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百家争鸣 |西方哲学史笔记4

从公元19世纪后期到今天,100多年的时间,西方哲学百家争鸣,流派众多,有三个重点:

第一,上帝死了。不能继续依靠宗教的启发,不能靠上帝来解决人间的价值观问题。

第二,回到过去,寻找根源。人类的终极答案可能要在古希腊,在原初民族,也可能在东方哲学里寻找。

第三,人类如何自处。最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文学、电影、艺术的哲学观点是存在主义。

图自网络

一、上帝死了。

“上帝死了”是尼采最为疯狂的名言之一,这句话出自《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从西方中世纪以后到尼采的时代,西方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都建立在他们的宗教信仰上面,但尼采发现,上帝除了在少数信徒心中地位牢固,在知识界已经岌岌可危。很多西方人阳奉阴违,口是心非,欺诈伤害,整个社会相当堕落。

作为人们道德观、价值观基础的宗教信仰,尼采认为,你们所信的上帝已经被你们这些信徒给杀害了,上帝名存实亡。所以,上帝死了。

那怎么办?不能拿宗教当借口,必须自己面对新的挑战。

为了提醒当时的欧洲人重新界定价值的系统——活在世界上采取什么样的道德观,审美观,以及各种价值观,尼采提出了超人哲学。

就是说,上帝死了,我们自己要成为超人,西方人不能再以上帝作为借口,来遂行个人的私欲,也包括后来的巧取豪夺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尼采是一个天才,他的生平值得记住:25岁还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就被另外一所大学请去教授希腊古典文,35岁退休,45岁发疯,56岁过世。还能再疯狂些么?

二、寻找根源

1、参考事件:海德格尔对老子的崇拜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非常崇拜老子。读过各种老子的翻译本,都不满意。他认为自己很懂老子。二战之后,1964年夏天,海德格尔在市场遇到中国学者萧师毅先生,邀请萧教授每周六下午坐而论道,在海德格尔家中。他们从第一章开始翻译,翻译到第八章时,因意见不合而争吵。

海德格尔发现,老子说的“道”正好是古希腊时代所探讨那个“存在本身”的最好的一个描述。他认为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学者早就忘记了什么是“存在本身”,他们用“存在”、”存在的东西”来代替”存在本身”,这两个不一样。存在本身是根源;存在的东西是个体,会有变化的,有生生灭灭的,而存在本身是永远不变的,就好像老子的“道”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一样。

2、从哪里寻找根源

第一个是原始的少数民族。他们比较没有受到现代化的各种污染,还保存着某些原始的智慧。

第二个是从古代的宗教或神话里面去寻找这些材料。

第三个就是从其他民族的智慧去寻找。老子的《道德经》对他来说就是其他民族的伟大智慧。

三、人类如何自处

至此,西方哲学开始转向。转到哪里呢?转到人与人之间。

那以前的情形如何?

一是从形而上学的思辩转到关注人的具体状况。如到底存在本身是什么?上帝存在吗?人的本质如何?

二是从知识论上的讨论转到具体的生命情况。如你到底能够认识什么,我们的观念是先天还是后天的,你所认识的是否能够经得起检验?

也就是说,从重视形而上学与知识论转向了伦理学。那什么是伦理学呢?

伦理学就是要问,人活在世界上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应该怎样去扬善避恶,以及我为什么要扬善避恶,理由是什么。

所以这个焦点是转向人与人之间。

可以说存在主义整整影响了半个多世纪,无论是小说、电影或其他的艺术,都在不停地讲述现代人的荒谬处境,但是荒谬里面能不能找到未来呢?向上寻找宗教,它已经跟你产生隔阂。向下寻找,科学文明的发展隔阂更深。

那怎么办?寻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你跟别人来往,你就要问我跟他的关系是什么。所以哲学发展到最后,特别强调我与他者的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代哲学:百家争鸣 |西方哲学史笔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