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裕才:科学企业家的坚守与创新

在百度搜索框输入“冯玉才”三个字,你首先会看到:“冯玉才(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词条,点进去,从“研究方向、主要贡献、获奖记录”等相关信息中,你大概率也不会觉得此人与其他大学教授有何不同。但如果输入“冯裕才”,你又会看到“冯裕才: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这样的人物资料网页。

“冯玉才”和“冯裕才”,其实是同一个人。

抛开一字之差,他既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又是我国第一家专业数据库研究所的创办者,他所创建的达梦公司长期稳居国产数据库市场占有率第一,且产品源代码100%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梦数据库广泛应用于公安、电力、航空、金融等50多个领域。在国外“IOE”强敌环伺,国内信息安全要求“实现核心系统核心部件国产化”的今天,达梦的产业重要性不言而喻。

冯裕才


冯裕才生于1944年,江苏靖江人,今年已77岁高龄。但他每天坚持凌晨4点钟起床、长距离散步、洗冷水澡,365天奔忙,依然活跃奋战在数据库领域一线的状态,令很多年轻人感到叹服。他说自己是一个“追梦者”,在大数据、云计算发展如此迅猛的今日,数据库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石,“中国人必须依靠自主工艺研发去掌握数据库领域的核心技术”。

为此,冯裕才已经大干了45年,他把知识分子的眼光、学者的严谨、对商业的敏感,都融入到IT产业的探索中。久久为功,在国际数据库领域,树立起属于中国的“达梦”旗帜。

01

达成梦想的需要

“达梦”的名称首次出现在1992年。当时冯裕才的课题组以技术优势刚刚力挫群伦,得到国家部委一个400万元预算的数据库项目。他的团队遂由此升级为研究所。“数据库”和“多媒体”的英文“Database Multimedia”,缩写以后是“DM”。冯裕才灵光一现,喃喃道:“DM,DM,不就是达梦吗?”他和团队出于“达成梦想的需要”,达梦数据库与多媒体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了。

这时距离冯裕才调入华中工学院(即今华中科技大学)担任计算机系助教,决定投身数据库领域,已过去了16年。研究所挂牌这天,冯裕才站在华中科技大学南一楼的中厅门口,望着新落成的办公地点,他不由得回想起这16年来的一路泥泞。已经记不得是哪本刊物上的数据了:80年代初期的一部计算机,用于系统管理的计算比例要占到80%。“这不说明计算机的核心领域就是数据库吗?”那一刻,成为了冯裕才立志做好国产数据库技术的起始。

彼时恰好是国内专家关于数据库研究的起步阶段。1977年,萨师煊、罗小沛、张作民等50余位学者召开的黄山会议,后来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也是同一年,一位美国籍犹太人拉里·埃里森和两位朋友,成立了一家软件开发研究公司,这就是后来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库软件公司甲骨文。

因为政治、经济、科技环境的差异,国外同行已经先行一步,以冯裕才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唯有努力赶超。他一面自学英语,一面自学数据库知识,在手头甚至没有一台计算机可以实践的情形下,冯裕才编著了一部《数据库系统基础》,以唤起科学界的重视。此时他的职称仍为小小的助教。

他不是没有机会摆脱窘迫。上海研究所曾向他抛来橄榄枝,提供住房、高级职称等优厚待遇,但无法支持他做底层数据库研究,于是放弃;一名台商邀请他去美国进行数据库研发,并承诺为整个团队办理移民,条件是“知识产权需留在美国”,他坚决放弃;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陈品山教授,邀请冯裕才去美国读自己的博士生,但数据库的研究成果要落在美国,他摇摇头,毅然拒绝。

冯裕才说,美国已经有很多套数据库了,但中国还没有一套完全知识产权自主的数据库。“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数据库,这是未来关乎国家信息安全的大问题。”正是这份对技术独立的渴望与傲骨,以及一个科研人员对国家建设的使命感,支撑着冯裕才走到达梦研究所成立的这一天。

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他对国产数据库技术的“执念”,还将一再地接受考验,所幸,冯裕才一直都没有令人失望。

02

他的坚持,是正确的!

1996年,达梦数据库的研究与开发渐渐走上正轨,达梦系统第二代“DM2”问世,让冯裕才和同事们有了走市场化道路的可能。当时华中电力集团财务公司在招标一个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它承担着四省电力公司的内部结算职能,所以对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达梦以相对优惠、周到的价格与服务,赢得了这次竞标。但新生的达梦,面对现实具体应用场景时,却频频出现问题,这给了团队很多打击。

当时有人出于稳妥起见,问冯裕才能否改用外国较为成熟的数据库代码,替换DM2进行开发,毕竟研究所要对客户负责任。这个项目结束,再慢慢打磨自家的DM2不迟。

冯裕才坚决否定了这一提议。他认为,现在恰恰是打磨DM2的最佳时机,只要渡过了眼前难关,DM2就能彻底蜕变,成为真正落地的产品。为什么刚遇到困难就放弃?为什么对国产的数据库没有信心?国产数据库还有几年可以等待?“如果你们坚持要用国外数据库,我会带着我的研究生,在DM2上继续开发!”

