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不听话,就是叛逆?有平等,无反叛

期末结束,开了最后一个家长会,受老师所托帮助一位男生,于是与其妈妈同路回家,一路闲聊。她说孩子老不听话,我说很正常,这个年龄段,就是想用自己的方法证明一下自己,我也是这样过来的。

青春期反叛这个概念,我们小的时候很少听人提及到。现在想来,我觉得自己那时反应很强烈,但其时社会上好像并没有这样的说法;现在说法多了,又觉得当时的表现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强烈,似乎有点过分放大了。

我成长的过程中,与老爹多有冲撞,感受太过刻骨铭心,于是轮到自己养娃的时候,就非常注意这方面的教育。我明白到孩子一切的不同意见,其实都十分正常,这样就能很好地和他沟通,没有什么搞不定的;即使他偶尔发个脾气啥的,也不过是一个情绪宣泄。

人与人,总是不同的,说“不”是一件太平常不过的事情。只是如果否定的对象有点特别的话,反叛的帽子就被扣上去了。反叛这事情,说白了就是以下犯上;所以反叛的定义,本身就是基于不平等的基础。

五十年代,美国有一部电影叫《无因的反叛》,它成就了主演詹姆斯·迪恩永恒的反叛形象,也成为青少年题材中的经典。

这部电影反映了当年的美国现状,也影响了日后的美国家庭教育。作为社会价值观的平等自由由来已久,在大多数家庭中却很难体现,特别是孩子未成年之前。所谓衣食父母,父母提供了孩子的衣食,说起来也就多了对孩子的“控制权”。这种“控制权”的使用当然因人而异;无论哪朝哪代,或者哪个地方,都有不撒手的父母,也有大撒把的爹娘,不同的个例,全世界都有。

所有的反叛,都源于不肯放手的家长。焦仲卿依了老娘,赶走了老婆,最终还是“自挂东南枝”,以死亡完成了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反叛(古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

家长的“绝对控制”欲望只有两个结果:彻底镇压或者反叛成功。

社会的认识,总是在变化的。过去父母打儿子,天经地义,这个并不是中国才有,全世界都有。然而人们的认识渐渐地在发生变化,现在打孩子很有可能会被定性为“家庭暴力”,这属于违法犯罪性质了。

在这个连家长扣下孩子的压岁钱,都有可能是“法院见”的时代,父母们如果依然抱定“青春期反叛”的想法,那就很不妥了。毕竟现实已经大变样了:公民要对政府说不,孩子也要对家长说不。

没有谁是永远正确的,“不”的声音代表了一种相反的观点,同样也给予了一种相反的思考;对于这个社会来说,其实都是减少犯错的好事情。

不能说反叛不存在,现实中毕竟始终都有。但之所以有反叛,其实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因为我们一直试图用自己已经得到的结论,去控制孩子,让孩子走我们设定的道路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抹杀孩子的独立意志,独立人格,让我们来决定他们的人生。

无我,固然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但是无我并不是建立在对自我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充分认识自我之后,才会到达的摆脱自我的更高境界。

社会的发展,包含着人对于自我的认知程度的发展。五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也没有这样的认知,电影《天堂电影院》里面,也可以看到那时的西西里老娘是可以痛揍儿子的。欧美社会虽然比我们发达,其实起步也并没有差那么多,只不过我们一再倒退,才被甩开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关于自我认识的开放。自我需求、自我发展,也逐渐被接受为人的基本要求;在这样的社会大氛围下,年轻一代自我的觉醒,就再正常不过了。他们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成长,也就理所当然拒绝大人们的安排,也就是the child for the path,而不是 the path for thechild。

主打新生代的移动品牌“动感地带”曾经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词:我的地盘我做主。新生代们早就认识到:人总是要自己长大,所以这样的话才会贴近他们,他们需要“我的人生我做主”。当然,父母们其实没有恶意,只是他们太习惯于沉浸在自己过去的经验中。经验当然是宝贵的,但是所有的经验值都是源自过去,这些经验并不能决定未来;更何况现在的未来,根本就是往不可探测的方向发展着。用朱永新的话说,未来没有轨道。

大人们的经验可以借鉴,却未必是决定未来的全部基础。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不同动物自身的经验,对于小马自己的价值判断,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

青春期,从生理心理来说,确实是一个转型时期,这个没有异议,问题是非得与大人水火不容吗?其实没有这回事。

早年那些由于种种原因,客观上变得放养的家庭,就不曾出现过强烈的青春期反叛。很多人大约都有一种体会,那就是当你感觉某个能力处于增长快速的时期,就会信心爆棚,恨不得“天老大我老二”的地步,青春期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上升期。

以现实状态来说,如今的孩子们,除了缺少经验,在知识水平认知程度方面,丝毫不逊色于成人,这也是他们相信自己的重要理由。可以说家长干预越多,就越是某种“暴政”,“暴政”之下的“叛乱”也就顺理成章了;要么是持续“叛乱”,要么是被镇压,变成温驯的“小绵羊”,但这样的孩子,恐怕也不见得是家长期望的结果。

青春期,是一个儿童到成年的转换环节,彼此都会有不适应,这个并不奇怪。

父母把孩子放到平等的位置上,这样双方才会有真正的对话基础,才会有良性的互动。不是谁来说服谁,重要的是通过对话,实现彼此的真正包容。

人的成长道路上,有些错误、有些跌倒,是必须经历的;有些南墙,纵然是头破血流,也一定要撞一下的;因为只有这样,这人生才是自己经历过的。

不是每一个不同意见,都是反叛;不同的意见,仅仅代表一种表达,而不同,其实是这世界的常态。所以当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意见,父母是否应该想一下:为什么孩子不可以不同意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春期孩子不听话,就是叛逆?有平等,无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