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刻意练习

所有方法论,基本都避不开“刻意练习”这个话题。不论你是学生党还是工作汪,只要你想在某方面超越大多数人,就必须使用这个方法。

我是一个坚定的科学方法论的拥趸,我有这种概念,是因为公司每隔两三年,会举办一次技能竞赛,我当过选手,做过教练,知道专业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这种练习要求目标明确,练习者注意力能长时间高度集中,对错的刻意纠正,对好的不断强化,形成条件反射,而不是随随便便、娱乐式的练习。

小技能可以通过短期的训练快速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对于一些大型的技能,不仅要求练习者专注,更需要持续。所以这几年《异类》特别流行,“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现在是满大街都知道。一万小时什么概念?对一个每天学习8小时的学生来说,3年半,对一个每天只有2小时业余时间的成年人来说,13年。一万小时只是个参考,不同的人,练习效率差异很大,加拿大有个叫斯科特.杨的人,10天学完线性代数,一年学完麻省33门课程。这种学习效率对普通人来说,是神一般的存在。

当然,普通人并不具备这种超常的学习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可以锻炼的,而“刻意练习”就是专门锻炼这种能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1.只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区域:最里边一层叫“舒适区”,就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最外一层叫“恐慌区”,是我们不了解的知识或不会的区域,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大多数人会习惯性地呆在舒适区,因为这是一个安全的地带,所有的事物都是自己熟悉的,呆在里面,会觉得全世界任由自己掌控。如果在这个区域练习,效率会很低,比如老师布置的大量作业,主要是为了兼顾全班的大多数学生的状况,这些习题对于已经掌握的孩子来说,只会增加学习量,并不会提高学习效率。但很多孩子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也不知道该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只能按老师要求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

整理错题和针对性练习,是很好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平时作业和考试做错的题,一般来说都是学过或相关的知识,但这部分知识恰好掌握不牢,刚好是处在舒适区之外,我们练习的重点应该放在这一部分,不断重复练习。真正的学霸,就是能找到自己的学习区,并不断刻意练习的人。

2.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一件事情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人给你随时指出,这样自己才能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这会逐渐变得应付了事,对学得好与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这要求对错误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获得反馈的最好状态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在练习的时候会随时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甚至每一个小练习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不论如何,刻意练习是个非常科学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把它运用到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去。虽然我们可能并没有养成刻意练习的习惯,而且平时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也不一定具备刻意练习的条件,但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