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云教研:华东师范大学 王意如——《努力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目录: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

整本书阅读的目的

整本书阅读的途径

一、整本书阅读的概念

基于的问题:

*书难道有“半本”的么?

*文章放一起就是“整本书”吗?

*“整本书阅读”是课外阅读么?

(一)整本书阅读的话语背景:

书难道有“半本”的吗?

整本书阅读有很强的针对性

整本书阅读是有可借鉴的例证

课标倡导整本书阅读

教师传统角色:全知全能。将颠覆!

动摇教师“问道在先,术业专攻”观念

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

整本书阅读可能完成的转变:

阅读对象:规定到自主。

让学生在书海中自主选择。??

课标提到的阅读方式:

(二)到底什么才是“整本书”阅读?

文章放一起就是“整本书”吗?

“整本书”的能指和所指:

我们关注“所指”来理解到底什么是“整本书”阅读: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书目选择为例

这份书目跨度很大:

那么,“整本书”阅读就是指:

(三)整本书阅读的课堂实现:

“整本书阅读”是课外阅读么?

“整本书阅读”课堂实现的两种方法:

这是第一种:通读,然后做扑克。

这是第二种,课堂上选读部分内容。

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上需要两种方法交叉运用。

二、整本书阅读的目的

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历:

进入“意义世界”是有困难的:

面对整本书阅读的困难,克服不完,越过!

所以,阅读大部头的图书时,允许孩子们: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读不功利的书,让人生活得更充实!

“整本书阅读”要尽量避免:

评价过头,理解过深,考察过细。

三、整本书阅读的途径

基于的问题:

*“整本书”一定是纸质的吗?

*“整本书”都要精读吗?

*“整本书阅读”有标准答案吗?

(一)弄清阅读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一定是纸质的吗?

“指阅”

意义呈现的三个要素:

1.什么是文本?

不同人的不同界定:

归纳总结:

2.介质

演变

前三种一种替代另一种

数字阅读的三大特点:

每一个特点都是双刃剑!

(二)灵活使用多种阅读方法

“整本书”都要精读吗?

“整本书阅读”有4个关注点:

1.关注兴趣点

第三种,带来精神的愉悦。

阅读目的:

“我们教的不应该是伟大的作品,而应该是对阅读的热爱。”

这句话说的太好了!我上课的问题,这句话为我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2.关注作品类型:

3.关注阅读方法

取经前(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取经后

4.关注“我”的感受

小孩子也有鉴赏

毕淑敏《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三)为“整本书阅读”祛魅

“整本书阅读”有标准答案吗?

多重对话的建构

读者的义务和权利

读者权利的三个选择和一个关键:

原则第一:我们承认——

原则第二:我们又必须——

原则第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理直气壮——

小结


三点收获:

1.“整本书阅读”是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体裁多样的、兼及古今中外的、内容可以连贯、也可以不连贯的正式出版的、装订成册的著作。

2.“整本书阅读”课堂实现的两种方法:第一,把学生已经读完整本书为前提,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检测阅读情况,如读完《水浒传》来做水浒扑克;第二,把学生读完整本书作为要求,在课堂上选读部分内容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如欣赏高尔基《童年》中的人物描写。

3.面对整本书阅读的困难,克服不完,越过!《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越过困难,通读全篇。”所以,阅读大部头的图书时,允许孩子们: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一点疑惑:整本书阅读的途径不一定是纸质的,但“指读”容易碎片化、浅俗化。因为数字阅读有三大特点,每一个特点都是双刃剑。第一,形式多样(吸引注意力——分散注意力);第二,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信息庞杂);第三,获取便捷(省时省力——耗时费力)。比如我们上网搜索信息,在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偏离主题。


一点想法: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定义在意不单单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两腿直立行走的动物,更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P5)

毛姆认为,读书就是一种最完美、最持久的理性的享受和偷悦。如果我们能喜欢读“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么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机器”的书,就能"“使你生活得更充实”。

关于阅读兴趣,读不功利的阅读让人充实、快乐,获得自我心灵的成长。我最近的阅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讲述了一个惊人的故事,却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主人公塔拉不断挣扎在原生家庭和现实社会之间,不断挣扎在家人们认为的和真实的历史之间,不断挣扎在自我蜕变、自我重塑中,庆幸的是,她成功了。这个重塑自我的过程,被她称为教育。我们现如今的教育其实是反着来的,不断督促孩子们去完成什么,而不是孩子们自己想去完成什么,这是我们和作者最大的区别。同时,作者的这段经历,也让我不断反省,自己现在的生活,和现在接受的教育思想。我想,我们都需要一个重塑自我的新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教云教研:华东师范大学 王意如——《努力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