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书 |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

你好,我是讲书人赵冰

新的一年,很多人都会给自己立一些flag,比如说,一年要读多少本书啊,要减多少斤肉啊。但是呢,往往到了年底,发现自己又啪啪打脸了。由于疫情,今年的新年假期特别漫长。那按理来说,平常没有时间看的书,做的事,就应该能更好的完成了吧。

其实并没有,该拖延的还是会拖延,没看的书还是一大堆,减肥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人生好像就在不停的立flag,打脸,再立flag,再打脸的恶性循环当中度过。是不是感觉挺挫败的?

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今天分享这本书《了不起的我》就可以帮你改变自己,更有行动力,养成好习惯。这本书的作者是浙江大学心理学的博士,知名的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

书名是《了不起的我》,并不是在鼓吹自大或以自我为中心,作者只是想提醒每一位普通人都有自己的潜力,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进步,让自己变得更好。每个人都可以也值得拥有这样的“了不起”。


人为什么很难改变?

人要改变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有一项研究就显示,心内科医生告诉那些情况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如果不去改变个人的生活习惯,他们就必死无疑。但是最终也只有1/7的人会真正改变生活习惯,其余6/7人都不去改变,是他们不想活了吗?当然不是。就像我们经常听过那句话“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一样的。要改变,太难了。

人为什么很难做出改变呢?因为我们人的大脑存在两个部分,一个叫做感性脑,一个叫做理性脑。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人的感性脑就像是一头大象,而理智脑就像是一个骑象人。我们以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是可以控制着这个大象,但其实并不是。

这头大象的特点是什么呢?第一,它力气非常大,很难控制。第二,它是受情感驱动的。这里面既有负面情感,也有正面情感。这些情感既可能成为一种阻力,也可能成为一种动力。

第三,大象是被经验所支配的,而不是被期待所支配,这个怎么去理解呢?

举个例子,你今天办了一张健身卡,就会想象一年健身下来能瘦多少斤,身体变得很苗条,可以去发朋友圈,秀自拍,对吧?但是,这些都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你并没有真正体验过它的好处。

那你都体验过什么?比如说,睡懒觉、待在被窝里有多温暖,打游戏有多快乐,胡吃海喝有多爽,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经验。你的大象,更相信这些具体的经验带来的好处,而不承认那些虚无缥缈的、抽象的期待带来的好处。

旧的经验在人身体当中,是根深蒂固的,非常难摆脱,因为人人都有一个心理机制,叫做舒适区,这个词儿你应该不陌生。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里面有这么一个角色老布,他坐牢坐了50年,当他得知自己要刑满释放的时候,不但没有开心,反而差点精神崩溃了。最后,等他出狱后,甚至选择了自杀。你看,监狱其实并不舒适,但老布走不出的是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不愿意面对新环境的改变。

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底层心理需求是安全感,控制感。这也是大象所喜欢的。一旦要你走出舒适区,做出改变,你就会感觉失去安全感,失去控制感,你会感到威胁,变得很焦虑。

到这里,我们知道了人为什么很难做出改变。我们可以总结下,人改变的本质是什么?改变的本质就是:摆脱旧有的经验,创造一个新的经验。

改变前的心理准备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点干货,讲一讲究竟该如何改变自己的行动呢?首先,我们还是要做一点心理准备的。

有些想要改变的人会说:“我很痛苦啊,我很想改变,但是我没有选择”。而我想说的是:“你不是不得已,而是不愿意”。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有选择的,所谓没钱、没时间、太麻烦,不过只是借口而已。你不想作出选择,可能是因为这个选项其实并不好,或者你不愿意承担因为选择带来的责任。

如果要作出改变,首先你自己要拿回选择的控制权,而且还需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学会自我反思。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咨询室里就放着一根有着三个面的柱子,一个面是刻着“我很可怜”,一个面刻着“别人很可恶“,一个面刻着”怎么办?“,每次有来访者来到他的咨询室,他就会拿出这个三面柱问来访者,你想谈什么呢?

你看,在问题面前,你可以选择自艾自怜,可以选择怪罪外部的客观世界,但也可以选择积极的面对。问题是,你要选哪一个?


