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6关于问题7“如何认识小数”的教学设计

有关教学内容:小数的认识

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并能读、写小数。结合具体情境能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第二学段)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内容要求分析:从上面的课程标准要求可以看到,在小学阶段涉及小数的内容也是比较多的,大体分布是: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小数,第二学段理解应用小数。在小学阶段,理解小数的重点在于对于十进制的认识。因为认识“小数也是十进制”这个概念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选择合理的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中感悟小数也是对现实生活中数量的抽象,是一种合理的数学表达。

教学片段设计:初步认识小数。

通过元、角、分引出小数概念

学生对人民币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通过货币单位元、角、分的十进制关系让学生直观感悟小数也是一种对数量关系的表达,也是一种建立在“十进制”上的数。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去超市观察或者购买矿泉水、面包等物品,作记录或留下购物小票。在上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出示1元、1角和1分的人民币,让学生述说这些货币单位之间的关系

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然后让学生根据记录或小票,汇报商品的价格,比如矿泉水:1.50元,面包:2.85元……并让学生通过元、角、分的货币单位说出商品的价格:矿泉水1元5角,面包2元8角5分。

教师提出问题:这两种表示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师最终要启发学生知道关系的本质:超市的价格是以元单位的在学生计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1.50、2.85这样的数称为小数,称其中的“”为小数点。因此,小数就是带有小数点的数,小数点前的数位表示的是这个小数的基本单位。比如,上面讨论的小数的基本单位就是“元”小数点后一个数位与基本数位相邻,所以“两级数量之间是10倍关系;小数点后两个数位比基本数位相差1个“级”,比如,上面讨论的“分”就比“元”相差1个“级”,数量之间就是100倍。

2.进一步举例认识小数

分小组讨论:利用各自在超市的记录或小票,模拟超市购物,比如,购买饮料,价格是2.50元,你可以怎样付钱?然后,教师组织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每组说出两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如

生1:两个1元和一个5角。

生2:一个1元和三个5角

生3:两个1元和五个1角。

生4:五个5角

生5:交三个1元,找回一个5角

生6:交1个10元,找回一个5元、两个1元和一个5角

通过购物活动的讨论,不仅使学生对小数有进一步的认并且使学生领悟:小数的进位与自然数的进位是一致的,只是需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即注意基本单位引导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小数的例子

如同学的身高、课桌;同学的体重、物体的重量、汽车一小时行驶的路程。在这样的表中,数师需要理清基本单位:厘米、米或千米;克、千克或吨。如果学生提出关于时间的小数问题,比如,如何用小数表示1小时30分,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可以用1.30、而要用1.50来表示1小时30分(是因为进制的不同,时间是60进制的,因此要30除以60,这样就得到0.50)。事实上,通过时间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十进制的意义。

述说背景理解小数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小数,比如下面四个小数2.70,0.27,27.00,27.27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上面的小数想象问题的背景,如何根据背景讲述利用这些小数的故事。在学生汇报的时候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小数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小数的十进制是如何体现的?

教学设计分析:与整数相比,学生对小数的接触相对要少一些,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也不多,因此学习小数的概念要比整数相对困难一些。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整数知识的迁移(小数是十进制计数法相反方向的延伸),因为从小数与整数的联系看,二者很相似,都是十进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过程应淡化形式上的定义,选择描述性的语言,突出小数的特点。

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学生熟悉并且生动的现实情境,结合购物活动认识小数。首先通过对于钱币的认识建立直观感觉,然后逐步抽象到数:从元、角分的换算越象出进制关系从直观感觉转化为基本概念;在抽象了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述说背景再一次认识小数,让学生感悟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案例6关于问题7“如何认识小数”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