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隔离的一天


凡事总有硬币的两面,遵循一切都是最好安排的原则,可选择性的只看一面,所以总体来说,今天是值得庆幸的,毕竟昆明疫情又起,实在不适合给政府添乱,一天的时间,不可乱跑,实实在在的宅男培训宝典,不主动的联系别人,也不被动的接受别人的邀请,遵循昨晚给自己定的控制原则:控制一切嗜好,在我看来,但凡想停下来的时候停不下来的都叫嗜好,便有了今天有节制的收拾书斋、清洗脚垫,吸烟一支,精酿半瓶,两餐自己煮食,重新打开《万历十五年》,何理控制阅读时间,阅完第一章到第三章。今读《万历十五年》,再想着昨夜读完的是《杀死一只知更鸟》,这种阅读上的巧合还是蛮值得玩味的,无巧不成书原来也适合“书”本身啊。前者在著者的大历史观下,审视我们这片土地几百年前生活着人们的无奈,这种无奈上达天听,下抵庶民,当时再大的权势滔天,也是被历史洪流裹挟着的无奈,上至国家层面的管理,下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靠潜规则来处理最正当的事情,而且还不能具体到事情,大家讨论和针对的是一个沙包,这个沙包源自上古,无法精确的表达和指向,只能提取出抽象的东西,用抽象的东西来指向现下具体的一切事物。反观后者,其时的确也是充满了无奈,更是无力,但制度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向是有章可循的,一是一二是二,哪怕歧视和不公充斥其间,但是历经过迭代,还会自我完善和修复,不至于从上到下所面对的都是对问题的无解。所以现在想想,真正想解决问题的时候,所有的争论一定是有针对性的,落到实处,否则一定会东扯西拉,甚至于用一些好高鹜远的词语,占据道德高地,这似乎给那些撒泼打滚的人给了一个有点高级感的修炼方向。

  《万...》三章读完,既然不让再翻,于是又捡起了《杀...》,打开重读第一段文字,突然发现,如果没有读完整本书,初始启读时,虽然每个字都认识,其实是不明白作者在讲什么的,只是觉得信息量很大,文字很有高级感,读完再来回看,果然是越嚼越有味,也许这就是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区别吧,创作者很用心,就像一个技艺精湛的木工,动手之前脑中已经谋定了全局,于是哪怕是细节处也能丝丝入扣,铆钉吻合。识书如识人,别说你懂了,你了解了,评论一个人时,无论用词好坏好坏,都不要太轻易,因为了解都是需要时间和用心的。用心的看一本书,用心的会一个人,用心的过好这一生,盖棺才能定论,别早早的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和对自己的人生做结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隔离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