改变的四个办法

如果你已经明白自己是有选择的,并且下定了决心去改变,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踏出了开启改变的关键一步。接下来,介绍四个方法,让你的行动马上落地。

第一个方法,检验人生假设。通过假设,找到一些行为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

有时候你没办法改变,并不是因为你不知道方法,而是你不了解自己。我们可以用一个叫做“心理免疫的x光片“的工具,去透视自己内心,找到心中的恐惧究竟是什么?

书里有一个案例,Amy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互联网公司职员,她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人,但每次开会的时候,总是不好意思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算好不容易说出来,讲话声音也很小。会上如果别人表达了不同意见,她又很快沉默了。如果是别人问她想法,她只是会随声附和,哪怕心里明明是不同意的。于是,慢慢的,同事就开始忽略了她,她感觉非常苦恼,想要做出改变。

那我们用这个工具来帮Amy,一共4步。

第1步,找出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是什么?这个案例中,Amy想要是更自信的表达自己。

第2步,找出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是什么?相反行为是她经常附和别人,而且说话的声音很小。

第3步,她这么做,潜在的好处是什么?如果她不去提不同的意见,就不会和别人有冲突。

第4步,为什么她会这么认为呢?她的内心假设是什么?

这一步就需要刨析她为什么这么做的深层次原因了。经过分析,原来在Amy的小时候,父亲是一个军人,讲话非常严厉,话也不多,总是嫌Amy的妈妈啰嗦,还经常因为这件事吵架。所以,从小在Amy内心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如果我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就会引发争吵和冲突。

当我们帮Amy找到了这个心理假设后,还要用现实去验证它。作者让Amy想象一下,如果在一个不那么重要的会议上,她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然后,当她真的这么去做了以后,再把真实的情况和之前脑海里面想象的假设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是和预期的一样呢,还是说其实现实情况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可怕。当完成这些后,Amy原本固化的心理防御机制就开始松动了。

这就是我们通过“心理免疫x光片“的方法,用现实验证了假设,最后触发改变的开始。

第二个方法,小步子原理,先从最小的改变开始做起

我经常碰到有人问我:“赵老师,我很想读书,但是我一翻开书,总静不下心来,读不下去,该怎么办?“我的回答是:”你先开始5分钟“。

你拿到一本书,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要纠结能不能看完,马上翻开来看,告诉自己先开始看5分钟再说。别小看这5分钟,这时你的行动力已经被激活了,可能很难停下来了。

这个方法就是小步子原理。你要做一次改变,先不要把门槛放得太高,否则,你很快就会放弃;你要从启动最小改变的那个点开始,让你的大象先尝到一点甜头。

美国有个戒酒协会,创立以来已经帮助了1000万人成功戒掉酒瘾,他们有个非常厉害的“12步戒酒法”,就是通过12个步骤,就能让你戒掉酒瘾。这第1步,居然是“我承认自己在对付酒精这件事上,已经无能为力了”,是不是挺让人意外的?仔细一想,很有道理啊。当你先承认自己失控了,那么你就不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上,而是转而放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

接下来,还有一些小目标,比如“24小时之内不喝酒”。只要24小时之内不碰酒,就算完成目标,是不是也不是太难。没错,改变就是从这些小事做起,一点点进步,慢慢从量变到质变。

听到这里,你的内心是不是也轻松了很多,对于那些没看完的书,没减去的肉,已经没有那么多懊悔和自责了?

那如何开启这第一步呢?心理学上有一个“奇迹提问法”,很管用。比如,你要减肥,那么你先问自己:如果一年后你减肥成功,你会是什么状态,越具体越好。当你脑海里有了这个画面。你再问,如果自己做到了,回望整个过程,这第一步会是什么?这第一步可能是,今天晚饭少吃一口饭。然后,你就去开始这第一步就行了。

你看,当你往前看,看到的是困难重重,而你站在成功的彼岸,往回看,看到的是方法和路径。这就是“奇迹提问法”,帮你找到改变的第一步。

第三个方法,培养环境场,培养一个适合改变的环境和场域,逐渐养成好习惯

疫情期间,刚开始在家办公的时候,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感觉效率总是比以前在办公室办公要低很多。看了这本书,我才是知道,这是因为场域,也就是空间环境不对。

家、宿舍往往是跟休闲娱乐相关联的;办公室、图书馆往往是跟学习工作相关联的。在不同的环境里,人的行为和习惯,会不由自主的受到环境的影响

这个环境场,不一定是物理空间,也可以是周边的人形成的一种“场”。比如,学霸们总喜欢成群结队的学习,彼此督促,越学越好。学渣们也有自己的圈子,常常一起熬夜打游戏。这么看,几千年前的“孟母三迁”,的确是很有智慧的。

如果说我们想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可能觉得自己一个人的意志力不够,那就可以去参加读书会社群啊,大家一起组团打卡,是不是就容易多了?

