,那怎么办呢?其实说到这个,有点儿像提到地球毁灭和人类毁灭是一个概念,因为要达到那个阶段还不知道猴年马月。
人人都在想着大数据不是吗?因为大数据有大数据的魅力,金融的,医疗的等等,基于大数据才能够产生针对性的处理,获得商业利益,大数据需要投入,交给人工智能去分析大数据,数据的采集也是需要功夫的,这么专业而复杂的事情,就交给科研者们吧。
关于医学,人工智能在五十年后可能做到远程手术,但是人工智能代替不了医生的诊断,它只能做到辅助作用。
我们中国的人工智能的水平在世界上属于潜力巨大的,与世界水平比肩。有需求才会有发展,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应用市场非常大。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的原因了。
未来怎么选择专业?
选择人工智能不会的,比如科学新体系的研发,比如医学领域诊疗的新发现,新药物等等,又比如,学画幽默的漫画。一切本质是创造发明的、顿悟思维的、艺术性的专业,仍将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