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历史可以有一千种解读,你的心中却只容得下一种

文/心若兮

古隆中 三顾茅庐之地

最近读了了一本书,是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通史》。

吕思勉和钱穆、陈垣以及陈寅恪四人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吕思勉一生桃李满天下,著名的史学家钱穆、黄永年都是吕老的得意门生。

这本《中国通史》不同于编年体史书,分为上下两册。


《中国通史》

上册借鉴了古代史书的典制体,将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等十八个历史专题分章节讲述。

下册则大气磅礴,一气呵成,上至三皇五帝下到黎民百姓,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卷铺展在你的眼前。

如果要给读者一个建议的话,我建议读这本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

我们可以从自己比较喜欢的历史文化专题入手,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一个朝代入手开始看起。

这毕竟是一本不薄的书,从兴趣开始,可以让你渐入佳境,轻松愉快地把书读完。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方面,让我觉得《中国通史》这本书真是值得认真研读的好书。

01对历史细节阐述详实,知识上的误区瞬间土崩瓦解


江苏沛县刘邦故里

吕老不愧为是史学大家,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们高山仰止。

仅举一例就可以证明吕老对待历史、对待文化的严谨态度。

大家都知道"宦官"一词,目前我们所理解的都是"太监"、"阉人"。

在这里吕老就给我们纠正了这个误区。

"宦官和阉人,本来是两件事。"

"宦官"开始并非阉人,而是侍奉于名门望族的贴身侍者,一般地位都比较高。

用俗话说,就属于上等家佣。

这种服侍人的人到了皇宫,自然而然就成了"官",就成了服侍人的一种官"宦官"。

至后汉邓太后临朝后,将宫中的一些诸如中常侍等官职,都改用了"阉人",这才演变成了我们现在说的"宦官"。

如此"宦官"一词背后还有诸多知识和故事,可见吕老对于史学的研究真可谓是"字斟句酌"啊!

除此之外,书中引文、释义、出处、文献等历史资料比比皆是。只要是作者认为仅一己之言讲不透彻或者理解不好之处,都会配以大段注释。

总之,你读了这本书,不只是收获这本书本身,更能收获到书外世界的阳光和雨露。

02别出心裁分析与推理,告诉你历史完全可以被改写


南京博物馆孙权诸葛亮龙蹯虎踞典故场景

如果每本历史书,写的都是千篇一律的东西,恐怕就没有那么多人喜欢读历史了。

吕老的这本《中国通史》,恰恰就是一本别出心裁,让你眼前一亮的历史书。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吧。

刘备与孙权联手火烧赤壁,大败曹操,让诸葛亮和周瑜的连环火攻成为了千古传奇。

可是这本书有意思了,吕老却说孙权完全没有必要去配合刘备来联合抗操。如果那样的话,史上将再无"三足鼎立",再无"火烧赤壁",历史将被改写。

那么吕老究竟何出此言呢?

吕老认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最大的社会问题就是"生计"。对于封建社会的老百姓来说,如何在乱世中得以生存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当时汉朝已经濒于瓦解,各路诸侯并起,都想在这乱世之中独占鳌头,名垂千古。

此时的中国大地,纷争四起,战火纷飞。黎民百姓苦不堪言,生灵涂炭。

何谈"生计",又何谈"生存"?

吕老认为,以当时孙权独霸江东的实力,完全可以和曹操抗衡。而当时刘备并无"三分天下"的能力。

恰恰是孙权联合刘备的"赤壁之战",让不计其数的生命消失殆尽,让中国大地的战火再次加剧。

刘备正是通过赤壁之战,才分得了蜀地,勉强撑起"三足鼎立"之势。

吕老认为:

"赤壁之战,是天下三分的关键,其事在公元208年,至280年晋灭吴,天下才见统一,因这一种蛮悍的心理,使战祸延长了七十二年。"

或许,吕老认为赤壁之战可以免于三国纷争,使百姓免于灾祸。

但是,以当时当日的中国境况和历史背景来说,即使没有赤壁之战,也同样改变不了当时战乱的局面。

我想,历史之所以有着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就是因为我们可以肆意地发挥想象,阐述观点,却丝毫无法撼动历史之所以称其为历史的永久地位。

03历史总能颠覆你的认知,"大家公认"不一定就是历史


雄奇险秀王莽岭

记得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上,我们学到的一个知识点是: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是三大卖国贼。

可是,我们涉猎的知识多了,渐渐知道曾国藩可堪称为"半个圣人"的历史人物。

在他的身上正经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时过多年,我们再回顾当时学的历史知识,就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这并不是某个知识点对与不对,历史真不真实,而是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不同。

在《中国通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颠覆你认知的历史。

记得三字经中有一句:"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说的是王莽篡汉的故事。

然而在吕老的眼中,王莽不但不是奸臣,反而成为了改革发展的革命家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大汉王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也有过汉武帝的盛世和光武帝的廉明,但是,从政治制度上来说还是腐朽的封建制。

王莽无疑意识到了制度的问题,改革势在必行。

"但改革的气势,既然如此其旁薄郁积,自然终必有起而行之之人,而这个人就是王莽。

所以王莽是根本无所谓篡窃的。他只是代表时代潮流,出来实行改革的人。"

吕老认为,汤伐夏,武诛纣,都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

王莽既然能成功"篡窃"就从某种意义上表明是"顺应天意"而已。

事实上,王莽也确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改革分田制,提出"王田"即土地国有,平均分配;其次是立法,将大事业归官营,即国有企业;再次是稳定物价,节制资本。

可见,王莽的改革的确有高瞻远瞩的大韬略。

由于改革执行起来困难重重,不得其初衷,因此构成王莽内乱的重要原因。

04后语


东汉玉辟邪

历史,总是要辩证地去看,不能仅听一面之词,一家之言。

要集千家之思,取百家之据,方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历史,还有一个独有的特点,就是无论你读过多少种历史文献,听过多少种历史言论,在你心里只有一种你认为是最贴近史实,最符合历史的观点。

而这正是历史的有趣之处。

如果你也喜欢吕思勉的这本《中国通史》,欢迎一起阅读交流。


作者简介:

心若兮,当当《若兮书话》专栏作者,一个追逐梦想的二胎宝妈。希望通过文字传递温暖,跟喜欢阅读的朋友一起成长!欢迎关注,交流互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通史》:历史可以有一千种解读,你的心中却只容得下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