现在,我请你也来思考下,你要怎么做,才能给自己立的flag创造一个“环境场”呢?

第四个方法,情感触动是改变最重要的动力

俗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在前,理在后。只有先触动大象的情绪,才能让它听得进道理。为什么常常有人说“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呢?原因就是ta还没有得到情感认同。

情绪分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哪一个才能帮我们改变呢?答案是前者。人们很习惯用焦虑、恐惧这些负面情绪来促成改变。比如,企业里面管理员工的各种罚款制度;小朋友考试考不好,家长威胁说“再考不好,长大以后就变成要饭的“等等。

由此产生的焦虑、压力、自责,反而加重了我们的放纵,会造成恶性循环,甚至最后干脆破罐子破摔了。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当抽烟的人看到香烟盒上印着特别恶心的戒烟广告,压力就更大了,于是要赶紧抽口烟来减减压。

那么,真正好的改变,是如何促成的呢?它不是靠外部的动力,而是用内心的爱去驱动。当你去减肥,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较或是迎合大众,而是真正想让自己变得健康,想要给家人更多的爱和温暖,那么,你改变的动力会更大。

说到这里,来回顾下我们提到的改变的四个方法,分别是:检验人生假设、小步子原理、培养环境场情感触动


自我接纳

我们今天一直在讨论关于改变的话题。很多人也都希望自己发生改变,变得更好。但是,改变真的就一定能越来越好吗?

话说有一个小伙子,他想要赚很多钱,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结果他三年内换了5份工作,每次只干半年,结果很挫败,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糟了。作者给他的建议是,先不要想自我实现的事,先想想怎么赚钱,才比较实在。

心理学里有一个专门的词语,叫第二序列改变。改变有两个层次,第一序列是内容的改变,比如想换工作这件事。第二序列就是应对方式的改变,就是不停的换工作这个行为。

如果只是把改变停留在第一序列,而不去做第二序列的改变,那就会导致这个改变本身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成为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判断一个改变是不是有效,就是看这个改变能不能带来好结果。

那怎么做到第二序列的改变呢?这就要讲到另一个重要的原则了,叫做:自我接纳。欸,说到这里,你可能会糊涂了,自我接纳和做出改变,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其实并不是,自我接纳恰恰就是一种改变。心理学的森田疗法告诉我们,不要去纠结于自己的问题,我们可以带着问题去生存,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那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是需要我们自我接纳的呢?第1个是外部世界的不如意,比如偶尔的失眠、焦虑,这些都是正常的。第2个是自然进程的事情,比如生孩子就是要怀胎10个月,你不能违背这个规律。

再来说到读书这件事,我身边总有这样的朋友,他们非常希望通过读书获得成长,但是又不太会读书,总是硬着头皮上,搞得自己很痛苦。那按照咱们刚才讲到的第二序列改变,不如换一种应对方式,大可不必自己死磕看书,来这里听我讲书,不也是挺好的吗?

总之,自我接纳的本质不是追求,而是舍弃;舍弃对生活的过度控制和对完美世界的想象。


总结

好了,今天我们分享了《了不起的我》这本书里关于行动改变的内容,从为什么人很难改变,讲到了改变的心理准备,方法和自我接纳等很多干货,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帮你迈出真正改变的第一步。

同时,我注意到这本书的最后罗列出来的参考文献,几乎就是融合当今市面上最顶尖的心理学书籍,可以说是一本集大成者的书。这也是作者陈海贤老师独创出了一套自我发展的心理学,写得非常通俗易懂。这本《了不起的我》,推荐给你。

最后送你一句话,其实一直陪着你的,就是那个了不起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讲书 |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