他的热情与坚定无疑感染了在场所有人。大家同气连枝,握紧拳头,为了早一天做出真正能投入市场的数据库,他们疯狂地干了两年。最后证明,冯裕才的坚持是正确的。

另一件颇具代表性的事情出自2003年。这时达梦完成了转企改制,公司已然成立三年。期间成熟的国外数据库大行其道,达梦的市场化道路依然艰难。想要持续做好达梦系列产品,使国产数据库在未来具备国际竞争力,就得拿到“863计划”的数据库评比经费支持。然而这一年,达梦不光失去了已蝉联6年的第一,甚至干脆名次排到垫底。这让达梦彻底失去了科研经费。

冯裕才和他的团队很奇怪,怎么国内的同行获得了如此突飞猛进的技术进展,达梦却浑然不觉?后来才搞明白,原来这几个数据库机构都采用了国外开源的代码核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跟一个尚处于发育期的孩子比较,孰胜孰败,一望而知。达梦很郁闷:如果不把心思用在自主技术突破上,“863计划”意义何在?为了争夺经费,就能“掩耳盗铃”吗?

达梦早期发展历程


冯裕才忆起了1978年,他在武钢看到的一幕。当时武钢斥巨资从日本引进一套无人值守管理系统,可日本人过来安装完毕后,直接把技术资料都烧掉了——卖的是设备,技术不能卖。冯裕才当时就想,总有一天,中国要拥有自己的数据库技术,可以再也不用仰人鼻息,受此匹夫之辱。联系眼下“开源代码”事件,他不由得摇头叹息:我们的技术人员还没有意识到数据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历史没有给他们带来教训。

目光短浅,是搞不好数据库的。

这一次,冯裕才的团队和他站在了一起,他们也别无选择,达梦是他们一个代码一个代码敲出来的,他们认为达梦是璞玉,不是朽木。在2004年的评测中,达梦团队推出了全新的“DM4”,他们面对一众以开源代码为核心的“国产”数据库,高昂头颅,毫无惧色。

达梦再次夺得了“863计划”评测第一。

在所有描述一个人“成功”的品格中,最可贵、最普遍的一个词语就是“坚持”。这是个听起来司空见惯却无比稀缺的品质。因为庸常的生活、得过且过的生活不需要坚持,只需要苟且和释然,便能捱过岁月。能真正迎难而上,放弃柔软的诱惑,力排众议,孤独地行走在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道路上,并且证明它是正确的,这才是真正的坚持。

冯裕才靠的是什么?探察其早年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端倪:冯裕才生于抗战胜利前夕,长在建国初期,父母虽给他一个含有“裕”的名字,一家人却是不折不扣的贫下中农。后来上了军校,在哈尔滨寒冷的冬季里每天跑步训练,从未敢言苦。又赶上政治动乱,学业被迫中断,直到70年代末才辗转来到长沙接续学习。可以说,30岁以前的人生,冯裕才经历了太多:国家意识、集体意识、知识焦虑、改变命运、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这些看似巨大的标签,通通放在冯裕才的身上,也感觉毫不违和。

时代造就了他,他便对时代抱拳一笑:别急,好戏在后头。

03

每个人都是老板

书生从政,问题不大;书生经商,值得商量。冯裕才绝非一个天生的商人,他在注册成立公司、解决资本危机、制定经营策略、分配股权原则等方面所体现出的解决思路,充满了知识分子式的机智与无奈,这也让达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市场经济初具规模,揣着大量资本的投资人,与急于寻求资本支持的下海书生一样,多不可数。此时冯裕才的达梦,不光在研究所团队眼里是宝贝,在资本的眼中同样是潜力股。

经历过特殊年代,冯裕才是一个对政治风向极其敏感的人。市场经济繁荣,达梦不可能永远依靠国家经费和政府项目维系发展。尽管主要客户是政府部门,但“走产业化道路,才是数据库发展的必然。”他便开始谋求达梦企业化转制。

然而,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是:资本来得太多,多到人家要控股,怎么办?

