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形而上学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5)

图片发自App

第15章《儒家的形上学》讲儒家《易传》和《中庸》中的形上学,伦理学说。

《易传》是儒家对《易经》做宇宙论、形上学、伦理学解释的一本书。《中庸》是《礼记》的一篇,解释了儒家的形上学观点。

1、事物的原理

《易传》中也讲“道”,但和道家的“道”不同,道家的“道”是无名,不可名,是统一的“一”,是万物生成的源。而《易传》的“道”是可名,是万物分别遵循的原理。

2、万物生成的“道”

刚刚所说的是各类事物都有一个“道”,各自遵循的规律。除此之外,还有万物做为整体的“道”,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是生成万物的道,是宇宙最大的成就。

3、万物变化的“道”

易有一个意义就是变化、改变、合称变化。《易传》强调:宇宙万物永远在变化过程中,泰卦九三爻辞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传》认为这句话是万物变化的公式。这就是万物变化的“道”。即事物若要臻于完善,它的运行就必须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恰当的时间。

图片发自App

4、中和

“中”的观念在《中庸》里充分发展。即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时间,在“恰到好处”,即时中。如孟子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中庸》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和是调和不同以达到和谐的统一。一个组织得很好的团队,是一个和谐的统一,在其中,有各种才能的、各种特长的人都有适当的位置,发挥适当的作用,人人都同样地感到满意,彼此没有冲突。《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5、庸常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庸”普通或平常,如“吃、喝、睡”这些都是日常,看似没有价值,然而这些日常又都是必须遵循的天性,所以“率性”而为,有时也是遵循天性。遵循人伦的生活也是天性。

图片发自App

6、明诚

《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提倡一个人要明白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活动的一切意义。如能明白,就能成为圣人。

《中庸》还说:“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仕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成己的同时,还要成人。传承了孔子、孟子等提倡的“行仕”,推己及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儒家的形而上学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