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生长——《财富篇》

被生活压地喘不过气是什么感觉,相信背负房贷的人的体会是最深的,特别是今年疫情伴随的大面积失业,很多人都面临着房贷断供的危机。

但,他们是穷人吗?

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穷人。

对部分人而言,背负房贷,几乎是直接将他们的生活水准拉回了穷人的生存线,唯一的区别就是,穷人租房东的房,房奴租国家的房。


现在我们来说说穷人,什么样的人我们会定义为穷人,每一个城市都划分了不同的最低收入水平,这一条线,基本可以认定为贫困线。而实际上,处在这条线上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只不过因为呆在大城市,他们成了隐形的贫困人口。

穷人到底难在哪?

曾经看过的一本书,作者分享了她的一次作为穷人的体验。

作者暂时抛弃掉作家的身份和资产,隐姓埋名,进入到一个城市的底层,做最低等的工作。每天的日常工作是清扫街道,然而,她意识到,光靠扫街道挣到的钱,她只能满足温饱,而根本住不起最廉价的房子。不得已,她有接了两份兼职,一份保洁员,一份服务员,每天的时间被安排地满满当当,以至于她每次回到租的房子休息,都几乎只想睡觉,疲惫的身躯让她无法再有其他精力做任何事情。而且,有几次,她的费用超支了,不得已,她只能选择贷款来维持,结果,后面的故事,我们大概也猜到了,她陷入了借债还债的恶性循环。

最终,她不得不放弃掉尝试,回到她的作家圈子里去,并把这一次经历作为素材写进她的新作品里。

通过她的经历,我们看到了穷人的部分真实面貌,在生活的泥淖里反复挣扎,在各种只能求得基本生活而毫无意义琐碎事情中消耗自己的时间和青春,在各种充满负能量的环境中最终消磨掉自己的斗志,变得麻木。


在这种负反馈的环境中,客观地讲,穷人要翻身其实很难很难。

而这种难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自身的难,这种难来自于精力的稀缺,忙碌而琐碎的日常工作几乎填满了穷人的全部时间,使得穷人几乎没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技能。另一方面,神经科学发现,长期处在这种环境中的穷人,皮质醇含量都会偏高。

这里科普一下,在原始人的生存环境里,皮质醇是会让人引发焦虑的激素,这个对于身处陌生环境的原始人是有积极意义的,毕竟,古时候的陌生环境,往往意味着危险,适度的焦虑能让人警觉,从而提高生存几率,因此,分泌这种激素的基因也就跟着遗传下来了。然而,到了现代,这种带来危险的陌生环境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环境,科学发现,长期处于贫穷环境中的人,皮质醇含量也会偏高,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穷人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事缺少动力,容易疲惫,并且只想做简单的工作,玩简单的游戏,包括像是刷抖音快手这种快速反馈的事物,延迟满足的能力下降,大脑也更加消极。

而由于环境与自身又相互形成一个负反馈的闭环,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网络上经常会有人处在一边抱怨一边混吃等死的状态,大抵就是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

一方面是环境的难,早期谈到改革开放,我们都不禁羡慕那个时代,相比现在,那确实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

为什么这么说?

当时的中国,各个市场行业几乎都是空白的,而在接收了西方大量的消费观念,技术,资金支持后,很多人在经历短期的积累后都能有启动产业的原始资本。大部分人的原始资本,都是依靠信息差倒卖赚来的,相比于现在的市场透明,倒卖工业品是唯一一种也是几乎所有人都能很快就上手的技能,只要能找到渠道和市场,几乎每个行业都是站在风口的猪。

而现在的难,难在市场透明,难在渠道被垄断。只有技能积累,经验积累,人脉积累,是资本不能速成并且占据的东西,但这些积累的背后,都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要求。这是其一。其二,父母的天花板通常都是难以突破的,我们都听过一个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这句俗语背后隐含的意义,就是指隐藏在原生家庭里的社会基因。父母的见识和格局,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贫困的家庭往往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这一点,我们大概可以从我们的父母那里获悉,现在包括印度也是一样,印度也和我们一样推崇素质教育,但却得不到很多家庭的配合,很多家庭往往都是等到孩子具有劳动力以后,便让他们去打工挣钱,这种短视一代代积累,最终也就永世无法翻身。实际上,现在中国人普遍认为读书有用,其实也是托了素质教育普及的结果,很多6070后的父母年轻可能没读几年书,但都被灌输了读书改变命运的观点,所以等到8090后,我们的整体教育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很多人也通过读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命运。

