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 II 记忆一一源潭古码头台阶上的挑水工

唐河国家湿地公园

我的家乡有一条河,水清如镜,甜似甘霖。据说它源自方城的七峰山。在社旗县境内潘河与赵河交汇后,浩浩汤汤一路向南,进入家乡后,摇身一变变成了唐河,从古至今,流淌了数千年。

县城因河而得名。据史书记载:唐河航运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朝达到鼎盛。唐河航道是连接河南、湖北两省的黄金水道,也是著名的“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祖籍地源潭镇靠河而兴,听父辈说:源潭镇,清康熙年间叫“青龙镇”。这是因为,原在唐河西岸马湾的青龙镇商民迁此以避多年的水患,取“青龙回源归潭”之意。过去,镇上有大小几十条街道,一街两行,商铺林立,生意兴旺。除百货、布匹、日杂等生意外,还有卷烟、酿酒、竹木器加工等工厂、作坊数十乃至上百家。产品通过水运,远销到湖北荆襄,乃至更远。每天,源潭西河千船竞发,码头装货卸货的船只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当时,源潭镇远近闻名,曾有“小上海”之雅称。

古镇源潭

成年累月,码头工人肩挑背扛装满货品的麻袋和包装箱,一步一步从台阶上走过,汗水撒了一路,天长日久,那深深浅浅的脚印竟印在了台阶上。

一条唐河流南北,在码头的下游不远处有一渡口,一艘大木船,两个撑篙老人,从清早到黄昏,不停摆渡着往来进街赶集办事或走亲访友的人员及自行车、架子车等。

人都说,唐河水有灵性,源潭镇因了这条唐河,物埠民丰人杰地灵,源潭的姑娘,从小喝唐河水长大,个个清秀水灵,个子高挑,很招人喜欢。

八十年代,唐河还是一河清水,平时,人们在河边淘菜、洗衣,夏天在这儿洗澡。镇上许多居民饮用的都是唐河水,有专门从事挑运水的挑工,他们凭着一付铁肩,两只水桶,把水一担担打上来,顺着几十阶台阶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地把水挑上岸,再送到各家去。起先靠的是肩挑,后来慢慢改为把净油桶或大塑料桶固定在架子车上,装满水后再送往各家各户去,这样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不少气力。

挑水工凭力气吃饭,每天挑着水桶上上下下几十阶台阶,日子长了,肩膀上通常都磨得红肿发亮,发疼。别看平时他们见人时笑容可掬,一幅大大咧咧与世无争的样子,其实,他们内心最苦,最累。每天,他们挑水累了,会把空担子放在供销社的烟酒门市部外,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笑着吆喝道:“忙着呢,打碗酒。”也不说打多少。其实,营业员不抬头光听声音就知道是谁,也不用问,顺手拎起酒提子插到大酒坛里,往“尿泥碗”里这么一提、两提,就妥了。

“够不够?”

“啥够不够的,喝两回一挑水钱没了。一天喝几回呢,悠着点,能省几毛是几毛。穷日子比那树叶还稠,该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营业员点点头:“可不是哩。”

挑水工捏着“尿泥碗”,对着嘴巴,一仰脖,就这么三下两下,竟一滴不剩。末了,用袖子抹抹嘴巴,心满意足的笑洋溢在脸上。然后,从衣兜里摸出皱巴巴的一角钱放在柜台上,留下了一句:“走了!你忙!”人就没影了。

源潭山陕会馆

有时间趁着营业员不忙,挑水工就靠在柜台外,悠闲地卷着纸烟,有一搭没一搭东拉西扯一番:西头王婆家的闺女要出嫁,水灵灵个妹子嫁了一个瘸子,挺可惜哩。不过,听说那家挺有钱。婆子年轻能干,三间瓦屋,两句牲口,屋里三转一响啥都有。东头李麻子的女人跟人跑了,都说女人不好,其实,你不知道,都是那李麻子不好,自己无用,还好吃懒做,气不顺了就打女人。唉,可怜呀......

挑水工叹气,营业员也陪他叹气。

在古镇源潭,挑水工是一道风景。人们每当看见了从大街小巷忽闪忽闪走过的身影,就想起了唐河。唐河水真清,真甜。

......

可这已是多年前的场景,自从唐河上游来水逐年减少,终于,唐河由清流逐渐变成了一弯浑黄的浅流。

那些每天奔忙在码头台阶上挑水工熟悉的面孔、声音,以及他们的故事,如今,都成了记忆。

大美唐河

不过,遗憾中还有好消息:全县人民翘首以盼的唐河复航工程已开工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唐河将重现一河清流,千船竞发,通江达海的壮观景象。为我·的家乡点赞。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语 II 记忆一一源潭古码头台阶上的挑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