冯裕才无论如何不敢交出达梦的控制权。原因很简单,在公司化的商业规则中,控股最大,大到有一天资本为了盈利,可以轻易让整个团队放弃技术路线,而那时冯裕才只能束手无策。不是每一个商人都能面向民族的未来做决策的。于是冯裕才拒绝了所有要求控股的资本,代价是,到2001年,公司已经完成注册,却没有任何资本入账,冯裕才只能靠借钱给团队发工资,他很忧急。

但天无绝人之路,“德不孤,必有邻”。2001年夏天,冯裕才在飞机上遇到了能帮助他走出资本困局的贵人。武汉市科委主任刘家栋,愿以科委下属的武汉火炬科技投资公司,投给达梦500万,一下子解决了冯裕才团队的燃眉之急。

他自己穷尽人际关系,又找来600万,此时离凑够达梦公司的注册资本,还剩300万缺口。冯裕才想,达梦是有光明的未来的,而且达梦也不是我一个人的达梦,是团队每个人共同的心血,那么,剩下的差额,就让我们内部来消化吧。“从今以后,达梦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是老板!”

这种众志成城的热望,点燃了达梦每个人的理想主义。连前台的同事和司机师傅,都掏出1000元和10000元入股公司。一名华科大的老师,把买房的钱也拿出来交给了公司……就这样,达梦解决了第一轮融资的难题。达梦属于达梦自己。

达梦公司的使命与宗旨


直到2008年,为了参与国家“一号专项”的实施,达梦才引入了新的资本。但是冯裕才仍有自己的坚持,“公司主导权不能旁落”,这是底线。于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被拒绝,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对达梦的注资,因为后者即便占股34.01%,也不会干预达梦的发展战略和日常经营。冯裕才再次守住了底线。

另一件能说明冯裕才商业上坚持原则的事例,是拒绝了新世纪初华中产业园的投资诱惑。当时达梦刚刚拿到一笔800万的国家资金,时任武汉市市长周济向冯裕才推荐了一块地,每亩价格仅需8万元。在这里建成一座科技产业园,未来的回报将是难以想象的丰厚。但冯裕才认为,达梦是做数据库的,不是搞房地产的,让达梦背上500%的资产负债率去做产业园,一定会对数据库事业的发展造成影响,于是他放弃了这次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

即便投身商业之海,也不能把自己淘洗成一个彻头彻尾、唯利是图的商人。多年以来,冯裕才不忘初心的坚持,为达梦数据库创造了一个舒适有利的发展氛围,也为后来国际信息安全形势急转直下,国内席卷而起的“去IOE”风潮,提供了“达梦思路”的解决方案。

04

来自斯诺登的警钟

2013年6月6日,一个名为“棱镜计划”的项目引爆了全球的关注。一个戴着方框黑架近视镜、面庞清瘦目光忧郁的年轻人,以其世界公民的良知,说出了美国关于信息监控上的惊天丑闻。此后,伴随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发展,数据安全、信息安全,变成各个国家、各类政务系统、各种高新IT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据库作为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神经中枢,立时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到此刻,冯裕才一直以来默默坚持的数据库产权自主、技术自主、经营自主,所有特征都变成了优势,促使达梦走到了舞台中央。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认可:2013年4月,达梦数据库获得由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颁发的《信息技术产品自主原创测评证书》,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信息技术产品自主原创测评证书”的数据库安全产品;2017年3月,团队最满意的产品DM7,通过了国家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EAL4+级认证,是目前国产数据库最高安全级别;2018年6月,达梦通过了难度最大、级别最高的CMMI5级认证,标志着达梦将软件开发能力提到了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达梦在市场上也全面发力,表现出色,成为“实现核心系统核心部件国产化”的主力军。2013年12月9日,基于DM7的中铁建“财务支付平台”成功上线运行投产,系统成功从Oracle移植到了DM7;2016年11月,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云海一号01星送入太空。此次发射采用的数据库产品,正是DM7,这是国产数据库首次在气象卫星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还有河北政法委数据中心项目、国家发改委互联网门户系统建设项目、中航信运行中心核高基项目等,精彩合作案例多不胜数。

达梦办公环境


如此硕果累累,使用放心,完全有赖于冯裕才超人一等的产业前瞻性。若非他一直以来对技术的坚持,对经营的坚守,对国产数据库持之以恒的探索,达梦不会有今日,国家信息安全也不会有这么一张可靠的网,以抵御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随着互联网大厂在“去IOE”方面的表率作用,以达梦为代表的国产数据库技术,在未来国内的应用只会越来越广泛,价值越来越重要。在以冯裕才为代表的科学企业家们的带领下,随着达梦自身生态体系的搭建,达梦也将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多元、独立、完整生态体系的国产专业数据库企业。

为了这个目标,冯裕才尽管已步入古稀之年,仍然奋战在第一线,为了达梦的发展与上市,鞠躬尽瘁。

2012年,冯裕才第一次来到美国甲骨文公司总部。显然,一直以来,冯裕才绝不满足于达梦只做“中国第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要仔细观察这家“数据库世界第一”,并盘算着达梦什么时候能取而代之,彻底走向世界。