除了家庭原因,穷人翻身的难,还在于圈层难以突破,这就像是高学历和低学历的人,聊天往往是聊不到一块去的,知识的积累不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同,感悟不同,某种意义上讲,知识也是划分圈子的一个方面,想要突破圈子,穷人几乎只有读书这条路是确定的,寄希望与飘忽不定的运气和贵人相助,那要在上个世纪普遍低学历的年代或许才能行地通。即便是暴发户,想起要讲究附庸风雅了,整了一堆花架子,却最终也落得一个土和俗气的名声,这也是和知识的积累和内化是分不开的,而暴发户没有这么一个过程。

那怎么改变呢?

首先还是要明确自己的心灵状态,如果刷头条,刷抖音,无所事事还能够心安理得,那么你就不需要改变。但如果刷完这些快餐文化后,又快乐又内疚,想要做些什么改变却又不知道从何做起时,那么就可以开始一些小的改变了。

之所以要进行一些小的改变,是由我们的身体本身的机制决定的,你让一个长期不运动的人突然跑个十公里,恐怕今天跑完明天估计就下不来床了。但如果让一个长期保持运动的人去跑,十公里下来估计还会跃跃欲试。身体也是如此,即便大脑的意愿很强,但一下跳跃到离舒适区太远的地方,在没有得到有效的正反馈的情况下,我们的大脑也很快会被眼前巨大的困难吓倒,败下阵来。所以,要从小的改变开始,包括每天做10个波比跳,或者先跑一公里,跳绳100下,如果一开始做不到,那就再把量减减,要像哄小孩一样哄自己的身体,身体才能慢慢地重新配合我们的意志进行改变。除此之外,做完运动后,还需要及时给予我们身体良好的反馈,比如补充水分,洗个澡,躺下休息几分钟,让肌肉放松,当我们身体感受到了这种改变带来的积极影响后,我们的小型正向反馈,就算启动了。

接下来,每天坚持做,不断地加量,雪球将会越滚越大,而我们的大脑所需要付出的意志力,也会越来越少,直到后面,运动成为了一种习惯,你不运动反而还会觉得难受了。

这是运动方面,这时候,当我们开始能够掌控身体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改变大脑了,很奇怪对吧,改变身体的是大脑,怎么现在反过来要改变大脑呢?

这是因为,学习和运动,是两个不同的脑区在掌控的,但这两个脑区却有许多交集,也就是说,通过运动,我们不仅身体变得更健康,大脑的神经连接也在长期的运动过程中获得了强化。这时候,我们的学习也可以像运动一样,从小的改变开始,慢慢积累,但学习和运动不同,运动只要动起来,都能有收获,而学习,则需要进行注意力的集中,需要好的指导,需要刻意练习,因此,有关学习的方法论是我们需要优先去掌握的一些先决技能,作为一个大的指导方向,它将决定我们最终去到多高的高度。说到方法论,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集大成者,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其实都很容易找到各种课程辅导。这里我们就单单来说说关于读书和写作的一些方法论的书籍。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读书的书籍,虽然书的操作性很强,但要读完并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所以,我的建议是先挑选一些课程进行阅读辅导,慢慢熟悉阅读的技巧后再来进行完整的阅读,才能事半功倍。

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算是指导逻辑写作的一本高端读物了,但阅读难度有点大,刚开始的话,也同样建议从别人的写作辅导开始。

之所以提到写作,是因为这是我们最终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书读地再多,如果不能将里面的逻辑讲出来,而只是在和别人聊起的时候能够含糊地说某某书好,那么大概率是没有将书的内容内化成自己能够理解的信息。所以,写作,本身就带着思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两件事情,持续地积累+小规模的试错。

找对方向去积累,用时间堆死对手,最终自然达到卖油翁的境界,唯手熟尔。

小规模的试错,在拥有足够的积累后,这种试错通常很快就能得到反馈,没有别的,因为你有了这个市场上95%的人都没有的经验和知识积累。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上生长——《财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