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2.4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福州江南水都中学  李珊

这节课上的是从宏观角度认识物质---元素。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仅用一节课就把所有内容(元素定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元素符号名称的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周期表、物质的类别)全部搞定。而今年,我将麻吉星反馈器代入课堂教学中,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虽然进度慢了点,但收获更多了。

教学环节一: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元素种类

图1 图中一共展示了几种元素

  这是6B班的作答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选择1种的有1人,2种的7人,3种的11人,4种的16人,6种的3人,乱选的有一个(当场已经翻牌,提醒一次)。我从正确选项4种中随机挑人选择了刘同学,我请他上台给大家说明理由:通过观察原子核中质子数量,有几种质子数,就有几种元素。其中11和12重复了两次,所以一共只有4种元素,即质子数分别为9,11,12,17。

图2 学生上台展示


图3 学生做答痕迹

通过反馈器作答,发现原本我认为很简单的“元素种类由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这个知识点,不同的班级竟然能呈现如此大的差异性。比如5A班,是高达98%的正确率,4B和6B班都低于50%的正确率。在正确选项中随机挑人作答,在B班中应该更为有效。然而我在A班中也采取了随机挑人说明理由的做法,当时的想法是,想确定他们是不是真的懂,现在想起来觉得似乎失去了数据的价值?

图4  5A班作答情况

教学环节二:宏观、微观表达判断

元素是宏观概念,原子是微观概念,元素只讲种类,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元素用组成,原子用构成,如图5所示。

图5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写完笔记,我立即用两道题测试,如图6所示。第一题,我做了示范,二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二氧化碳是宏观物质,元素也是宏观的,语句要保持对称。第二题,我让学生判断,但是很多学生模棱两可,说不出原因。我改变教学策略,让学生把这句错的,改成正确的。接着拍了三种答案,如7所示。让学生投票选择正确答案(这里其实有存在多选,反馈器如何实现呢?)

图6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


图7 学生改写答案

  我从选择答案1的同学中随机挑人说明理由,答案2,说了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我借助手上的二氧化碳模型,展示给学生看,提问,如果是两个二氧化碳分子呢?那就有4个氧原子和2个碳原子构成。学生明白,如果原子讲个数,分子也要讲个数,在语句上呈现“对称结构”。

  回顾这节课,信息技术不是实现预设好的,而是这时候我想知道学生的学习和听课程度临时决定使用反馈器作答,事实证明,反馈器确实能很好的捕捉当下学生学习情况,对于教师教学策略的调整很有帮助,不同的班级可以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同一个教学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反思:2.4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