当他得知这家全球拥有超过十万名员工的企业,仅有1%比例的员工从事着核心数据库的研发时,他意识到,达梦要想做大,光靠做产品是不行的,理想主义的坚守要有,但是必须与时俱进。在达梦早期,固然要一心一意扑在产品上坚定不移,但是到了现在,达梦必须兼顾做应用,惟其如此,达梦才能真正做大做强。这是一个68岁老人的商业智慧,他依然让自己的思维保持着新鲜开放,全然没有因为年龄的作用而变得故步自封。这也是达梦能走到今天的根本原因。

05

“不要小看任何一个普通人!”

和做技术不同,商业归根结底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问,既广泛对外,也要求对内。而在某种意义上,内部管理还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冯裕才作为一位“儒商”,在团队建设上的艺术,用一个词来概括,便是“诚外无物”。

他不提倡别人称他“冯总”,只喜欢人叫他“冯老师”,一则他本身就是一位大学教授,二则他的团队成员很多就是他的学生。

多了一层师生之谊,这一“诚”字就显得格外清晰。比如冯裕才从不拖欠员工薪水,哪怕拆东墙补西墙、满世界借钱,也要按时发工资,这是从达梦创立之初便定下的惯例,即便在达梦资金最紧张的时候,也未曾改变。

在用人上,他讲究“不拘一格用人才”。2005年秋招,一位曹姓同学通过了笔试与面试,来到了签约环节。这是他坦白了:自己不是华科的本科生,只是附近一所职校的专科生,而且本专业也并非计算机。他只是对计算机感兴趣,在华科旁听了相关课程,这次投递简历纯属碰运气,没想到被录取,所以现在必须说明实情。

这件事在管理层讨论来讨论去,最终到达了冯裕才的桌面。冯裕才感到很奇怪:“这样的学生为什么不录用?”肯提前坦白,说明人品好;仅仅依靠旁听,便能在笔试中拿到高分,说明能力强。人品能力兼得,一纸学历还是问题吗?于是这位同学被达梦顺利录取。

冯裕才以诚待人,他的员工同样回以“诚意”。“读一个博士要上课、准备论文,起码耗费几年时间,他们为了达梦的研发,全力以赴”,好几位研究生,都因为在达梦专心工作而放弃了博士学位。

冯裕才对人才的提拔也不遗余力。现在达梦已经是一家员工超过千人的公司了,这里出现过:24岁的部门经理,28岁的技术总监,以及还不到40岁的总经理。

冯裕才不是没有犯过用人方面的错误。2002年,达梦成立之初,时年58岁的冯裕才,就已经在考虑管理层年轻化的问题了。当时他的朋友介绍一位有着“丰富外企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过来,担任达梦总经理。冯裕才决定让他试试,可仅仅过了两个月,这位高调奢华的总经理便挂冠而去。到2008年,同样的戏码又上演了一次,这位新总经理离开后,留下了大量烂账、坏账,为达梦造成上千万元损失。

这时冯裕才意识到了,“空降兵”要慎用,有些人中途加入,没有同甘共苦的经历,在价值观层面不统一,不懂得珍惜达梦。痛定思痛,达梦从2011年开始全面采用内部孵化管理层的方式。

如达梦现在的副总经理帅立立、张永强、张劲松、冯源、刘志红、丁先胜,以及高级副总韩朱忠、陈文、王婷、周淳、付铨,都是这一时期提拔上来的,无一不是跟随冯裕才从技术到市场,奋战多年的“老部下”。这两年总经理皮宇上任后,大力推进办公流程和管理制度改革,自此达梦无论是研发模式还是管理模式,都更加规范化和体系化了。

“不要小看任何一个普通人!”这是冯裕才2011年以来一直坚持的人才观念。无论是他自己还是达梦管理层,在进入这行之前,无一不是个普通人。但伟大的事业,往往都是靠普通人办成的。“他们比我预期中干得更好!”冯裕才如是评价现在这套领导班子。

DM8新片发布会上,冯裕才的演讲《从达梦看中国数据库40年》现场


现在可以来说说冯老师的两个名字了。1961年,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扬州中学的冯裕才,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冯玉才”。再后来的50多年里,“冯玉才”在数据库领域声名大振,写了书,当了教授,创办了企业。而如今达梦进入上市倒计时之际,“冯玉才”又在公开报道中改回了“冯裕才”。伏尔泰说过:我虽然没有一个伟大的姓氏,但我有办法使它荣耀起来!

在达梦高歌猛进的今天,也许冯裕才觉得,尽管“玉”比“裕”文雅些,但好像也不甚重要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冯裕才:科学企业家的坚守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