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聊知足

读史聊聊知足和不知足

文/何振国

王毛仲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心腹,他本是玄宗身边的一个奴才,因为扶助登基的功劳,玄宗对他极为倚重,每次设宴时,都让他与诸王一起坐在最前排。俩人名为君臣,实际就像兄弟,玄宗“或时不见,则悄然有所失;见之则欢洽连宵,有至日晏”。一会儿不见就像丢了东西似的,见到了就高兴得忘记了时间,一呆就是一个通宵。这么铁的关系,也出现了矛盾,原因则在于王毛仲伸手要官。

王毛仲的官本来不小,因为屡立功勋,玄宗授与他左武卫大将军,进封霍国公,后又加开府仪同三司。自玄宗即位后十五年间,共有四人享此头衔,一是皇后的父亲王同皎,另两个是名相姚崇、宋璟,第四位便是王毛仲。物质上的奖励就更多了,而且因为玄宗又赏赐给他一位夫人,每次宫里头赏东西给官员家属的时候,王毛仲都拿双份。不仅如此,儿子们的待遇也不低,王毛仲儿子更不得了,生下来都被封为五品官,还经常被请到宫里和皇太子一起玩,就是宰相的儿子也没有这样的待遇。照理说,得到皇帝如此的厚爱也该知足了,可王毛仲不这么看,他想让权力更实一些,所以伸手要的官不是别的,是兵部尚书,当国防部长。

当王毛仲要军权的时候,玄宗犹豫了一下,之前已经有人跟他反映了,王毛仲与皇宫御林军的首领葛福顺结为了儿女亲家,势力膨胀,日益骄横。如果再让他掌握全国的军队,那皇帝的位子恐怕也要受到威胁了。玄宗不是二百五,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王毛仲听到这个消息,大失所望之余,“快快形于辞色”,把对皇帝的不满表现得很露骨,这让玄宗很不高兴。

开元十八年年底,王毛仲的小老婆给他生了个儿子,过“三日”时,玄宗没忘送上一份礼物,他派高力士送去丰厚的金帛、酒馔等物,还授予他刚出生的儿子五品官。以常人的眼光看,皇帝送上如此大礼,王毛仲应该感恩戴德,不说涕泪横流,也要忙不迭地磕头谢恩,可他竟然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很不高兴地说,“这孩子难道就不配当三品官吗?”高力士回来一汇报,玄宗立刻就生气了,一个狮子大开口,且不知道感恩的奴才让他彻底失望了。

王毛仲的命运由此走到了一个分水岭,为消除后顾之忧,玄宗下诏贬王毛仲为瀼州别驾,随后在就任的路上,派人把他给勒死了。

记得老子有那么几句话“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不知道珍惜现有的,追逐名利没有止境,带来的只有灾祸和不幸。王毛仲命运的悲哀,就在于不知足啊。

读史,同时也想起了我们现代人的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其实就是不知足的结果!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知足就是幸福。大千世界,繁华无数,求无止境,心有余闲,每天都有幸福,苦够再来享福,心有所盼,却懂得止步于缘分的尽头,回头必是万里晴空。人生苦短,名利却冗长,从古到今,多少富贵随人去?知止而后安,放下便是福缘。

世界越是浮躁,我们的内心越应该淡定知足,只有知足了,我们的内心才能够平静,才能够抵御外界的干扰。浮躁贪婪,会使人性失去根基,使清澈纯洁的心灵受到污染,最终导致精神的贫困。只有知足淡定,才能于纷争复杂的社会里坚守良心、原则;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保持内心的从容淡定与知足,让心灵回归清纯。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 ,给心灵一片滋润的净土。

知足,是对人生的一种状态的满意,是对生活的肯定!

培养孩子的知足心,并不是让孩子不求上进了,而是不要和同龄人去比物质生活的高低,出身在富裕家庭不去煊耀,出身在贫困家庭的孩子不要自卑,不攀比才能有感恩心,有感恩心才能努力学习,日后才能孝顺父母报效祖国。

培养年轻人知足心,并不是在某个阶段不前进了,也不是人生没有了追求,而是在现实中,能看淡一些财富,不去赌博,不去出卖灵魂,更不能有一夜暴富的心态。

老年人培养知足心,是对自己的生活满意,不抱怨人生,不给社会添乱,不给儿女添负担,更不给儿女做牛马,安心养老做个长寿之星。

知足就是,爱钱但是不贪钱,靠自己的双手赚取。不算计别人的,不霸占别人的,不会不择手段,占为己有。

知足就是,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不羡慕比自己幸福的,不嫉妒比自己优秀的,不与人盲目的攀比

知足就是,碗里有一碗米饭,就不会盯着别人手里的那碗!

知足就是,在任何利益面前,不出卖自己的尊严与底线。

知足,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成熟。知足,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宽容。知足的人,不会事事较真,不会勾心斗角,对拥有的满足,对眼前的珍惜。

人生难得知足,当你学会了知足,就能看淡很多,对得不到的,慢慢释怀,对已失的,彻底放下。不会为利益,算计身边的朋友,不会为钱财,出卖自己的良心。

做一个知足的人,修一颗宽大的心,不计较、不比较,不羡慕、不嫉妒,过轻松的日子,过无悔的人生!

朋友,请记住金钱不是万能的。该休息的时候要休息,该放松的时候要放松,知足并快乐生活才是最给力的,不学王毛仲!

(完稿于2019年元月晚23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聊知足)