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
诚然,有些书让人在残酷的竞争中走得更快,但更多的时候它没这个作用,它只是让你看到了超越你生活经验的另外一种生活,看看你眼界之外的世界是什么面貌。
这个世界有时候就像个霸道的老师,啪地把一捆试卷放到你面前,告诉你限定时间内完成指定的答案,而阅读,则告诉你还有人领到的不同的试卷,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不同的答案。它让我们避免把生活狭隘地理解为某种约定俗成,让我们看到甚至去想象,生命还有另外的可能,也许那是更适合你的道路。
关于电影《长城》
虽然电影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是个传说,而且除了首都汴梁之外也没有什么能让人联系到具体朝代,但我还是不能接受刘德华一身古装地抄着港台腔跟我说:兽王死了就没有信号了!......你咋不说兽王死了就没Wi-Fi呢?!
关于《大鱼海棠》的主题
其实,《大鱼海棠》跟《美人鱼》是一个主题: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爱你,而你却爱上一条鱼......
关于吴清友和诚品书店
在这个曾经穷疯了的国家,财富几乎成了人生唯一的标杆,几乎所有人都投入到疯狂的造富运动中,这时候还有人愿意出来做一个散财童子,连续十几年亏损经营一家人文书店,不被社会大潮裹挟着,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为之坚持下去。在这个商业智慧几乎等同于人生智慧的时代,吴清友告诉我们,原来人,还能这么活着。
关于各二三线城市土味十足的城市宣传片
在这个缺乏人文关怀而以实用功利为时代底色的国度里,人被忽略是不可避免的事,他们会被置换成一组又一组的数字,一串又一串的政绩。宣传者对真正的现实人生缺乏基本的关注和尊重,他们想要的是理想中的盛世图景,他们无法从这个暧昧的现实中取得想要的素材,最终只能大而无当地凌空蹈步。
关于十万加时代的媒体人
煽动情绪的鸡汤大师和谄媚庸俗的投机家收割了大把的智商税,而许多诚实的写作者却只能在逼仄的角落里被勉强看到。十万加时代那些诚实的媒体人,似乎面临更多的诱惑,更容易迷失,对德性的信仰被财神爷当道的光芒所掩盖,写作者的素养抵不过投机家们的机巧,面对着全无底线的对手,坚持初心的媒体人显得更可贵了,因为他们似乎越来越少。
关于《江南逢李龟年》
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9岁,正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李龟年应已年逾耄耋。一个当年是仕途不济的小官吏,一个曾经是名满京师的宫廷乐师,共同沦落到这江南烟水之地,两人的寒暄想来应该是这样——
“您是李先生?李先生可还记得我,我当年经常在齐王的宅邸里见到您,还很荣幸有机会去崔九家的晚宴上听过您的几次演奏。”
“哦,是你啊,我还记得当时见过你。”
然后呢?大概是长长的沉默,两个旧时繁华的遗老在一阵客套中轻轻地回顾了往昔,但那毕竟是往昔,唐朝由盛转衰,盛世一去不回。旧时的繁华无可挽回,曾经的盛况留给两个垂暮老人的只是无尽的伤怀。那么讨论什么呢?谈天气吧,毕竟正是江南好风景,眼前暮春花落,绚丽缤纷。“天气真好啊!”“是啊天气真好,没想到会在这里相遇。”
时代兴衰的变迁,人生际遇的无常,全浓缩在短短的四句话里。
关于中年和朴树的痛哭
刘瑜老师评论《麦田里的守望者》时说:“其实满世界都是霍尔顿。16岁的霍尔顿,30岁的霍尔顿,60岁的霍尔顿。他们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无力超越这平庸。他们无力成为‘我’,但又不屑于成为‘他’。”
不是每个写歌的都能成为李叔同,也不是每个画画的都能成为梵高。朴树的崩溃就在于他不甘心变成那些“让我感到恶心”的、平庸的歌星,却又无力写出让自己“死在那都可以”的经典。大部分人终其一生未必都能成为那个理想中的“我”,大部分人最终都被生活磨成了那个疲惫不堪的程序员。胜利遥不可及,代替梦想的只是勉为其难。
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这操蛋的世界里,努力当一个不至于变成让自己鄙视的“他”的强者。
关于毛姆和包养文人
毛姆缺乏托尔斯泰或福楼拜式的叙述激情或者说表达欲望,这注定他无法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但他却懂得去欣赏和憧憬那些伟大的艺术家,欣赏高更和维特根斯坦。
其实他应该当个资本家。一个把自己包养起来却又任由自己挥洒创作天赋的土豪,简直就是每个穷困潦倒的文人的梦想。
关于《敦刻尔克》和战争
和一切灾难一样,战争把人抛出正常的生活轨迹,而真正的胜利,是我们一次次地把生活找回来。
关于《堂吉诃德》
读着堂吉诃德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言行,完全可以想象出断了手臂、被关在监狱里的塞万提斯在想象和创作这个人物的时候肯定也会被主人公那些荒诞离奇的言行举止所逗乐,为自己每一个天才的创作而感到喜悦乃至手舞足蹈。
它总是让我震惊:一个充满智慧与才华的灵魂是多么强大,纵然命途多舛、深陷囹圄,也挡不住它的光芒四射,就算穷困潦倒、身躯破损,也无法让这样的生命显得黯淡失色。每一次读到堂吉诃德开口说出那些荒诞的呓语时,我总能看到塞万提斯在文字的背后享受着创作的快感,为自己天才的幽默感和精彩绝伦的叙事而心怀喜悦、手舞足蹈。
关于公德与私德
作为一个缺乏自我疆界意识的民族,在私德与公德上的关注点也往往侧重于前者,公共场所里各种行止不端无人问津,但他人私生活上稍微有点出格便口诛笔伐,如某些明星出轨、劈腿之类的事就比别人随地吐痰更容易引起国人的愤怒,尽管后者对自己的生活更有影响。本该只要不违法就能尽情舒展的私人疆界却动辄得咎,而应该自我节制的公共领域却是群魔乱舞肆无忌惮,这大概也是中国的特殊国情之一吧。
关于《西游记》和孙悟空
有一次跟朋友谈到《西游降魔篇》,他疑问为什么里面的孙悟空那么暴戾,显得那么负面。我说那其实是最符合原著的孙悟空,长得难看,满身暴戾气息,但那并不妨碍他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反抗精神敢于对抗天界教条的灰色英雄。
大部分人眼中的孙悟空是六小龄童那个孙悟空,章金涞老师成功地将原著中那个暴戾、难看、凶恶同时又灵动、勇敢的孙猴子塑造成一个充满正义感又善于打怪升级又情义深重又长得漂亮的美猴王,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这就是我们的蝙蝠侠+蜘蛛侠+超人,是那些看到《大圣归来》里猴哥出场会热泪盈眶的人心目中永远的齐天大圣,一个永远不老的神话,每一个男孩在年轻的时候都会意淫自己也像银幕上的他一样刚正勇敢、本领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